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沒有“救世主”:兩週三次熔斷,華爾街束手無策,大行繼續看跌

文 | 劉楊

在美聯儲週一打出“零利率”和“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計劃”的“王炸”之後,市場給出的反應是——不買賬。

週一,美股大幅低開,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歷史上第四次)。恐慌的殺跌情緒仍在繼續。截至當日收盤,道瓊斯指數下跌12.93%,標普500指數下跌11.98%,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2.32%。道瓊斯指數下跌2997點也創下了史上最大單日點數跌幅。

中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1970年以來美股十次熊市的誘因可歸類為外部衝擊、貨幣緊縮、基本面惡化、高估值泡沫破裂四個因素。此次美股大跌主要受全球疫情快速擴散的影響,本質上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11年歐債危機等外部衝擊致使美股大跌的情況一致,但與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美國經濟基本面快速惡化所引起的大跌有本質差異。

美股的持續下跌始於今年2月下旬,2月20日-3月12日,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標普500指數分別下跌27.76%、26.64%、26.74%——美股已經進入技術性熊市,長達11年的牛市就此終結。

全球金融市場也被拖下水。最近兩週,包括加拿大、巴西、韓國在內的全球多國股市均觸發熔斷。歐洲股市上週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截至上週五,德國DAX指數週跌20.01%,法國CAC40指數週跌19.86%,英國富時100指數週跌16.97%,跌幅均達到了兩位數百分比。

恐慌情緒仍將繼續

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大,是此次金融市場流動性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發文稱,對全球經濟來說,需求端和供給端都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其中需求端受到的衝擊更大。疫情爆發影響了人們的正常活動,出行、購物、文娛、餐飲等需求大幅下降。從供給端來看,此前發生的危機,都不會對供給端造成影響,但這次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受阻,全球貿易萎縮,企業訂單下降,進而影響到就業。

美聯儲採取的緊急救市舉措,顯然對疫情控制並無實質性幫助,由此進一步引發市場擔憂。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3月17日舉行的“財新國際圓桌”電話會上也表示,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前,恐慌情緒仍將繼續,市場會保持波動。他同樣認為,貨幣政策很難起到效果,需要的是“一攬子”財政舉措。

再次發生金融危機?概率不大

疫情之外,此次美股暴跌也受到了其他一些歷史因素的影響。

恆大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股能保持長達11年的牛市,與上市公司不斷進行股票回購有很大關係。“除了擁有大量現金的公司外,部分公司出於市值管理或投機套利的目的,通過發債的方式籌集資金回購股票,做大每股收益、推高股價”。當股價下跌時,則會導致發債企業面臨巨大虧損和流動性短缺。隨著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上升,股價會被進一步壓低。

美股市場行為的同質化是另一把雙刃劍。美國長期的低利率壓低了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的資產收益率,這些機構的錢就流入了股市。“量化交易、指數基金等被動投資逐漸盛行,增大了市場交易的同質性”。

過去一段時間裡,市場對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大型科技股的追逐,導致這些股票的漲跌對指數有著顯著的影響。牛市時,同質化交易可以快速推高股價;到了熊市,大規模恐慌性拋售出現,導致市場失去流動性,股價不斷下行。

上面提到的企業債務違約,也是海外投資者擔心的未來風險之一。投資者尤其擔心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石油、航空等行業。一旦這些行業出現大規模違約,債券基金就會被進一步拋售。

不過,中信證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楊靈 修指出,在美聯儲提供巨量流動性的背景下,目前風險尚可控。光大證券的一份報告也認為,如果疫情在美國一個季度左右得到控制,雖然短期內這次疫情對美國經濟會造成較大影響,但可能不是系統性衝擊。“經濟金融市場短期動盪難免,但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不大。”

華爾街束手無策,大行繼續看跌美股

然而,在短期內,金融市場的繼續下滑似乎已不可避免。

高盛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科斯汀在3月15日發佈的報告中預測,標普500指數未來三個月最多可能下跌至2000點。之後,股市會出現較大反彈,呈現“V型復甦”,預計標普500指數會在2020年底回到3200點,即從最低點實現60%的反彈。

資產管理公司Research Affiliates的創始人阿諾茨(Rob Arnott)表示,股市較當前水平下跌1/3或1/4後,估值才相對合理。他認為標普500指數將下降到約2058點或以下。

針對疫情給美國經濟帶來的衝擊,市場也給出了悲觀預期。

美國銀行表示,儘管美國二季度經濟將出現負增長已在預料之中,但經濟活動收縮可能比預期更嚴重,持續時間也可能更長。

高盛經濟學家在一份最新報告中預計,受消費者和企業削減開支影響,美國經濟將在3月底和4月大幅收縮。報告寫道:“今年第一季度增長歸零後,第二季度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將萎縮5%。”高盛將美國全年增長預期從1.2%下調至0.4%。

據彭博社3月17日的一篇報道,高盛曾在2月底時預計美國企業的利潤將“零增長”。但在上週,他們調整了預期,表示未來兩個季度美國企業盈利將至少下降12%。

彭博還在上述報道中援引Canaccord Genuity LLC的首席市場策略師Tony Dwyer表示,他已完全放棄了對標普指數年底點位的預測,直言“給出預測已經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聰明的投資者關注長期

疫情擴散下,很多公司從今年一季度開始,盈利將受到衝擊。更有分析人士指出,現階段的關鍵問題不是全球經濟在3月到6月的樣子,而是在9月的樣子。

中信證券整理出“標普500公司2019年第四季度預警未來盈利將會受到疫情影響的公司”共54家,發現受影響數量最多的為消費企業,共有34家;其次是信息技術,共有9家。具體到二級行業,受影響最為明顯是耐用消費品與服裝(10家)、消費者服務(10家)、食品飲料與菸草(6家)。

此外,報告稱,由於疫情影響了中國地區工廠的生產,如半導體、技術硬件與設備、軟件與服務等信息技術類企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整體來看,美股公司預計疫情的衝擊影響在今年二季度將大於一季度。

Capital Group的投資團隊認為,美股往往會回報長期投資者。雖然美股在短期內起伏不定,但它們往往會在較長時期內給投資者帶來回報。

該團隊舉例稱,即便包括經濟衰退時期在內,從1937年到2019年,標普500指數每10年平均年回報率為10.47%。“那些專注於長期目標的投資者,更有可能在美股市場中制定出明智的投資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