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资那么高,消费又那么低价,为什么会没有节余,难以想象?

秋哥174005467


思维上的不同,生活理想不同,我们是先多挣钱,然后改善生活,同时节约,把钱储蓄起来备不时之需,这才是中华人民的生活。


胖子150131252


我来讲一个澳大利亚的故事吧,都是西方国家,消费习惯差不多的。

东西方的不同储蓄观

(临时客)

澳大利亚的9号电视台有一个非常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叫做:“Who wants to be millionaire?”,译成中文就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意思,其实就是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之类的综艺节目。不过就是奖金额度大很多而已,大概是连续答对15个问题就可以赢得百万澳元的规则吧。当然,百万澳元也不是那么好挣的,越是到后面、题目就越难;此外,如果一题答错,就会前功尽弃,这样的游戏规则也吓退了很多本来有希望夺取大奖的人。

有一次,这个节目上来了一个很厉害的挑战者,他是澳大利亚的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悉尼歌剧院的签约歌手,他的名字我不大记得了,但显然他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因为观众基本上都认识他,其地位大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蒋大为、李双江之类的角色。而且,他每答对一题,都要放声高唱一曲,声音宏亮优美。歌唱家的出现,使得整个节目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老实说,这位歌唱家确实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人物,题题答对、一路过关,他甚至能答对:“当今活着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几世?”这样高难度的问题,我想:这问题就是放到中国,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更何况他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但歌唱家确实是知识渊博,令人不得不服。于是,他就不断的放声歌唱,一路高歌猛进,一连答对14题,赢得50万澳元了,只剩下最后一个百万澳元的问题了,但最后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他选择了放弃,保住了到手的50万澳元。

故事到这里,本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了。没想到,两个星期之后的节目里,又一次见到了这位歌唱家。主持人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又来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从上次赢得50万元大奖之后,到他家来催债的人和公司不断,但这边的奖金又迟迟不能落实,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所以,就只好厚着脸皮来催要奖金了。歌唱家的话不仅让观众们吃惊,主持人也吓了一跳,因为像他这么出名的歌唱家,收入肯定不会很低,怎么会借一堆的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于是,主持人代表大家向歌唱家问了几个好奇的问题:

问:“你今年多大了?”

答:“50岁。”

问:“你出名多久了?”

答:“20年。”

问:“夫人有工作吗?”

答:“有。”

问:“你们有几个孩子?”

答:“两个。”

问:“迄今为止,你们夫妇有多少钱的积蓄?”

答:“50万零7元6角。”

问:“如果不算此次大奖的奖金,那么你们夫妇的总存款额是多少?”

答:“7元6角。”

歌唱家老老实实的回答把大伙儿逗得哄堂大笑,难怪奖金不发的话,家里就揭不开锅了,确实是没钱了。这位歌唱家的家庭生活方式在澳大利亚很有代表性,就是典型的卯吃寅粮、借钱过日子的那种家庭,先大花未来钱,过好眼前的日子要紧。这种情况在澳大利亚还是很普遍的,西方人的储蓄观念很差,倒是透支能力很强,动不动就大刷信用卡,也不管将来还债时有多难。这也难怪,因为澳大利亚的福利还是很好的,老了有退休金、政府有老年人补贴费、有老年公寓、医疗免费、养老院也是免费的,所以,洋人们对未来的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储蓄防老的观念是很淡薄的,关键还是过好眼前的每一天。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不能想象,像这位歌唱家这样的高收入家庭,到了50岁的时候,还清了欠债之外,居然只有7.6元的存款总额!

我们华人就过的是截然相反的一种生活,宁可委曲求全地、节衣缩食地过每天的日常生活,放弃许多的生活乐趣,也要尽量多地存钱,因为钱是华人的胆,有了钱才有安全感,才会对未来有信心。正如华人决不满足租房是一样的道理,按照中国的传统想法,有房子可以居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是将这房子买下来,居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才有安全感。而西方人则比较少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是绝不会节衣缩食去买什么房子的,只要有地方住、并且住得舒服,是买、是租又有什么关系呢?



临时客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人没有储蓄的习惯。尽管美国人的工资很高,但他们都要把绿票票周周花光。有些东西虽然价格低廉,但只要自己喜欢,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购买。

第二:美国人一般都不买房,喜欢租房居住。租房付完房租后,剩余的都吃喝玩乐了。美国人是典型的享乐型,只要今天快乐就足够了,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

第三:美国人倡导信用消费。美国人从小就灌输信用消费,基本没有储蓄,今天消费明天的钱。所以工资虽高,交完房租,还完信用卡,基本就所剩无几。

综上所述,美国人虽然工资高,加上没有储蓄,消费任性又频繁,虽然物价低,也会捉襟见肘的。


Lily生活艺术


美国消费不低,消费不只是买车买手机。

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费非常贵,一般来说一个大学需要100万到200万人民币,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等于免费的,美国助学贷款的总额是1.5万亿美元,学生贷款读大学是普遍现象,越好的大学越贵,中国基本不存在考上好大学读不起的现象,穷人基本都能拿到补助。

中国如果大学完全商业化,985学费20万一年还是有人趋之若鹜,还能增加GDP,但是这么做的话穷人基本永世不能翻身了。中国人累是因为向上的通道没有关闭,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实现阶级跨越的。

美国的人工非常贵,理发人民币200块,修下水道人民币几千块,装宽带人工费1000块(中国免费)

美国的医疗是全世界臭名昭著的,人均年医疗支出超过万美元(需要自己付钱,美国没有免费医疗),超过中国20倍以上就算按照收入比也远超中国,关键是美国人均寿命比中国还低


红绿鲤鱼驴


美国在1980年代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史称里根主义,将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全部颠覆。

一方面,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知识经济大发展,研发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医疗科技,药品研发飞速进步。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美国版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从此以后,学费暴增,包括教材费都让人难以承担,房价腾贵,医疗费更是天价。虽然有医疗保险,但是,首先,美国目前仍有近三千万人没有医保,这些人生病只能死扛,不然费用吓死你。有保险的人,要看他买什么样的保险,不同保险保的范围不同 。好的保险,保险费高,但保险范围大;差的保险,保险范围窄,范围以外的部分要自费。

总之,在美国,超市可以买到的东西确实便宜,但涉及教育、医疗、还有一些人工服务,都非常昂贵,再加上他们储蓄意识不强,没有结余也就顺理成章了。


豪森林


1.奥巴马都还了几十年的昂贵的助学贷款,没这玩意儿普通中产根本上不起学;

2.昂贵的医疗保险,且多是商业保险;

3.铺张的生活方式

4.其他各种房租水电、车贷之类的日常必需品消费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民都疯狂消费,超前消费,一旦失业,马上破产,关键时刻几百美元都拿不出来,甚至还欠一堆账单还不起


撸遍天下狗


1、说美国人不存钱,是个很大的误会。在美国但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都会把一定比例的收入通过一种叫做401K或者IRA的方式存起来。这笔钱直到60岁才动用。蓝领工人,很多时候是工会变相帮他们存钱,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由单位帮他们存一笔退休金(类似中国的情况)。

2、美国人投资的钱只有5%左右是现金,更高比例的钱用于长期国债和股市,美国人平均投资额很大。

3、美国有将近1/3的人不找工作,他们的收入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存钱。


狂飙的单车


这问题的回答应该简单,出现这种现象完全基于美国人的消费观念。

第一,美国人的工作和健康保障制度相对完善,他们不为失业和生病担心,就没有这方面的应急储备。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大幅度影响生活质量。我说的问题是那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那种。

第二,美国人是生活在信用社会环境中的,这是句好听的话,换句话说,美国人是靠信用卡消费来“保证”生活的。为什么用保证而不是维持这个词,因为他们各个阶层有各个阶层的消费品质标准。即便是有些中高收入人群也因为追求消费质量导致依靠信用生活。

第三,美国人工资水平有很大差距,从每月2000多美金到几万,几十万美金的就业者比比皆是。这就形成了消费阶层,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消费理念,但能归纳出“年轻时不玩不happy老了没机会”,大部分都是超前的(在我们看),只有少部分有节约投资的观念。

第四,消费理念的递增是依靠你的信用递增的。就是说你挣的多少先不说,你能向银行借钱再如期归还或分期归还,你的信用才能递增,你才能借更多的钱!你的信用越高,银行越乐于借贷给你。导致不管是高级白领还是一般劳动者都为了提升信贷额度,都开始使用信用卡消费。所以美国很有意思,你会看到各大超市和店铺(当然是很大型的)都可以为你提供带有本店标志和优惠额度的信用卡。

所以大家看到近期美国女议员在国会讨论新冠肺炎检测费用问题时,说出普通家庭拿不出400美金,要求部长根据立法,近似于逼着部长当时说出检测费用全免。[捂脸]

我的部分了解,和个人观点,希望给你帮助[微笑]


王老师Jason


一块钱有一块钱的活法,一百万有一百万的活法。

而且你的每一分钱都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的,所以不可能留多少,除非自己有强大的意识。

一个个人vs 心理 经济 社会 广告 传媒等无数领域的高精尖人精们设计的蜘蛛网上 个人是斗不过的,所以钱包会越来越瘪,能战胜的办法就是自己的赚钱能力 超过自己欲望,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意志 不受外界影响 按照自己的规划消费。


看世界的吃货


很简单,看似美国工资高,但他们和我们国家体制不一样,他们住房子要交地税、保险、物业费等,医保要买商业保险,养老要买商业养老保险,消费要交个税。挣得越多交的越多。但小孩老人失业的人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未成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