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武狀元是如何產生的?從隋到清共有多少名狀元?誰的官職最大?

夜郎時光


科舉制度建立是在隋朝,將其發展起來的則是唐朝。第一個能考證的狀元是唐朝的孫伏伽,最後一位是清朝的劉春霖。





隋朝到清朝具體有多少狀元,其實也不是很明確,只是大概有一個數字。狀元都是有識之士嗎?不一定,唐朝的盧文煥窮困潦倒,不堪生活重負。這些讀書人不能做官,不能教書,其他的怕是也不會了。


名垂青史的狀元也是有的,例如王維、賀知章、文天祥等。

要說我敬佩的當屬呂蒙正。

呂蒙正幼小時被父親逐出家門,跟隨其母流落在山裡,住石窟,吃野菜。雖有天賦但從不驕傲,反而刻苦學習,31歲終於及第,用了11年時間位及宰相,是一代人的楷模。

郭子儀,歷史上唯一一個由武狀元當上宰相的人,歷經四朝,兩次任宰輔。可謂是文武雙全啊。


有度史說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始創於隋朝,在唐朝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分武舉與文舉。

唐代武舉制度,創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他是在武貢舉基礎上,確立了武舉制的武舉人選拔。隋朝創立的武貢舉選拔,主要內容是武藝方面的,比的是射箭的技藝,騎馬使槍的技藝等,而唐朝是在此基礎上,更側重軍事謀略的考核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武舉也根本考不了戰術水平,武藝高強並不能代表能領兵打仗,所以說武舉人的地位很尷尬。歷史上的很著名的武將沒有出自武狀元的。至於歷史上記載的,平定安史之亂對唐朝有再造之功的郭守儀,確實能稱為名將,是地地道道通過武舉考試錄取的,但並史料沒有表述他是武舉狀元。


文科舉考試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很多時候重視的是文舉而忽略了武舉,這就是為什麼武狀元少的原因。歷史上出過一個真正的文武狀元,是在唐穆宗長慶三年鄭冠高中文狀元,次年中武狀元。但鄭冠並未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事蹟。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總共可考的文武狀元共為777人。這700多位文武狀元郎之中,也不乏平庸之輩,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而恰恰我們耳熟能詳的如:蘇軾,杜甫,李白蘇東坡,黃庭堅,于謙,張居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不是狀元。當然,不能否定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間支柱。

歷史上最出名的文狀元,就是那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生在江西吉州廬陵,南宋末期人。長的身材高大,相貌堂堂,面目清秀,膚白如玉。按照現在的說法,人家完全可以靠顏值吃飯,但是卻非要靠自己的才學。他20歲考取進土,宋理宗在位時,殿試考取第一名成為狀元。官職位:右丞相,少寶,封爵位:信國公,著有不朽詩篇《過零丁山洋》。


半醉看夕陽影音


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物,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唐朝武則天時期創立武舉制度。應試學子需經層層選拔,即:參加會試,會試通過了參加鄉試,最後參加殿試,殿試中獲得一甲第一名的稱為狀元。武狀元的產生與此類同。

自隋朝創建科舉到清朝廢止,中國共出現文狀元700多人,其中只唐朝就佔了270人,歷代狀元中,官爵最高的是西夏人李遵頊,他參加西夏科舉,得廷試第一,後來繼承父親齊王的爵位,西夏皇建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出現武狀元共117人,其中清朝居多。歷代武狀元中官爵最高的非郭子儀莫屬。他是唯一一個由武狀元當上宰相的人,最高官位太師、太尉、中書令,集軍政大全於一身,最後封爵汾陽王,成為歷代武將追求的終極目標。





寒江秀儒


武狀元同文科狀元一樣,都是科舉制度的產物。

最早從隋朝開始選舉。

談到比較著名的武狀元,非郭子儀莫屬。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通過武狀元升至宰相的人,而且連任兩屆。

死後被追贈"太傅"。


求知知識局


通過武舉產生 但到宋朝還是文人帶兵 所以武舉人狀元及第含金量不是太高 但也有窮文富武之說


怨我不叫小澤丶


這個真不清楚


水中物87251148


文狀元經過文采考試,跟現在高考一樣,武狀元通過面試然後層層比試吧,我看電視裡面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