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导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这样对吗?

抉择0281


首先我认为“不做井底之蛙” 好好正确的,对我而言我也不想做一只井底之蛙,我不想局限在井口那么大的世界和视线里!如今社会变化很快,日新月异,我们不能总是局限在自己所看所想的意识里!我们要突破思维,但是,从青蛙的角度来看,它是真的只想呆在井里,对着井口那么大的世界么?我认为,它或许也没有能力从井底爬上来或者跳出来,所以说,当老师教导我们“不做井底之蛙”的同时,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假如把意识不是很强的孩子必须成小青蛙,把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模式必须成井,在没有创新的没有改革,或者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帮助中,那孩子也只能成为井底之蛙!所以说在孩子的思维中,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到积极和争取的指引,这样才能让孩子跳出井口,不局限条条框框的教育中!只是个人观点[思考]


南落木萧萧


这句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井底之蛙能看到什么,井口大的一片天,还有井底的世界,小得可怜,我们如果只满足于这一个小天地,生活的小村子,最远的地方是县城,知道的就是村里的家长里短,或者书本上看到的一点点东西,这无异于井底之蛙。

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多去外面看看,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广阔,去见识见识,你就懂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九日如月


井底之蛙,顾名思义,就是呆在自己的小天地,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意思。老师教导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我认为是对的。这几年不是流行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世界这么美好,新鲜的事物这么多,为什么不努力学习,抛开自己的小天地,走出去多看看多欣赏?风景如此引人入胜,我们何不趁着年轻,游山玩水,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识广了,自然会敬畏生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如果愿意做井底之蛙,跟做一头遇到问题就只懂得把头埋进沙里的鸵鸟,或者是一只胆小的缩头乌龟,是一个道理。不要自我安慰,走出去,看看更美好的风景吧!


云端行


答案肯定是对的,因为格局小,眼光窄,格局大,视野开阔。好比知识,你宁愿在家死抱一本书,还是情愿坐在图书馆,点览每一本书,知识海洋里,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坐井观天,其实是很愚味的想法,贬义词。也代表一个人不思进取,安现于现状,没有挑战冒险精神。

试着跳出格,将会有不同的人生。闲在格中你只能就是井底之蛙的那只小小的青蛙而已。



乜都可以讲


“井底之蛙”新论

井底之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井底之蛙,我们一直以来把这个词当成贬义,从未有人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去全面的分析这个成语,下面我来谈一点拙见。

从古至今,我们只是强调蛙,而且只是强调蛙的眼光,忽略了井和蛙的本身。

井在这个成语当中,是指禁锢了蛙的眼光的障碍物,是我们讨伐的对象。而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井。一方面,从阻碍青蛙的视觉来看确实是负面的,他让青蛙失去了更大的生存和生活的空间,隔绝了青蛙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途径,于这种志向远大的青蛙来说是为罪也。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比较弱小和知足常乐无太大追求的青蛙来说,井就成了他们赖以安乐生存的保护屏障,它阻碍了外敌入侵,从而保护了自己的桃源生活,是为功也。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在高度发展,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伴随着滋生了一些不好的因素,比如黄赌毒,而青少年正处在认知比较狭窄,自制力和自控力比较脆弱的时候,容易受到那些不良因素的入侵,就如井底下面弱小的蛙,因此需要父母和老师及整个社会给他们编织一张保护网,在他们的周围围上一口井,不让青少年受到伤害。然在我们织起这张保护网的同时要另外给他们架起一副望远镜,让他们通过望远镜去眺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父母老师和社会都可以充当青少年的望远镜,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社会的绿色环境潜移默化,一起来保护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蛙还弱小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它一口井,等蛙长大强大之后我们就要撤掉这口井,让蛙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生活。





方涛教育


不要做井底之蛙,肯定是对的。井底之蛙寓意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不要把眼观总是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1、要多学习,多实践,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2、积极进取是优良传统,不要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3、井底之蛙是很可悲的,要引以为戒,开放眼光。


帅气的小木屋


井底之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有一天,青蛙在井边遇见了一只从海里来的海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井里自由自在舒适极了,你为什么不也到井里来住呢!”海龟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诉我们,目光短浅的人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相信别人,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永远见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不要成为井底之蛙,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永不放弃1995


首先,老师教导学生不要做井底之蛙,我个人认为是好的引导。是不是还不太清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呢?如果是的话,我为你分享下,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其次,如果有疑问,有没有自己去思考过为什么?

井底之蛙的故事,人皆尽知。我就不再絮赘。是出自《庄子·秋水》里的篇幅。其实是两个人的对话,一位是河伯,一位是北海若。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几句什么意思呢?

按照通常翻译的说法是井底之蛙你不可以和它讲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季的虫你不可以和它讲冬天的冰冻,因为四时不同;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庄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需要继续去探究下,现在进行自我提问去帮助我们思考——庄子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去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井底之蛙是北海若说的第一句话,但是后面这个北海先生就不是这样的话题和意思了。而是对自己认知的一些心得体验了。

一、井底和井外

井底之蛙虽然见识浅薄,但是它看到的就是假的吗?其实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不过自己那口井的大小不同而已。如果任性的去鄙视他人的短视和不足,岂不是井外之蛙?

二、北海先生的建议

其实北海先生说这些,用现代的语言组织一下就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的制约和束缚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三、河伯先生的顿悟

在北海若先生回答河伯所问时,河伯很是嚣张,但是这位在河里的“大神”看到了大海,好像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说自己知道的少,伯益不注重自己大义的原因了。把自己那种骄傲、自大收敛了。

四、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1、坏境影响了人的思想和境界;

2、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大的。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也祝你学业有成,不断进取,鹏程万里!


慧精牍


不做井底之蛙这句话没有错。问题都有两面性这句话总体的激励性还是好的。但是人必须有自知之明。虽然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目光短浅,但也不能太过狂妄!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只是这宇宙中的一份子,就如同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份子。没有人是万能的包括上帝!也许青蛙可以井底出来可他如果妄想像老鹰一样翱翔蓝天这就是狂妄可笑了!人可以上进发奋图强但是如果人人妄想成为李嘉诚马云这就痴心妄想了!其实鼓励人不做井底之蛙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人的内心深处都不愿意固步自封蛙坐井底都想过的比别人好。但是人的基因和生长环境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其实社会也缺少不了一些如井底蛙一样的人。人只要忠爱国家孝顺父母善待他人健康快乐平平安安。做个井底之蛙又如何!


高山流水90446706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人确实不能做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源自我们小学课本《井底之蛙》里的一个故事:小鸟与青蛙对话,小鸟说天太大了,无边无际;而青蛙说天就井口那么大。这是用来形容那些目光短浅、妄自菲薄、故步自封的人。

其实,这个寓言故事最早出自《庄子·秋水》里河伯和北海若对话,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你不能跟井底之蛙去谈论大海。

对此,我们有更多的理解可以探讨。

第一 问题要多角度看待

青蛙从小到大都生长在井底,@在他的意识里天就是井口大,无可厚非。而小鸟从出生开始就在翱翔天空,所以他们对天空理解肯定不同。站在各自角度,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可厚非,因为在大环境面前,单体力量太脆弱太渺小了。

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谁都改变不了社会,只能适应社会。就像富二代与普通老百姓对于幸福理解不同是一个道理,尤其是在一个越来越容易阶层固化的社会,“鲤鱼跳龙门”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 人要有危机意识

井底,意味着空间狭小、食物短缺,万一遇到大旱之年,可能井水都会干涸。到时候,只有坐以待毙,所以人要有危机意识,这是生存问题。只有跳出井底,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千万不能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应该珍惜每一天,勇敢的去闯荡,去奋斗,尤其是趁年轻的时候。

第三 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自己格局

正是因为每个人在社会、自然面前太渺小,所以我们每个人生来思维局限性都很大。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努力拼搏、挣扎,不断开拓自己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越来越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

亲爱的朋友们。期待大家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