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老區行|深入調研河邊村 科學種養輔就脫貧之路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近日,我校赴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臘縣河邊村科技服務博士團在小云助貧中心宋海燕老師帶領下,對河邊村基礎種植及中藥材育苗展開調研,博士團成員還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提出瞭解決辦法。

河邊村地處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南臘河流域,平均海拔為800米左右,平均氣溫19.2℃,年均降雨量在1600-1780mm之間,農民生計的主要來源是種植業和養殖業。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合理規劃佈局,科學種植是關鍵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通過田間實地調研,博士團發現河邊村田間土壤均為紅壤土。當地全年降雨充沛,而紅壤質地黏重,保水性好,但當地缺乏田間排水措施,容易導致農田澇、漬,輕則產量降低,重則導致作物爛根失收。當地作物多種植于山間坡地上,植株種植過密,坡地坡度大多超過30°,難以實現機械化。對於以上問題,資環學院碩士生劉海鵬建議:1、在開發紅壤土地時,要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對於坡度大於25°的山坡宜還林還草,對於地勢低窪的土地建議改玉米為水稻田;2、紅壤地要獲得作物產量,必須採用合理的耕作制度,擴大綠肥、豆類和花生等作物的種植比例,減少每年種植的次數,同時增施有機肥,維護地力建設,永續利用土壤資源。

調研過程中,小云助貧中心志願者高栓民和中草藥種植技術員孫峰表示,河邊村目前也在幫助農民轉型種植中草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因為雨水較多,當地土壤透水、透氣性較差,導致藥苗容易發生根腐病。對此,植保學院碩士生鄧傑和農學院碩士生石曉宇對村民開展了丹參種植培訓:1、選擇土壤肥沃、地勢高燥、土質疏鬆、排水暢通的地塊種植丹參,現育種紅壤土質地粘重,可通過增施綠肥、有機肥、施用石灰、增施氮磷鉀等礦質肥料改良土壤;2、栽種前,將帶有病害的種子全部篩選掉,並對種子進行消毒,用健壯無病蟲害的丹參植株作移栽種苗。育種過程中,及時拔出病株,並用石灰進行穴窩消毒,針對苗根腐病,除注意排水外,還可用丙森鋅或苯醚甲環唑兌水噴霧;3、加強田間排水,減輕農田漬、澇災害,建議採用明溝排水並適當深挖排水溝,將靠近農田的河道作為容洩區,儘快完善農田排水系統,為作物創造適宜的水、肥、氣、熱生長環境。

冬瓜豬特色養殖,科學飼養是保障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河邊冬瓜豬是極具當地特色的畜牧資源,相較於其他豬種,它既具有耐高溫高溼、耐粗飼、抗逆性強、屠宰率高和肉品質好等特性,也具有性情較野,飼養週期長和飼料轉化率低等不足之處。通過對河邊村冬瓜豬的觀察和入戶調研,博士團瞭解到河邊村目前主要採用小範圍集中飼養模式,共有6個半開放豬舍,圈養約200頭冬瓜豬,每5-7戶人家一洞豬舍,每個豬舍又分為大約10個小舍,平均每個小舍約3頭豬,飼養密度合理。但養殖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農戶疫病防控與科學飼養知識仍然匱乏。

針對以上情況,動科學院博士生龍沈飛與動醫學院博士生曲勝華結合專業知識向養殖戶開展了針對豬傳染病、預防措施和不同細菌性疾病症狀的養殖培訓,並建議:1、儘量在條件較好的集體豬舍飼餵,給母豬舍和保育豬舍適當鋪墊乾草,並適當增加斷奶仔豬與泌乳母豬優質飼料的飼餵量;2、清掃糞便的掃帚每舍一把,一旦有疑似症狀發生,應做到隔離觀察治療;3、加強對冬瓜豬的飼料質量管理,環境衛生管理,並適當增加飼料中多維的比例,選擇合適的添加劑,提高冬瓜豬的免疫力;4、將仔豬,生長肥育豬和母豬分階段分舍飼養,並調整飼養密度,避免弱仔的產生。

百名博士老区行|深入调研河边村 科学种养辅就脱贫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