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總有那麼幾個印象深刻的老師,在記憶裡,可能一個閃回。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ta正視你眼睛的目光,激揚文字的神情,抓狂暴躁的動作,作死不休的嘴臉,歷歷湧來,流光容易,去之不回。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感激的,刻骨銘心;厭惡的,我沒空理你。


講好老師的故事不乏精品。作品一度流行,是因為這個永恆的母題誰都繞不過去;觀眾一度熱衷,可能是缺什麼補什麼。


溫暖如《放牛班的春天》,激昂如《死亡詩社》,通透如《心靈捕手》,親切如《墊底辣妹》,燦爛如《自由作家》,甚至頹喪如《超脫》,隱喻如《浪潮》,總歸是一個完整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總算有個結局。


這次不一樣。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課室風雲


原題“Entre les murs”,《牆壁之間》,教室的牆壁間。


不得不說影如其名,外景少得可憐,十分的日常+群像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關於浪費時間,班主任兼法語老師如是說。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老師竟然沒說這句話。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本來這種話聽聽就得了。


然而學生如是反駁。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真的嗎,這個問題真的值得討論嗎?


真的,沒有問題不值得討論。


這裡的學生是這樣的,你錯了,我要糾正;我不同意你說的,我就要反對。


那麼問題來了,有誰會同意除自己以外的人說的話呢?


於是每節課上得跟趕集一樣,班主任像個賣菜的


要介紹自己的菜。這個詞是這個意思,不是那個意思,用法要分語境;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還要保證自己的菜價不被踐踏。


你們要交作業,不行一定要交,就是個自我介紹這麼難嗎;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少女,你這個不叫作業的理由成功地說服了我,但是沒能說服老師。


你剛才不應該這麼跟我說話,你要跟我道歉,你一定要跟我道歉。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在這些漫長而瑣碎的扯皮中,你會驚人地發現,師生雙方都是一本正經地,沒有胡說八道

。老師堅持本職地授課,尤其學生也沒有胡攪蠻纏,他們發自本心地不同意、不認可,然後可能不管秩序、不先舉手地講自己的疑問和意見脫口而出。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少女你這麼睿智真的好嗎


電影延長生命是真的,畢竟這種課堂我們真的體驗不到。


誰不希望當代表權威的一方說話時,公然懟回去呢。我管你說得對不對。當然我是真不知道你說得對不對。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然後這個姑娘就做到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昆芭,那個拒絕在課上讀一段的女生。


“讀一段”簡直是不想回答問題的學生的福利了,沒讓你背一段,沒讓你演講辯論,也沒讓你閱讀理解。)


被要求讀的是《安妮日記》的片段,另一個同學讀的過程中,班內少有的安靜,不知道出於最起碼的尊重,還是被少女安妮纖細的文筆觸碰。短暫的緘默竟然成就永恆的美好。


昆芭下課就被留下了,老師在她的家長聯絡本上記錄了這次事件。


詢問原因——這個假期發生了什麼事嗎?到底怎麼了?上學期我們明明相處得很愉快,你上課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這學期你也不預習,也不看書,這是怎麼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回答是我不能總當個無聊的小姑娘。


叛逆,反抗,高傲,打破常規,蔑視權威,固然是帶有濃烈浪漫色彩的詞,尤其被自詡萬能的知道分子,還是處在青春期的知道分子所推崇。


所以會有不喜歡哪個老師就會放棄那門課的事情發生,這是手無寸鐵的人唯一有能力做的事情。


我殺不了你是吧,我自殺,我濺你身上血,我嚇死你。


可是一個真正酷、有聊、有趣的人,難道不是不管別人覺得我是否無聊,我都

內心溫柔、步伐堅定的人嗎?


我心裡沒有光,才需要別人的目光。長久的、仰視的、豔羨的。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昆芭為了要回家長聯絡本,忍辱負重般勉為其難

地按照老師教的,一字一句地道了歉


拿回家長聯絡本,剛踏出教室門口,就反口,“我才沒有對不起你”。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心疼老師


於是他踢倒了自己的椅子,是那種又生氣又無奈又無力地踢,所以椅子沒有什麼損耗。下一秒,自己踢倒的椅子,還要自己扶起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心疼椅子


另一個老師的情緒大爆發,是在一節課後。回到辦公室,對著其他老師倒出了一肚子苦水、抱怨和學生的劣跡斑斑。

由怒極地爆吼到不成句地碎碎念,再到完全冷靜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全程,其他老師,沒有一個人開口附和或勸解,他們各自在原來的位置上,坐著或者站著,全神貫注地、惺惺相惜地看著他,聽著他,彷彿看著聽著曾經的自己,讓他發洩出來就好了,因為道理他都懂,

該教的東西還是要教,該做的努力做不到也還是要付出。


就是因為在乎,才被氣飛了不是嗎?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發洩完畢,另一個老師走過來,走吧我們出去走走。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這個班級像一碗雜燴粥。


一所普通的公立學校班級,有來自馬裡的黑人後裔,有來自摩洛哥的阿拉伯後裔,有來自亞洲的亞裔

華人。


太難了,集體本來就是個不易融入,實則不必融入的地方。要這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年融入他國,真的太難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亞裔學生衛的形象,像極了

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中規中矩,謙遜友好,不善交流,數學好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看到初三的學生還說,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兩邊之和,我彷彿有點兒明白為什麼他們說我們數學好了。)


阿拉伯裔昆芭在道歉事件後,專門給老師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尊重是互相的,你在課上讓我朗讀,是不尊重我的行為,以後我不再跟你說話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不得不說,這類奇怪的原則,很多人都有,以為對方是針對你,其實他針對所有人。當然後來不說話的flag倒得很響。


黑人後裔蘇萊曼,他的哥哥和媽媽來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對兩個家人說,蘇萊曼遲到曠課早退,甚至有時上學不帶書包,不會說法語的媽媽全程需要哥哥翻譯.。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溝通不暢,有疾而終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學生間沒有更激烈的衝突,他們在面對老師的時候,自成統一戰線。


當蘇萊曼挑釁老師時,那幾個平時最愛反駁的同學,是最先制止他的,因為他們和蘇萊曼一樣,十分清楚違反校規的後果,是被遣返。


少年心性不是彈簧,是易折的鋼。蘇萊曼不僅不接受同學們的好意,反而火上澆油般在老師和同學直接肢體的阻攔下,衝出了教室,爭執中書包砸中了昆芭的眉弓。


全班同學在校園裡圍成一圈,和老師爭論要蘇萊曼留下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眉弓縫針的昆芭對老師說,受傷不重要,蘇萊曼被開除的話真的會被遣返的。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而班主任老師呢,面對學生,寸步不退地強調,蘇萊曼的錯誤不容你們決定,他犯了錯就要受到懲罰;


面對其他老師,他努力反思怎麼會愈演愈烈成當下的局面,在懲罰和寬容的兩難中搖擺,可是紀律委員會的即將判斷已成必然。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其他老師明白班主任的兩難,下面這段話更加讓這次開除變得合理。當然合理性與莫名其妙的歉疚感無關。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本學期的最後一堂課,老師讓學生說一兩件學到的知識,課堂難得的輕鬆活躍。


課後,一個女生在其他同學都離開教室之後,站在講桌邊,對老師說:我什麼都沒學會。這個學期我什麼都沒學會。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她那憂傷的眼神,估計把對面這顆師心都看碎了。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主演弗朗索瓦·貝高多,那個班主任老師兼法語老師,在戲裡也叫弗朗索瓦。他同時是《牆壁之間》的原著作者和這部電影的編劇,小說暢銷,電影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一上來的面部特寫我以為是高中生,奔四的年紀絲毫沒有油膩的痕跡,有孤寂溫柔的文人氣質。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他做過多年法語老師,字裡行間難免有自己的經驗,戲中的班主任態度疏離,永遠保持微笑,但從不輕易開心


保持著遙遠的距離,以便自己被學生和情緒所傷;並非冷漠,否則也不能為了學生去爭取不被開除,也不能為學生說什麼都沒學到而感傷失落。


學生在課上問他是不是喜歡男人的時候,不由對這個學生心生敬佩,一是敢於問老師如此隱私的問題,二是我也想問這個問題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對不起老師,我不信


如此日常得沒有主線,群像得少有高潮,就像是個每天都會發生在學校裡的事一樣,上學放學,老師開會,作業考試。


然而如此細碎的劇情是冰山一角,青春時代的學生,異國而來的移民,堅持本職的老師,無從合理的教育制度多線矛盾交織在牆壁之間,讓人覺得根本沒有出路。

他們背上炸藥包,不只向老師開炮


事實上,導演勞倫·岡泰也沒有給觀眾以出路,他抓來這間教室,擺在觀眾面前。


看清楚了,這些是學生的問題,老師的問題,學校的問題,體制的問題,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也有說映射法國社會,我不懂法國社會,我選擇閉嘴。)


他沒有解決問題,因為他也解決不了。他只是個電影導演,他只是個問題的搬運工。


畢竟有些事情是解決不了的,它永遠正在被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