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城哈特拉——"誰見了它都會歡喜"的遺產之城

一聲震天巨響,爆炸聲過後,傳來推土機的轟鳴。在尼姆魯德之後,又一個象徵文明的城址被剷平。滿地瓦礫、滿眼煙塵,古城哈特拉曾為安息古城,如今,盛景何在?

伊拉克西北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有一大片沙漠地區。據說,伊拉克北部曾有一個古代帕提亞王國,哈特拉就是這——王國的古城。論起具體方位,它位於摩蘇爾市西南50公里處。在這座雄偉的古城遺址中,到處是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的壯美神廟和建築群。

迷城哈特拉——

當你走進哈特拉,阿拉伯世界的神奇就會在瞬間撲面而來。這裡是伊拉克最早的世界文化遺產,1985年,哈特拉遺址順利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遙遠的安息帝國

要了解神秘的哈特拉,首先要從一個強大的帝國開始講起。公元前3世紀中葉,一支帕奈遊牧部落從北方進入伊朗高原的帕提亞,今土庫曼斯坦南部和伊朗東北部地區。阿爾息斯帝國又稱帕提亞帝國,漢朝將阿爾息斯音譯為安息,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安息帝國。

迷城哈特拉——

關於帕提亞的研究資料較少,但大概可推斷,帕提亞王國接受了波斯、巴比倫和希臘三種文化影響。帕提亞起初被希臘人建立的塞琉古王朝統治,在逐漸擴張的過程中,米特里達梯一世於公元前141年控制了幼發拉底河以東地區。此後,帕提亞阻止了塞琉古人的西侵。在西方,又抵禦並迎頭痛擊了羅馬軍隊的多次東征,鞏固了帝國的邊界。哈特拉雄偉的殿堂遺址見證著帕提亞帝國昔日的商業繁盛。作為連接地中海一帶與東方貿易的橋樑,絲綢之路將阿拉伯世界的財富匯聚於帕提亞。

迷城哈特拉——

另外,帕提亞的海路直通印度河,同時與中亞、高加索等地區保持了密切聯繫。就像發生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富裕的阿拉伯商人販運的商品之豐富超乎想象:皮革、鹽、食品、香水、橄欖油、油脂、牲畜、青銅像、奴隸、乾果、染料等等;美麗的石頭城市裡,到處是美酒和香料的味道,經年不散。

帕提亞和中國的貿易尤其密切,他們向中國進口牲畜、絲綢、金、銀、鐵和寶石。又把葡萄酒、石榴,還有著名的鴕鳥運往中國內陸。同時,商業的繁榮帶來流動的人口,這裡更是民族交融之所。

古城建於公元前4世紀,曾長期荒廢,後重興,沿用到公元4世紀。據說,當地居民崇奉太陽神,這裡曾被叫做"太陽城",因此廟中也供奉太陽神。建於2世紀初的太陽神沙瑪什的矩形廟宇,廟的正門有石雕頭像——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美杜莎,石像底部刻著創建城市的匠師之名。太陽廟內陳設珍貴祭祀用品,還供奉著"神鷹"。在這裡,除了供奉太陽神,居民們也保持著對歷代統治者的敬意。不少君王們的雕像保存完好,現在都已經陳列在伊拉克博物館中。

在圓城的中心,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塊寬大的長方形區域,被石牆圍住,中間矗立著許多恢宏的廟宇,其中心是"大廟"。這座哈特拉大神廟正面敞開,與院落連接,建築風格上融匯了東西方藝術,天花板是筒型拱頂的矩形大廳。

圍繞哈特拉,還有一個疑問:這座古城呈圓形,環以兩重護城牆,城牆上有九座望樓,城外有深溝壕塹,城中心為圓形城堡,如此佈局可謂牢不可破。然而,為何最終被薩珊王朝攻陷?

迷城哈特拉——

據說,沙普爾本想娶這位公主為妻,但是礙於情面和道德,無法接受她對父親的背叛,還是殺死了公主。從此,哈特拉被荒廢,而古城圓形城牆的大部分保存完好,但如今,唯一可供憑弔的古老城址卻也被推土機剷平了。

考古之城薩邁拉

若是說人類歷史的開端,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開始,毫不誇張。人類在美索不達米亞,尤其是在伊拉克,率先進行農耕,併發明文字,記錄下歷史。從此文明的卷軸緩慢展開,亞述人、蘇美爾人、巴比倫人經過這裡,留下一個古代世界的中心——很長時間內,伊拉克都是這個中心。正因為曾有過如此的繁華,所以,傷時懷古的情緒,從巴格達南部的巴比倫古城,一直延伸到薩邁拉考古區。在炎炎烈日下,考古區從黃沙中拔地而起,龐大又凋敝,視覺上十分震撼。

迷城哈特拉——

從現存的考古遺址來看,這裡曾有伊拉克文明的標誌性文化存在——薩邁拉文化。對於所有到達這裡的人們而言,這一遺址都像一個奇蹟。

"誰見了它都會歡喜"的遺產之城

一座優美的古城何以入史?它的存在感可能只需要從北到南長41.5公里,從西到東寬4公里到8公里。薩邁拉古城位於巴格達通往大馬士革和伊斯坦布爾的國際商道上,具備了一座都城的充分必要條件。

在當地語言中,"薩邁拉"為"開心之地"。相傳其建立者哈里發穆阿臺綏姆對這裡很滿意,特意為它取名薩邁拉——這個名字從"誰見了它都會歡喜"這句話每個詞取第一個字母,連綴而成。這裡曾是9世紀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建都之前,只是個無名村落,公元833年,在原有村落的基礎上建成了城市。公元836年,阿拔斯王朝自巴格達遷都至此,直到公元892年。以薩邁拉古城為都城,建立起一個強大的伊斯蘭王朝,長達一個多世紀裡,都城所在的阿拔斯帝國統轄著廣大的疆域,橫跨亞非歐,從突尼斯延伸到中亞。

阿拔斯王朝大一統的建立帶來了和平,也中止了阿拉伯統治者野心勃勃的軍事擴張。延續了五百多年的阿拔斯王朝在伊斯蘭史上存在最長。按照大波斯帝國的傳統——他們起用波斯穆斯林擔任軍政要職,並且重視經濟生產,在統治的頭一百年內,阿拔斯王朝就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達到了全盛。可以想象,帝國如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迷城哈特拉——

穆阿臺綏姆及其後的哈里發執政期間,在薩邁拉大興土木,留下了許多至今令人們讚歎不己的宏偉建築。

例如"哈里發宮",集居住、議事、聽取百姓訴訟等功能於一體;公元852年竣工的大清真寺;公元892年將首都遷回巴格達前不久落成的"情人宮"。還有阿里·哈迪清真寺、阿布·德爾福清真寺、騎士廣場、"巴爾庫瓦拉宮"在內,都融合了東西方建築風格。

古城現在是什葉派穆斯林朝聖地。不過今時今日,考古學者看到這座古城,或許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遺憾。薩邁拉遺址中發現了"薩邁拉陶",它與標準的哈蘇納陶器相似,但工藝更為精巧和精美。因為受到戰火侵襲,這座遺址從2007年開始,被同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瀕危遺產名錄》。薩邁拉古城仍有80%的地區有待發掘。

眩暈的魅力——大清真寺

無論穆阿臺綏姆、穆臺瓦凱勒父子如何熱望要重振阿拔斯王朝,並企盼著建立起先祖一樣的偉業。但時勢使然,內憂外患不斷的阿拔斯王朝走到了末路。

公元892年,當繼任者將首都遷回巴格達後,薩邁拉便衰敗下去。公元1258年巴格達為蒙古騎兵所破。

迷城哈特拉——

據說,穆臺瓦凱勒哈里發否定了建築師最初的設計,把一個紙卷的紙心向上一抽,交代建築師:"就按這種式樣建。"螺旋式的階梯,使得大清真寺更有種旋入雲中的氣勢。若從塔底拾級而上,沿著轉梯行至塔頂,可要暈上好一陣子。

這座宏偉的清真寺證明了阿拔斯王朝建築和藝術的價值,這席捲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創新之風,甚至出現在了伊斯蘭世界之外。據說,位於埃及開羅的伊本·圖倫清真寺在多方面亦參照了這裡。

薩邁拉的大清真寺曾經是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修建於848年,作為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穆臺瓦凱勒意旨的產物。清真寺呈長方形,寺內有大量花紋及幾何雕刻,展現出早期伊斯蘭建築的裝飾特徵。比如窗子上有繁葉裝飾的弓架結構,受到印度的影響,也有受亞述廟塔的影響。清真寺內有17道門廊,朝向麥加的壁龕(音譯:米哈拉布),鑲嵌了馬賽克玻璃。穆臺瓦凱勒拆除舊寺,於公元852年在原址上擴建並留存至今。作為伊拉克的偉大見證,它被印在了伊拉克250第納爾紙幣上。

到了近現代,戰火多次危及大清真寺。2005年4月1日,成為美軍瞭望臺的宣禮塔被襲擊,塔頂受到炸彈破壞,破碎的泥磚跌至旋轉斜坡上,好在塔身未受嚴重損壞,世人還能一睹"轉塔"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