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量”出好教育

本报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桑丽虹)上学期期末,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括苍中学学生晏正宇正思索着如何进行复习,突然“叮咚”一声,手机上收到语文老师制作的一个微课视频。原来,根据对晏正宇的学习监测,老师希望帮他在“现代诗”上补一课。

像这样的微课,学生每周都会收到一次。日积月累,这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普通初中,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改观。“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平均成绩与区平均分缩小了近20分。”校长艾小军说。

尝到甜头的,不止括苍中学一家。从2012年起,丽水市莲都区就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如此“热衷”的原因,教育局副局长吕春耀认为,质量监测有“诊、咨、督、促、导”等多重功能,应用好监测结果,既能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育,又是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先行尝试。

据介绍,国家监测都会下派专人、全程保密,地方上只是组织师生参与,最后收到一份关于全区教育质量的监测报告。同样,浙江省做的教育质量监测,莲都区也参与,流程大体相当。

厚厚的一本监测报告,教育局要开专题会悉心研究,一旦发现问题,莲都区会采取一个特别的做法——“复查”。

这回,轮到区里“自测”了。莲都区专门设置一名专职评价教研员,据说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周鸿在岗位上干了7个年头,手上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一次,国家监测报告显示莲都区教师教学行为指数较低,于是区里设计了100多个题,通过“问卷星”向全区7%的师生发起调查。同时,周鸿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一起,到学校“明察暗访”。线上线下结合,更加全面细致地找出症结所在。最后,区里根据“国测”和“自测”的结果,重新修订了教师教学常规,并要求学校制订校本化制度。

考虑到监测工作的复杂性,莲都区采用一年一次“自测”,即便如此,人手也是捉襟见肘。为此,周鸿在区里带起一支队伍——各校配备一名校级评价员。

括苍中学教科室主任颜建胜是核心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校级评价员要协助区里在学校开展“国测”“省测”“区测”。报告出来后,周鸿会召集大伙研究学习,一方面是向学校传达,另一方面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校测”。

括苍中学针对学生学习力较差的问题,就“自测”过一回。颜建胜采用从周鸿那学到的监测方法,设计了20多个问题,通过“问卷星”向900个学生家庭推送,最后收到863份。研究后发现,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辅导不了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风格陈旧激不起学生兴趣等。

于是,学校“对症下药”,申请了一个“企业号”,对学生进行微课辅导。晏正宇收到的视频便来源于此。

据了解,质量监测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莲都区的“区测”和“校测”不单偏向于学生学业成绩。比如,括苍中学监测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以此开发出3D打印、航模、电子摆拼等拓展性课程。大洋路小学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配备了专职科学教师,添置了多种实验设备。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的学校由校级评价员牵头,成立了专门的监测研究团队,做好监测工作的同时开展教学研究。目前,这样的团队有10个。

“国、省、区、校四级监测,加上评价员队伍的建立,促使教育工作者更为理性、全面地看待复杂的教育现象,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吕春耀说。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17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