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樹》,失衡OR成長,需要父母的智慧

讀著《愛心樹》,就自然的能想到孩子與父母,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在施與受之間,也在愛與被愛之間。每一個關係中是一起成長還是失衡,需要每個人自己的智慧。

家裡語文時光|《愛心樹》,失衡OR成長,需要父母的智慧

1. “來吧,孩子,爬到我的樹幹上,在樹幹上盪鞦韆,你會很快樂。”

大樹和小男孩有一段快樂的童年記憶。但隨著孩子變成少年,大樹思想上還一直停留在和孩子小時候的快樂,沒有和男孩一同成長;不瞭解男孩當下的心理需求,他們是不同步的,缺少彼此之間真正的交流,在小男孩說出迷茫困惑時,大樹是一種強烈的補差心理,內疚自己沒能為男孩分擔,急他所急,所以大樹就想一股腦地拿出自己的所有去幫他。

“把我的蘋果拿去吧,孩子,把它們拿去城裡賣掉你就會有錢,就會快樂了。”

錢=快樂,孩子在三岔路口時,大樹沒有給出一個正確的三觀。

家裡語文時光|《愛心樹》,失衡OR成長,需要父母的智慧

2. 在孩子長大成人需要給妻子和將來的孩子準備房子時,他向大樹詢問能否給他房子給他幫助。大樹說“我沒有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下來,拿去蓋房。你就會快活了。”

大樹在之前給予了有能力給予的蘋果(錢財),可現在沒有能力幫助,仍然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去硬抗,就不一定是真正的幫助了。還傳遞了錯誤的觀念,有錢有房子就有快樂。當下父母有太多如大樹般苦自己貼孩子的,讓孩子變成了啃老族,缺失自主自立的能力,不努力的簡單索取,也失去了奮鬥的快樂。

3. 看著孩子扛走了所有的樹枝,目送他離開

大樹很快樂。大樹一直很快樂,心甘情願的付出和給予,因為有價值感所以大樹感覺很幸福。說到付出的價值感,這也聯繫到管孩子的問題,提醒自己不要插手太多,適當放手,好讓孩子慢慢對自己的學習,生活負責。

家裡語文時光|《愛心樹》,失衡OR成長,需要父母的智慧

4. 當孩子年紀大了回來的時候,是“心情也不好……需要一條船,想要離開這個地方。”

這裡讓孩子很不快活,是個傷心地。到年老了也還是沒有找到快樂,可大樹繼續提供僅有的給予,讓他砍斷樹幹做船,而不是給予精神的交流,給予安慰和思考。人在迷茫失落的時候,遇上一個能點播你的人實在太重要了。大樹顯然不是智者,沒有給出智慧的點撥,卻給出了順從。沉溺在一種近乎表演的自我付出中。男孩得到了大樹簡單直接的幫助,卻也失去了反省自己,總結自己的機會。為什麼是一個人回來,妻子呢?孩子呢?

不斷索求,沒有思考的人生,不是簡單的離開傷心地就能重獲快樂的,性格決定命運,同樣三觀也決定命運。

家裡語文時光|《愛心樹》,失衡OR成長,需要父母的智慧


5. 當年老的孩子再次回來,大樹一開口便是“非常抱歉,孩子,我沒有還說呢麼可以給你的了。”

大樹始終沉溺在付出中,卻看不到孩子的容貌和心情。大樹沒有了蘋果,紙條,樹幹,再也給不了什麼了。自始至終說著“真是抱歉。”就算只剩下老樹墩,也還是要儘量把身子挺高,讓孩子坐在自己身上,能依靠自己。對於大樹,好在他依然很快樂,自始至終的快樂。可當初快樂的孩子已是畫面中那個佝僂著身體且悲涼落寞的老人了。

初看時,我讚美大樹無私,博大;但一讀再讀後,這個被責難貪婪索求的孩子才是最慘的,白眼狼也必事出有因。看到這也提醒自己思考不要輕易去判定一個人,不輕易責難,不輕易讚美。

糖媽說:很多的父母成長課堂,都會強調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同時也會強調一個界限的問題,在充分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和無條件接受孩子的路程上,有一道非常微妙的防線,那麼究竟這個線在哪裡?線是什麼樣的?這是我們需要去探索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