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米國華 博士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植物營養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土壤學會植物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土壤與作物》雜誌編委。

大家好,我是中國農業大學米國華,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交流。今天我就想借這個機會系統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10多年來在梨樹開展的工作,其中主要是我們的農業技術研究,但是也有對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這種思考和探索。

糧食安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全球所面臨的重大的一個挑戰。從全球的角度來講,既要糧食增產,又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農民自身的這種需求來講,其實也要增加糧食產量,而且最關鍵的要節省成本,提高糧食的市場競爭力,將來就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市場上都能夠有很好的銷售的前景。

然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是比較低的。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很多的科技創新經常是與生產的實際的需求脫節。很多科研成果鎖在了辦公室裡邊,而不是在農民中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因此,農業必須要轉型,必須要向一個農業的向現代化的發展。

現代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有三點?

第一、農業經營方式以小農戶經營為主,田塊土地,收益少,農民對種田熱情比較低。

第二、小農戶的科技水平普遍偏低,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較差,導致產量效益不穩定,難以進行規模化的經營。

第三、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創新與生產實際需要常常脫節。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第一階段:科技小院的成立

為了促進工作,建立了工作站——科技小院,帶領很研究生,包括中國農大的學生、吉林農大的學生,通過高校師生、推廣站以及農民進行聯動,三位一體。一方面研究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術。另一方面既培養農村人才,又培養研究生人才,最終實現梨樹農業現代化發展。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我們基本上做了三件事情。

第1件事情:組織小農戶培養科技農民。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第2件事情:小農戶慢慢發展成合作社,來促進合作社的發展。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第3件事情:科技創新,用科技創新來支撐我們的農業農村的發展。如,通過農戶玉米高產高效競賽,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進行科技培訓,發現問題,並進行農業科技創新。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通過農戶高產競賽的方式,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能夠激發農民科技種田的積極性。派遣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民地裡指導、示範、跟蹤,可以發現農民的問題,解決農民的問題,然後逐步提高農民的種田水平。

通過農民技術研討會,讓農民把他做種田經驗提出來,再加上專家的和農機人員的綜合點評比較分析,最後把經驗形成一種農民能夠用得上的技術。

通過高產高效建設平臺,搭建了科研院校科研人員與農民的對話平臺。可以把大量的科研項目帶進來,包括國家當時的973項目,支撐計劃項目、行業計劃項目,還有執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把我們項目的研究真正能夠落到農民的地裡,達到它的作用。

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與農民接觸,既開闊了農民的眼界,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農民,這些農民正是未來合作社的帶頭人。

通過邀請農機推廣站人員到農大進行培訓、交流,實現科研人員、推廣站和農民三者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機制。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第二階段:科技小院聯盟成立

培養科技農戶的基礎上,下一步怎麼做?

農民在有了科技種田經驗以後,能種出很高的產量,掙更多的錢。發展為合作社,承包大量土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科技小院的師生形成了新的方式,從支持個體小農戶為目標,慢慢轉為支持合作社的目標,進入了第2個階段——科技小院聯盟,也就是科研人員、推廣人員和合作社達成一個新的共同體,共同探討規模化經營上怎麼實現高產的問題。

一個好的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你的科技的支撐,科技升級了,產量才能夠高產穩產,才能把你合作的農民緊緊的抓在手裡。僅靠生產資料掙錢的合作社是很難持久的。

第三個階段——黑土地聯盟成立

科技小院聯盟的發展,推動了黑土地論壇的成立,意味著進入了第3個階段——黑土地聯盟。回顧歷史,有很多很多的人做了很好的工作,尤其是在王站長帶領下,王站長、趙站長等等,做了很多的工作,無論是推廣人員,還是老師們,在過去在10年中做了的大量工作,才有了今天這個局面。

聯盟的核心部分在於科技的應用,作為一個科研人員做出的貢獻是裡面最直接的一點,創新農業高產高效技術,推動農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科技小院的工作的思路是:先到農民田裡調查,發現有什麼問題;然後在問題的基礎上查資料檢索,看是否已有經驗就能夠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設計成研究課題,把研究放在農民的地裡和農民一塊研究,叫農民參與式研究,從而真正解決農民的問題;然後得到的技術也能夠真正在農民中能夠得到應用。這也是我們研究的基本策略。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梨樹縣的氣候特徵:梨樹縣的玉米產量潛力很高。按照常年的降水量,能夠獲得噸量田左右的收穫。但氣候並非一帆風順,溫度在不斷的升高,降水、光照都在不斷的減少。氣候年際變化比較大,有時候連續的春雨水比較多的年份,有時候連續的乾旱年份比較多,有時候春天特別乾旱,有時候秋天比較乾旱。

梨樹產量最高達15噸,平均8~9噸,大多在10噸,高產農戶達12噸的情況。梨樹每公斤純氮可以生成40公斤左右玉米,而美國為50公斤以上。

生產技術的問題導致了產量潛力沒有發揮,包括整地技術、播種技術造成的缺苗、除草劑使用技術不好(每年有55%的土地存在除草劑藥害差問題)、玉米螟控制不好、釋放赤眼蜂、施肥量比較高、沙土地缺鋅問題、種植密度問題、乾旱造成的問題等。

那時的保護性工作也還沒有開展,所以很多問題造成採取直接解決。比如,播種機方面引進康達產品;除草劑上使用康寬;在密度方面,推廣增密的案例品種,把密度推薦到6~7萬之間。總之這些技術,包括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滴灌、機械化收穫、化工、防倒、高產等等保護性工作,在不同的區域都有非常重要用途,必須要細化才能夠達到高產。

梨樹縣作為全國搞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測土配方技術的綜合應用,在每一個區域,每一個農民不一樣。通過7年的研究比較,總體上都能夠增長20~23%左右,如果與科學家配合非常好,把技術用到極致的話,可以增長到40%多。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我們正在承擔一些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北方玉米、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與示範研究,重點關注怎麼樣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效率,達到不能減產,甚至增產的效果。在大部分的區域,東四省和西北五省,平均可以再減少26%的肥料和30%的除草劑。

我們小組重點做了3個研究,一是我們秸稈覆蓋的條耕技術、二是節肥多抗的新型微生物菌劑的研發。三是和高強老師配合的配方肥的推廣。

條耕技術

2019~2012年的時候,去美國、歐洲考察了很多地方,12年從美國引進追肥技術,當時梨樹的追肥機都是用播種機改裝的,效果不好。在2013年引進了條耕技術,國內目前還沒能防制出來 ,實驗對比秸稈全覆蓋條件下,效果非常好。

條耕技術作用是增溫散墒,缺點是會跑墒,適合條耕就條耕,適合免耕就免耕,應用中要因時因地選擇。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節肥多抗微生物菌劑:

節肥多抗微生物菌在篩選條件有溶鐵、解磷、解鉀、產生生長素、抗擊病原菌、抗除草劑、抗殺菌劑、抗殺蟲劑等。田間兩年實驗,氮肥施用一半的條件下能夠增產10%;而不施磷的條件下,能夠增產15%。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玉米籽粒直收技術:

玉米籽粒直收技術是超前技術,這是將來在規模化經營條件下的發展趨勢。美國農場有好幾個塔,一個塔是烘乾塔,多個液體肥料塔。通過數學計算、模擬,我發現籽粒含水量在23~25%之間的條件下的籽粒直收,為最佳含水率,損失率是最低的。玉米的吐絲期在7月20號之前的品種,都有可能在收穫期(10月的中旬、上旬)使籽粒含水量降到23~25%之間。

農機農藝結合的技術優化研究、農業農業機械化效益研究,都開展了很多,但是為什麼效益沒那麼好?這裡面涉及到很多環節,比如土地規模、農機手質量、農機農藝配合程度、農機換代維修等,都影響成本效益的問題。都是將來重點研究內容。

十年探索的體會總結

從區域的角度來講,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

第一、現代職業農民。它這有兩個特點,1.要掌握現代的科技知識,2.具有現代農業經營的頭腦。我們的黑土地聯盟正在做這件事情。

第二、科技支撐。沒有科技支撐,規模多大,也很難發展。對科技人員來講,要到農村一線去,生產中創新技術,把科技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

第三、農業補貼政策扶持。如果政策不進行很好的傾斜,很難達到世界農業開發的發展,所以機制上也必須創新。

有很多問題不是我們能管的,但是有一些思考。水資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每年有很多水的滴灌管道補貼,很多情況下根本沒有發揮的效應,需要一個機制的創新問題。以色列、美國的農業用水是有管網統一管理起來的,不是靠農戶一個人建一套灌溉系統。需要國家層面有一個農業用水公司,先把城市汙水處理好,然後通過管網送到一個某個區域大的出水的水庫,再通過管網再輸送到各個種植園的田間地頭,農戶要做的就是把肥料往上一揭,水龍頭一開,然後就可以滴灌施肥了。這樣的話就能夠很好的把這套系統就是說能夠運轉起來,所以我們中國缺少一些這樣的公司化的操作,給農民造成很大的不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這些工作,最終都是為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國家層面是這樣的,過程中農民自然會也會得到好處,也會實現小農戶轉變成職業農民。

報道過我們的學生堅持到農村,從玉米播種到收穫,一直在農村住著,做過很多工作,得到了社會的支持、認可,更堅定了我們在農村搞科研,甚至為整個東北農業的發展作出貢獻的決心。

梨樹模式很多,現在探討的農業發展道路,其實也是一個梨樹模式。怎麼能夠更快的使農戶農業從一個小農戶經濟發展到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的發展,梨樹提供了很成功的經驗,在將來也是我們很自豪的地方。

最後要感謝我們在整個10多年裡的合作伙伴以及各位農民朋友的合作支持,大家一塊合作,取得一些有意義的進展。當然最後我們要感謝梨樹縣政府和農業局一如既往的支持,謝謝大家!也歡迎大家有機會到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的梨樹小院進行交流、訪問。

講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講解東北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十年探索

編輯:單哲 馮吉  審核:盧奕麗 王影 

主編:張學志    監製:李保國 王貴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