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暴跌的真相!這是一場“三國殺”

沙特前石油大臣阿里·納伊米(Ali al-Naimi)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只有真主安拉才能決定油價”。他的這句話可能只對了一半,因為國際油價漲到何種價位確實不是任何一方能夠決定的,但在決定油價跌到什麼水平方面,沙特顯然還是很有話語權的。

  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上週四(3月5日)提議,與俄羅斯等盟國聯合額外減產原油150萬桶/日,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的打擊。但俄羅斯拒絕了這一提議,僅同意將原定於3月底到期的現有減產協議延長。

  為了表示不滿,OPEC拒絕延長現有協議。為報復俄羅斯,沙特還在上週末突然宣佈將大幅提高原油產量,並降低銷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地的原油價格。這標誌著持續三年的“OPEC+”減產協議已宣告結束。

  本週一(3月9日),國際油價應聲暴跌逾20%,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盤中跌超33%,創下1991年以來最大日跌幅。受此影響,再疊加疫情衝擊,當天全球主要國家股市也慘遭血洗,美國標普500指數盤中一度觸發熔斷機制。

  本週二(3月10日),沙特再次放出狠話,準備在4月增產原油25%至1230萬桶/日,俄羅斯方面雖然表面上毫不示弱,表示有能力將產能提高50萬桶/日,但該國能源部長也暗示俄或許會回到談判桌前和OPEC商討措施。

  這一消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原油產能過剩的擔憂,國際油價出現反彈。截至3月10日收盤,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主力合約漲10.4%,報34.36美元/桶;布倫特原油主力合約漲8.3%,報37.22美元/桶。


油價暴跌的真相!這是一場“三國殺”


  說到底,沙特、俄羅斯都無力承擔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帶來的直接損失。同樣,進入“大選年”的美國也不會對國際油價暴跌無動於衷。

  減產不成,沙特掀起原油“價格戰”

  備受矚目的OPEC+產油國會議不歡而散。雖然會前,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Alexander Novak)與OPEC秘書長穆罕默德·巴爾金多(Mohammed Barkindo)還喜笑顏開地用網上流行的“碰腳禮”代替握手,但在會場上這種和諧氣氛煙消雲散。

  俄羅斯強硬反對由沙特提出的進一步減產方案,最終與會各方沒有達成任何新的石油減產協議,會議聲明也未提及減產問題,僅寫上了“眾多產油國將繼續為穩定原油市場進行磋商,OPEC+產油國的部長級官員們將繼續合作”。

  會後,沙特“報復式”地宣佈將在當前減產方案於3月底到期後,大幅上調本國原油產量至1000萬桶/天,同時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市場的原油價格,折扣幅度創逾20年來最大,以吸引國外煉油廠購買沙特原油。沙特還私下告知市場參與者,如有需要還可增加產量到1200萬桶/日的創紀錄水平。

  和俄羅斯談判破裂之後做出此舉,沙特無疑在國際原油市場上掀起了一場堪稱史無前例的“價格戰”。受此影響,國際油價繼上週五(3月6日)大幅下跌10%後,本週一大幅跳空低開。布倫特原油期貨和WTI均下跌25%至2016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並創下自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以來油價的最大單日跌幅。但這似乎並不是本輪油價史詩級暴跌的終點,為數不少的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國際油價很有可能跌入20-30美元/桶區間。

  好在此次油價暴跌並引發全球股市震盪後,有消息稱,全球主要國家政府和央行將協調刺激措施,主要產油國之間或有可能達成和解,美國油氣行業可能減產,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暫時平息了瀰漫在國際石油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週二(3月10日)油價實現一定程度的反彈。

  當然,這種上漲很可能只是暫時的,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消極影響仍在不斷擴大,石油需求同步疲軟的態勢並不會得到根本性扭轉,油價上漲缺乏必要的支撐。

  俄羅斯:不能將市場拱手讓給美國頁岩油

  俄羅斯為何不再配合沙特的減產提議?一種說法認為,克里姆林宮方面是為了懲罰美國政府對“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的破壞。

  該項目是俄羅斯極為看重的能源戰略項目,完工後每年可從西伯利亞油田直接向德國輸送天然氣550億立方米。而美國方面擔憂該項目將有利於增強俄羅斯在歐洲的影響力,一直利用各種手段對其予以干擾阻撓。2019年12月,美國財政部宣佈將對“北溪-2”項目實施制裁,這讓俄羅斯忍無可忍。為此,寧願犧牲掉與OPEC的協調行動,也要藉此對美國頁岩油氣行業予以打擊。

  但如果從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發言人米哈伊爾·列昂季耶夫(Mikhail Leontyev)在上週OPEC+產油國會議後發表的聲明來看,似乎莫斯科方面更為關注的是原油市場份額——

  “從俄羅斯的利益角度來看,(進一步減產)這筆交易簡直毫無意義。我們正在放棄自己的市場份額,撤出更多廉價的阿拉伯和俄羅斯原油,將市場空間拱手相讓給更為昂貴的美國頁岩油,並幫助他們保證生產效率。當然,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我們)與合作伙伴達成某種協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問題在於他們提出的建議並不像是夥伴所為。因為我們的份額正在被競爭對手的份額所取代,‘進一步減產’是一種受虐狂的表現”。

  由此可見,俄羅斯此次杯葛沙特提出的進一步減產方案並非是要主動迫使油價下跌進而“懲罰”美國頁岩油氣行業,卻更像是一種自保,免於自己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所蠶食。在他們眼中,沙特提出進一步削減產量的提議只會使美國人受益,如果配合沙特減產,配合OPEC設法將油價維持在較高價位,那麼使用水力壓裂技術的美國頁岩油氣生產商將會搶奪俄羅斯石油公司在歐洲市場的份額,而這是後者極為看重的“自留地”。

  沙特:減產、增產,都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

  那麼,沙特為何執意減產?又為何突然掉頭做出“血洗”國際石油市場的增產決定?

  從全球石油產量來看,俄羅斯貢獻率約為12%,沙特則為11%,二者不相上下。從出口量來看,俄羅斯日均出口原油約500萬桶,沙特因為國內人口數量遠少於俄羅斯,對本國所產原油的消耗較相對更少,因此2019年的日均出口量可達到700萬桶的水平。但去年9月發生的阿布蓋格石油設施遇襲事件,導致沙特日均出口量減少了約150萬桶,這就與俄羅斯基本相當。再加上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低迷、國際油價不振,這對於國家財政嚴重依賴石油出口收入的沙特而言,形成了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甚至已經傳導到了該國的政治層面。

  近期,沙特國王薩勒曼親自下令以“叛國罪”逮捕數名王室高級成員似乎也與該國經濟表現欠佳有關。薩勒曼國王打破王位傳承慣例扶持親生兒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上位,後者試圖推行名為“2030願景”的改革方案重振沙特經濟以樹立威信。但在國際石油市場疲弱表現的牽連下,整個改革計劃舉步維艱,沙特國內不同階層均出現了對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非議聲音,王室內本就反對其成為王儲的勢力蠢蠢欲動。因此,沙特高層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方面考量,都需要努力增加石油出口收入,以穩定其國內形勢。而通過減產試圖推高油價,是其在歷史上的慣用手法,也是該國的優先選項。

  但在3月6日談判破裂引發國際油價恐慌性下跌後,沙特的立場迅即“180度”大轉彎,決定“開閘”放油,通過增產降價的方式,“以量取勝”爭取獲得更高的石油出口收入。當然,考慮到阿布蓋格石油設施遭破壞對其出口能力的影響,沙特能否如願將出口量上提至700萬桶/天的水平尚有疑問,但先於俄羅斯作出這種姿態,無疑有利於吸引更多賣家優先與沙特簽署長期購油協議,搶佔市場份額。

  15年“大限”在前,低油價又如何

  除了市場份額的考慮外,外界對於油氣行業長期前景不看好似乎也是沙特改變策略的考量之一。主流觀點認為,隨著清潔能源、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全球石油需求將在未來10-15年內達到頂峰並逐步萎縮。

  對於沙特和俄羅斯而言,油氣行業均是經濟支柱產業,是推動各自經濟發展的最主要驅動力。油氣行業對沙特GDP的貢獻超過50%,對俄羅斯GDP的貢獻約為1/3。因此,對於這兩個國家而言,他們必須在15年後的“大限”到來之前,儘可能多地將油氣資源轉化為實際收入。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在他們眼中市場份額遠比每桶原油利潤更為重要,因為後者無論如何都會在長期呈現一種螺旋式下降的趨勢。

  簡單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手上有1萬件商品,每件商品的成本是1塊錢,此前一直能夠以10塊錢的價格出售該商品。忽然之間,你瞭解到這種商品在15年後將一文不值,而這時又有一位競爭者來了,他宣佈以8塊錢/件的價格出售同一種商品,但他們的成本是6塊錢/件。那麼,你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才是最合理的呢?無疑是以5塊錢的價格出售,並在這種商品徹底失去價值前儘快出售一空。

  當然,這種邏輯上的合理做法對於自身的收益肯定是有負面影響的,但沙特、俄羅斯兩國都對外暗示有能力扛住這一波低油價的影響,莫斯科方面更是放話可提高產量並應對6-10年的低油價。然而,有能力並不意味著必然要承受低油價所產生的代價。事實上,沙特雖然石油生產成本極低,僅不足3美元/桶,但為了維持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轉,附加在油價上的其他成本卻相當高昂,維持財政平衡的價位大概在87美元/桶上下。該國和其他中東地區產油國一樣,如今在財政上都不如以往寬裕,俄羅斯也同樣需要現金,而美國頁岩油氣行業的盈虧平衡點須保持在50美元/桶左右的價位。

  國際原油市場一直處於典型的“囚徒困境”,任何一方不理智的行為都可能導致所有人利益受損。沙特、俄羅斯此次的博弈,雖然還未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地步,但兩國的做法均對全球主要石油生產國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特別是對於維持財政平衡價位更高的非洲產油國,和財政狀況本就岌岌可危的阿曼、巴林等阿拉伯產油國。


油價暴跌的真相!這是一場“三國殺”


  危機傳導至華爾街,2008年一幕會否重演?

  受損的不僅是石油生產國政府,一些傳統國際石油巨頭公司也在這波油價暴跌過程中損失慘重。英國石油(BP)週一股價下跌近20%,荷蘭皇家殼牌(Shell)下跌18%,規模相對較小的獨立生產商,如專注北海石油生產的Premier Oil公司股價跌幅超過53%,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內出現債務違約的風險。美國的頁岩油氣生產商更是“哀鴻遍野”,週一表現最好的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和EOG公司,股價跌幅也雙雙超過了30%。本就負債累累的Occidental Petroleum公司股價跌幅超過40%,其市值較其去年舉債斥資400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阿納達科(Anadarko)時已減少近250億美元至略高於150億美元。

  今年2月,美國原油日產量達到創記錄的1310萬桶水平,幾乎是2010年產量的2倍,這無疑得益於始自當年的頁岩油氣繁榮發展。但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下跌或維持在如今的低位,那麼這種通過水力壓裂技術開採頁岩油氣的做法將無利可圖,這種影響並將逐步傳導至美國國內的油田服務業,甚至是金融行業。

  CNBC的評論員布萊恩·薩利文(Brian Sullivan)表示,美國石油行業債務問題十分突出,他們以手上掌握的石油資源量向銀行質押借錢,質押時參考的油價大多在60美元/桶的價位上。現如今,隨著國際油價這次大幅暴跌,與能源有關的債務問題或將很快浮出水面。他指出,最流行的高收益債券ETF中的HYG和JNK兩種垃圾債券,與能源有關的已經佔到了11%,幾乎所有大型金融機構都與其有關。這番話或許暗示我們,與此次油價暴跌相關的更大風險或許在於,2008年的那一幕可能重演,只不過華爾街出售的不再是房地產業的垃圾債券,而是石油行業的垃圾債券。

  沙特、俄羅斯都無力承擔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帶來的直接損失,也不會容忍危機傳導至華爾街後給他們主權投資造成的間接傷害。同樣,進入“大選年”的美國也不會對國際油價暴跌無動於衷。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發文,稱油價下跌有利於作為消費者的美國民眾,但如果油價下跌對該國油氣、金融等行業的負面影響傳導開來,決心競選連任的特朗普必將有所動作。而這或是影響到此次沙特、俄羅斯博弈的最大X因素。

  白宮3月9日晚間稱,特朗普已經專門致電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討論國際能源市場形勢問題。但與之前每次特朗普打電話或發推特施壓後立即採取實際行動相比,沙特人此次似乎不願給足特朗普面子,僅僅在一天之後就宣佈將4月1日以後的產量提升至1230萬桶/天,極限產能更是抬到1300萬桶/天的史無前例水平。也許,在沙特人看來,選情前景撲朔迷離的特朗普已經有點“跛腳鴨”的感覺了。

意思是跌只是開始,大家明白就可以開始動手了,市場有風險,這隻屬個人提議

油價暴跌的真相!這是一場“三國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