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十大明坑和翡翠的鑑別方法

翡翠(jadeite)

也稱翡翠玉jadites 、翠玉、緬甸玉,是玉的一種。翡翠的正確定義是以硬玉礦物為主的輝石類礦物組成的纖維狀集合體 。但是
翡翠並不等於硬玉 。翡翠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達到玉級的石質多晶集合體,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鈉質(鈉鉻輝石)和鈉鈣質輝石(綠輝石)組成,可含有角閃石、長石、鉻鐵礦、褐鐵礦等。

在古代翡翠是一種生活在南方的鳥,毛色十分美麗,通常有藍、綠、紅、棕等顏色。一般這種鳥雄性的為紅色,謂之“翡”,雌性的為綠色,謂之“翠”。寸開泰撰寫的《騰越鄉土志》記載:“ 騰為萃數,玉工滿千,製為器皿,發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發往粵東、上海、閩、浙、京都。至清末民初,僅騰衝城內即有翡翠作坊百餘家,玉雕工匠三千餘人,所琢“器皿發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發往粵東、上海、閩、浙、京都《寸開泰《騰越鄉土志》產翡翠的緬甸勐拱、密支那一帶,距我國雲南邊境只有150公里。在明朝萬曆年間,此地曾屬永昌府(今雲南省保山市)管轄。由於歷史的原因,被稱為"東方瑰寶"的翡翠經雲南騰衝、瑞麗等邊城輸入我國,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翡翠的十大明坑和翡翠的鑑別方法


翡翠的十大明坑:

一:目亂幹 為新廠,無皮,水好底好,有白霧。以出產紫羅蘭及紅翡為主。

二:帕敢 屬歷史名坑,開採最早。帕敢皮薄,皮以灰白及黃白色為主,結晶細,種好,透明度高,色足。

三:灰卡皮殼雜色,以灰綠及灰黑色為主,透明度好壞不一,水底好壞分佈不均,但有綠的地方水常較好。

四:麻蒙也稱烏砂 黑烏砂黑中帶灰,水底一般較差,且常夾黑絲或白霧,綠色偏藍。

五:打木砍也稱刀磨砍 皮殼多為褐灰色、黃紅色,一般水與底均較好,但多白霧、黃霧。

六:抹崗 皮較粗,皮色灰黃或灰白;水與底均較好,裂紋少,為綠或滿綠夾顏綠之高翠品種,很少含雜質,玻璃底較常見,但產量少。

七:自壁 又稱次卑皮殼以黃灰為主,水底均佳,裂紋少,但有白霧,其產品以藍花水好聞名,

八:龍塘也稱龍坑 以黃砂皮或灰白魚皮為主,皮殼較粗。 大部分水與底均好,綠色很正,常出高翠料。

九:馬薩 屬新廠,無皮或少皮,綠較淺淡,水與底有好有差,主要用作低檔緬甸翡翠手鐲料或大型擺件料。

十:後江也稱坎底 分老後江與新後江,均產於河床衝擊砂中。其中,老後江產自衝擊層之底部。

翡翠的十大明坑和翡翠的鑑別方法


翡翠的鑑別方法:

1、光澤。翡翠經強酸鹼浸泡處理後,結構疏鬆,沒充填之前表面見溶蝕凹坑,使之產生漫反射,光澤變弱。加人樹脂或塑料等有機充填物後,翡翠常有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者是玻璃光澤與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混合。

2、顏色。由於翡翠結構被破壞,內在原有的光學性質也發生了改變,所以“B貨擴翡翠的顏色分佈無層次感。雖然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的綠色仍為原生色,但經過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綠色分佈較浮,原來顏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壞了,看起來很不自然。

3、結構。翡翠受到強酸強鹼浸泡腐蝕後,有部分物質帶進帶出,在表面及內部沿礦物晶體間形成溶蝕,產生內部的連通式裂隙。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見內部縱橫交織的裂隙。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溶蝕凹坑或蛛網狀網紋清晰可見。

4、表面特徵。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由於充填物與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別較大,在原生的裂隙處呈較明顯的凹溝,充填物明顯低於兩邊,許多綹裂組成了縱橫交錯的誓溝渠”。較大的“溝渠”中可見膠結物或殘留氣泡。加工技術較好的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無上述現象,須更加仔細地觀察和測定。

5、密度、折射率。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多數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為3.00~3.43g/cm,折射率為1.65左右(點測)。但是由於翡翠的礦物組成複雜,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數據,通常不能作為判定翡翠是否經過充填的依據。

6、熒光性。無或弱至強的紫外熒光,熒光分佈均勻或呈斑雜狀。早期“B貨”翡翠絕大多數有熒光。短波:弱,黃綠或藍綠(藍白);長波:中至強,黃綠或藍白色。但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較弱或無熒光。

7放大檢查放。放大檢查放大檢查是鑑定這種處理翡翠的有效方法。分為表面觀察和內部觀察。

8、熱反應。“B貨”翡翠加熱200~300℃後膠質發生碳化。

9、敲擊反應。經過漂白充填後的翡翠,其結構被破壞,礦物顆粒間被膠質充填。因此輕輕敲擊後發出沉悶的聲音,與天然翡翠清脆之聲有明顯的區別(此法主要適於翡翠手鐲的鑑別)。

翡翠的十大明坑和翡翠的鑑別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