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上片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手机用户84284569258


两个字,“孤独”,营造了孤独的氛围。

这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而被贬谪湖北黄州时的作品。当时宋神宗重用王安石等人实行变法,苏家反对变法,苏轼诗文中有讽刺青苗法和盐铁专卖法的句子,被沈括等人弹赅“讽议朝政”,造成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贬黄州。这阙《卜算子》上下片所营造的氛围和意境是一致的,就是孤独。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弯弯的月亮挂在枝叶稀少的桐树上,天己经很晚,沙漏滴尽,周围渐渐没有人活动。时不时地见到一个寂寞的人独自走来走去,象天边飘忽不定的孤雁的影子。

缺月是眼前景也是国政,月缺即天缺,天缺即民生凋弊,这是青苗法造成的。幽人是自指,独往来说明没人同情支持他。是的,反对皇帝和丞相,谁会支持他呢?整个大宋朝迋没人和他共论新法的弊端,因此他孤独。这份孤独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的环境烘托下,由幽人在月下的往来徘徊表现出来,他就象一只孤雁找不到自己的群。


深圳郑海洲


先来看看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描绘了苏轼被贬黄州后,在定慧院寓居的一天晚上所见的场景。

很多人把“孤鸿影”附会成苏轼孤高的心境,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味,我觉得并不准确。这首词上片描绘的应该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凄凉心境。

这首词写于元丰六年,四年前的元丰二年,苏轼被告发讥讽朝政和皇帝,于是被押回京城受审,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因此丧命,被关在阴暗的囚室数十天,这次事件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从此他更加沉稳,由尚儒转向佛道。因此说这首词表达的是孤高自许的心境,是值得商榷的。

试想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时候,苏轼一个人在院中踱步,会不会想起狱中的时光?初贬黄州,没有人敢来看他,也没有人给他写信,也许正是这样的痛苦和孤寂中,才落笔写下了这首凄凉的绝唱。


快语


上片营造了孤独寂寞的氛围

词的上片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想要理解一首词,就要先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时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在寓所所作。既然被贬,此人的心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缺月”、“幽人”、“孤鸿”这样的字眼,无不表现出词人当时心境的孤苦。

这首词上片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词中的“漏断”指夜深,上片的意思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指苏轼自己。

这首词是苏轼抒发其个人忧愤寂苦之情的作品,曲折地反映了他被贬黄州的原因——乌台诗案,即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写诗发泄不满而得罪新党遭贬。

这首词的艺术是很高妙的。黄庭坚评此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


老春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通过“缺月”“疏桐”“漏断”“静”“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等事物、行为的描写,渲染出了孤高出世,超凡脱俗的氛围。


辰然诗话


弯月流光宛若轻纱拂面,夜深人静了更点响声萦绕耳畔,梧桐树下,只有作者独自一人,此时的夜宁静,恢弘,少了人间的嘈杂,多了一份孤独和寂寥,正所谓: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那份幽深孤独,岂是一个“静”字所能表现!


笑说奇谈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天之光地之光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