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都是嫡出長子嗎?哪個皇帝最有作為?

擒史凰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清朝只有一位皇帝是嫡出+長子的身份繼承大統的,他就是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即便從嫡出看,除去道光帝,也只有他的兒子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勉強能算——其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生前由皇貴妃晉為皇后,勉強算是嫡出。不過,所謂嫡長,對於清朝皇位嬗替來講,非常不重要。

道光帝(1782—1850)

實際上,清朝建儲制度的核心就是——打破嫡長制,立儲以能以賢,而不以嫡以長。

努爾哈赤(1559-1626)

在關外時期,努爾哈赤對繼承人的態度就奠定了清代統治者的立儲方向——努爾哈赤是率先打破嫡長制繼承的人。在故事的開始,努爾哈赤也和關外的漢人鄰居一樣,立嫡長子褚英為嗣子,讓其“專主大國,執掌大政”,但後來因其驕橫擅權而誅殺了他,繼立代善為太子又因通姦醜聞再廢黜他的太子地位,其後對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一系勢力持續打擊——努爾哈赤似乎並不希望任何一個兒子做大自己的勢力。在寧遠之戰前,努爾哈赤才最終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但距離他死亡已經很近了。他的倉促離世,讓當時排行老四的貝勒皇太極在諸多勢力中競爭即位,形成他和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輔政的局面。

隨著女真改滿洲,大金變成大清,皇太極對權力的集中並沒有讓儲位問題變得更清楚。從沒有希望的豪格到早夭的宸妃海蘭珠兒子,皇太極的意圖似乎一直在變化,直到他猝死之前,除了崇德初期他有過立嗣之舉,後來始終沒有再立嗣君,到末年更是以“四王共理國政”的形式,重回父汗的“共治”的老路上來了。因此,他的繼任者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並不是他的中意人選,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在他死後會這樣操作。

順治帝(1638-1661)

入關後順治帝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是聽取了母親孝莊文皇后和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在已經出痘(感染過天花)的兒子中選擇一位。根基淺薄的佟佳氏的兒子三阿哥玄燁被挑中,成為繼位者,是為康熙帝。康熙帝是真正意義上代表滿清在中原統治地區成長起來的皇帝。這位偉大的君主被選擇,僅僅是因為先天條件和母族單薄,這種隨機性的選擇所帶來的幸運,是不可複製的。因此,他對按照漢家傳統選立一位各方面都優秀的子嗣來繼承的意願,可能比他的祖先更旺盛,包括嫡長這個條件。

在我們熟悉的歷史敘事中,康熙朝“兩廢太子”和“九王奪嫡”的跌宕起伏,恐怕是清朝歷史上難得的大戲。二阿哥胤礽是康熙帝的嫡妻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嫡出長子。可惜,康熙帝在選擇儲君的事情上,試驗失敗,以至於最後陷入神秘主義,在康熙五十六年預先發布的遺詔中,和全國打啞謎,就是不說繼承人是誰。這為並非嫡出、也不居長的雍正帝無過硬證據即位,造成了極大困擾。

雍正帝(1678—1735)

雍正帝從自己即位的教訓中,進行了充分的反思。他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開創秘密建儲制度的皇帝。同樣並非嫡出,也不居長的四阿哥寶親王弘曆成為繼位人,是為乾隆帝。

乾隆皇帝曾經有意在自己的嫡妻,也是他一生摯愛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出的子女中,選擇嫡子來繼承皇位,但事與願違的是,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都因病早夭;而他的繼皇后輝發那拉氏所生養的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一個因帝后失和不為皇帝喜歡,一個早夭,也就失去了繼承大統的可能性。最後,他選擇皇十五子顒琰,不過是一個面對諸子早夭的窘況,所作出的“繼位人需年齡合適且性格平順”的備選答案。

《胤禛父子行樂圖》(局部)(清 意大利 郎世寧)

上天眷顧嘉慶帝,讓他可以平順地選擇了真正意義上的二阿哥、嫡長子旻寧——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長子——作為皇位繼承人。而到了道光帝臨死之前,他卻仍在糾結,在即位遺詔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產生了“一匣兩折”的繼承人表述——“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從字跡看,很明顯,皇帝是在寫了皇四子的滿漢雙文安排後,又在旁邊加註了皇六子的安排。以至於宣詔時,因從左往右的閱讀順序,令現場一度認為皇六子奕訢才是繼位人選。

傳位鐍匣為長寬厚32×16.7×8.7釐米的楠木匣子,無鎖,上貼封條,封條上寫著“道光二十六年立秋”。

因咸豐帝只有同治帝載淳一個兒子,而從同治帝之後,光緒帝載湉、宣統帝溥儀連續三位皇帝皆無嗣,清代皇位繼承的邏輯就變得非常簡單,一切按當權者慈禧太后的意願行事。唯一的插曲是,在選擇宣統皇帝時,根據慈禧太后的建議,以“雙祧”的形式,將溥儀同時過繼給載淳和載湉,以滿足兩位皇帝綿延後嗣的責任。從諸子爭立,到無奈絕嗣,清王朝的末世刷新了歷朝滅亡的新悲劇。

至於哪個皇帝最有作為,按照生享皇帝尊號的情形(排除努爾哈赤),綜合主客觀評價,我可以給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排序:

康熙帝>天聰帝(皇太極)>雍正帝>乾隆帝>順治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光緒帝>同治帝>宣統帝


鹿舟楫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清朝初期,大原則上是沿襲明朝的繼承製度。只不過呢,願景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清朝十一位的皇帝(除努爾哈赤外)中,僅有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是以嫡子身份繼承帝位的。

這其中,只有道光帝旻寧是以嫡長子身份來繼承帝位,他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是嘉慶帝的原配嫡後。咸豐帝奕詝雖然身份上也是嫡子,可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鈕鈷祿氏在生育他時,身份還是貴妃,直至道光十四年鈕鈷祿氏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奕詝的身份才由庶子轉換為嫡子,可卻不是長子,庶長子奕緯一直到二十多歲才英年早逝。

當然了,大多數並不是他們不想要嫡子來繼承,而是很多實際情況不允許他們實現嫡子繼承帝位。比如順治帝的兩任皇后皆沒有生育子嗣;康熙帝初立嫡子胤礽為太子,後來因事將他廢黜;乾隆帝倒是個嫡子控,只可惜與富察皇后所生嫡子皆早夭,繼皇后失寵形同被廢之後,嫡子永璂也失去了帝心。況且,在雍正帝登基後,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為了規避諸皇子爭奪皇位的問題,所以到後來,只有寫在密詔裡的人才是最後可以繼承的人,不再如之前一定由嫡長子繼承了。

說起最有作為的清朝皇帝,想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康乾盛世。不得不說,康熙帝在位61年間,平三藩、設臺灣府等功績確實亮眼,但卻也留下了不少弊端,後世爭議不斷。

康乾盛世或許存在爭議,但阿淺覺得這個時期放在整個清朝來看,確實是它王朝的巔峰時期了。而這段巔峰的成就除了康熙帝前期的積累之外,作為起承轉合的雍正帝功不可沒。

雍正帝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肅清吏治、整頓財政、、攤丁入畝、設立軍機處等等,將康熙帝統治後期的一系列問題,一個個攤開來整明白了。儘管對他登基的風波,仍然存在異議,可是他在位期間的政績確實是亮眼的,若是沒有雍正帝執政的這十三年,放任康熙帝晚年那些問題不管,那麼所有的問題爆發會來的更早,更別提什麼康乾盛世了。

雖然只是短短在位13年,卻為清朝巔峰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巔峰期。


若淺話史


清朝十二皇帝中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只有一位。本來還有一位太子有機會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結果自己攪黃了。

皇太極、順治帝和康熙帝都不是以嫡長子繼位的。

康熙皇帝原本是立嫡長子胤礽為太子作為皇位繼承人的。

結果胤礽兩度被廢,最終沒能繼承皇位。

此外,乾隆皇帝起初也密立嫡長子永璉為太子。

但是永璉在被立為太子兩年後就夭折了,時年才八歲。

清代皇帝中只有道光皇帝一人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

道光帝是嘉慶皇帝的嫡長子。

而道光之後的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嫡長子。

至於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我認為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不僅改革康熙朝遺留下來的弊端,使得盛世得以延續。

而且為乾隆盛世的開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如果沒有雍正帝的努力,康熙盛世很難保證會延續下來。

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也很有作為,兩人都有不錯的文治武功,不過也都有過失。相比起來雍正帝更為完美一些。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加入交流。


歷史守望者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清朝歷代皇帝普遍希望皇后所生嫡子繼位,卻難以如願,包括他們自己大多是以“庶出”皇子身份後來居上,君臨天下。從皇太極算起,清朝只有道光帝、咸豐帝2人屬於真正的嫡子繼位。

努爾哈赤生前立了2次汗位繼承人,分別是嫡長子褚英、嫡次子代善,但後來二人分別因謀反、亂倫被廢。最後被八旗旗主共推上位的皇太極,雖然母親是努爾哈赤4位大妃之一(這一說法存疑),但並非最受寵的,地位也不是最高的,所以他本人無法算作嫡子。

皇太極的繼承人福臨(順治帝)母親雖是大名鼎鼎的孝莊文皇后,但前者在皇太極時期只是側福晉、莊妃,所以論起來順治帝也是庶出。

康熙更不用說了,生母佟佳氏是地位不高的庶妃(出身漢軍正藍旗),一直不大受順治帝寵幸。就連最後康熙繼位,居然還是靠了洋傳教士湯若望力勸順治,才讓這個出過天花、生存幾率更高的皇子“中獎”。

康熙一心想讓嫡子繼位,因嫡長子(不是庶出的皇長子胤褆)早殤,遂立同為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最終胤礽2次被廢,德妃所生皇四子(庶出)胤禛當了皇帝,是為雍正帝。

也是從雍正開始,清朝確立了秘密建儲制,而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立賢不立嫡(長)”。正因為如此,熹妃所生的庶出皇子弘曆,得以登上寶座,成為乾隆帝。

誰料乾隆卻是個“死腦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立嫡子為皇儲,結果他內定的永璉、永琮2名嫡皇子先後夭折,最後只好選擇庶出的皇十五子永琰(令妃所生)為繼承人,這就是嘉慶帝。

道光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母親是嘉慶帝的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但是“貴重的出身”並未給他帶來多少福報,道光在位30年,國事日非,邊疆不寧,外敵入侵,清廷被迫簽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將華夏神州推向百年深淵。

因為母親是孝全成皇后(道光第3任皇后),所以咸豐也算是嫡子,但並非長子(皇四子)。他在位期間更不用多說了,第2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太平天國席捲南方、簡直是糟心事一樁連著一樁。

至於後面的同治、光緒、宣統(溥儀),非但不是嫡子,這3人之間連父子關係都不是,同治與光緒是堂(表)兄弟,光緒和溥儀是叔侄關係,而且他們能當上皇帝跟以皇貴妃身份上位的慈禧都有很大關係。清朝皇權傳承製度混亂到這個份上,只能說帝國氣數已盡。

清朝皇帝(不含努爾哈赤)中,要論最有作為者,當屬皇太極、康熙、雍正3人。

皇太極實行滿漢一體,緩和內部矛盾,同時發展生產,強化軍力,為後來清軍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基礎。

康熙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臺灣,鼓勵墾荒,蠲免錢糧,治理河患,整頓漕運,開創了清朝興盛的局面。

雍正在位13年,刷新吏治,銳意改革,整飭財政,不僅鞏固了皇權(他的子孫受益匪淺),使康熙晚年因“懶政”導致的官場腐敗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還給兒子乾隆帝留下6000萬兩白銀。

如果不是雍正力挽狂瀾,清朝恐怕在18世紀初就開始衰落了,哪裡還談不上後來乾隆的“十全武功”和窮奢極侈(6次南巡、興建圓明園等)。

至於乾隆,這個皇帝雖然也算比較有作為,但更準確來講,她是“有福之人”——趕上了祖輩開創的好基業,而且壽命長,統治階段太平時間長,國庫底子也厚,經得起他60多年折騰。


網言軍事


清朝皇帝的繼承說來也奇怪,大多數都不是按照套路來的,整個清朝的皇帝中,就道光帝是唯一一個以當時的“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
(道光帝)


清朝道光皇帝,是嘉慶帝與孝淑睿皇后的兒子,雖然是嘉慶帝第二個兒子,但是嘉慶帝第一個兒子早夭,所以道光帝就成了當時的“嫡長子”,最後坐上龍椅。

而清朝其他的皇帝,像康熙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不是長子;雍正帝就不用說了,影視劇中描述的“四爺”就是他了,也不是嫡長子身份;再如乾隆帝、嘉慶帝,也跟嫡長子身份不掛鉤。

(乾隆帝)

是不是嫡長子對於這些皇帝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坐上龍椅才是最重要的。

清朝的這些個皇帝中,若是論作為,各有千秋,後世名聲也不一樣,若是說誰更厲害點,我認為還是康熙帝。
(康熙帝)

清聖祖康熙帝,看稱呼就與眾不同,而他本身的作為也絲毫不虛,8歲登基,14歲親政,平三藩、擒鰲拜、收臺灣……,一共在位61年,也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為自己的後繼者打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康乾盛世”的局面也是由康熙帝開始。


清朝的皇帝中,由乾隆帝開始,就開始逐步走下坡路了,到清朝晚期的那幾位皇帝,相比於他們之前的皇帝,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說與山鬼聽


整個清朝歷史,自努爾哈赤到最後的宣統,只有一位才真正是嫡長子繼承。

就是道光。他是嘉慶原配喜塔臘氏所出,繼母有兒子,算嫡子,但沒敢動手腳,在嘉慶遺詔沒有找到的情況下以皇后懿旨下達詔書,讓道光先繼承皇位。道光很感動,後面對繼母和弟弟非常好。

此外,其餘皇帝繼承都不是嫡長子,甚至嫡子都很少,原因就在於,滿清皇帝嫡子成年情況很少,所以如此。

事實上,滿清仰慕中原文化,始終期望以嫡長子繼承製拉近士紳關係,卻未能如願。

第一次繼承皇位,嫡長子代善失去機會,皇太極成為大汗。

第二次,皇太極死,沒有嫡子。順治繼承。

第三次,順治死,沒有嫡子,康熙繼承。

第四次,康熙有唯一嫡子胤礽,自己廢除,雍正繼承。

第五次,雍正沒有嫡子,乾隆繼承。

第六次,乾隆活得太長,第二子,第十二子是嫡子,早死,只能選嘉慶。

第七次,因為嘉慶有嫡長子道光,所以自乾隆到嘉慶,下到大臣貴族都一致認定道光,這是嘉慶繼後不敢動手腳的原因。

第八次,道光沒有嫡子,選擇咸豐。

第九次,咸豐只一個兒子(第二子早死),所以同治沒有競爭對手。

第十次,同治沒有兒子,慈禧打破禁止兄終弟及的規矩,選光緒這個同治堂弟。

第十一次,光緒也無子,慈禧選光緒親弟弟載灃的兒子宣統。

所以,滿清不是不想要嫡長子,而是因為大多數時候甚至沒有嫡子存在。

呃,至於作為?

也就皇太極稍微有能力些。


四川達州


本著開宗明義的原則,首先回答是不是,鑑於提問中有一個“都”字,那麼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是。清朝一共十二個皇帝,我們不妨逐一討論一下他們生母以及他們自己的身份。

首先,十二人中只有道光皇帝,有幸成為史書記載中,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清朝皇帝。所以我們讓這位仁兄早點出場。道光政績平庸,還有鴉片戰爭這一大汙點,在此不做贅述。他是他父親嘉慶的第二個兒子,生母是嘉慶的嫡妻,所以他雖然是嘉慶皇帝的次子,但由於他的兄長尚未命名便已經夭折,所以可以算是嫡長子。

另外十一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他的父親名字叫塔克世,母親是他父親的原配妻子,他也是長子,所以儘管當時的女真族漢化程度不深,但就宗法而言,努爾哈赤可以算作是他父親的嫡長子。只是那時他家沒有皇位可以給他繼承。需要自己刀山火海打天下。

接著是皇太極,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後金時期的史料不算很多,有關皇太極生母的記載就更少了,嚴謹一點而言,他的母親可能短暫做過一陣子努爾哈赤的正妻,但據正史記載,她的皇后之位,乃是身為兒子的皇太極追封的,所以皇太極自然也不能算是嫡長子。

順治是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生母為莊妃,即頗為有名的孝莊太后,她也不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

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母亦是母憑子貴方能追封皇后,嫡長子out.

雍正是康熙第四個兒子,生母是康熙德妃,這一點拜九龍奪嫡、各類清宮大戲如《甄嬛傳》,再三科普所賜,耳熟能詳。所以雍正也不是嫡長子。

乾隆同樣也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生母史載為熹妃,生前不是雍正的正宮皇后,所以乾隆也非嫡長子。值得一提的事,乾隆在位時,清朝統治者漢化程度已經大大加深,宗法觀念強烈,乾隆對清朝歷代皇帝都不是以嫡長子繼承皇位,耿耿於懷,一直想彌補這個遺憾,只是他原配皇后所生的嫡子,先後夭折,最終十全老人,也未能實現這一夢想。

嘉慶是乾隆第十五個兒子,生母魏佳氏,生前亦是妃位。

道光前有所述,不再重複。

咸豐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生母亦是妃位,告別嫡長子。

同治大家就很熟悉了,他雖然是咸豐的長子子,但他的生母,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咸豐時,是同樣有名的懿貴妃,而不是皇后,所以同治也不是嫡長子。

清朝父死子繼的傳統,在同治時斷絕,光緒、宣統兩帝,都是以宗法制挑選近支親族過繼繼承而來,更加談不到嫡長子了。

至於較有作為的皇帝,鑑於清朝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優劣比較,早有公論。封建帝王,各有侷限,比較起來,康雍乾當然可說是成功的帝王,除此之外的清朝皇帝各有優缺點,難有定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