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8)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8) - ​糜建国

闻声而动,全民抗疫

——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8)

糜建国

三十三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小雨 重庆

据重庆官方发布,2020年2月23日0-24时,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575例;中国新增409例,其中湖北新增398例,湖北以外11例。全国累计确诊77150例,死亡2592例。

24个省市确诊病例零新增!

这些数据一点一点地降下来,其背后的付出,是何等艰难!

今天农历二月初二。

二月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疫情之下,复工复产,也是头等大事!

今天,一张一名小男孩和一位护士面对面鞠躬的照片刷爆网络,感动无数人!

照片中的护士,是绍兴市中心医院的感染三病区护士长曹玲玲。而照片中的小男孩名叫泽泽。2月19日,刚满3周岁的泽泽因身体不适被送到绍兴市中心医院。受疫情影响,绍兴市中心医院对陪护人员进行了限制,小泽泽来到陌生的环境既紧张又害怕,曹玲玲和感染三病区护士们温柔的安抚,很快获得了泽泽的信任。经过医护团队的细心治疗,泽泽的各项指标很快恢复正常,4天后便顺利出院了。

“谢谢护士妈妈!谢谢护士妈妈!”

在曹玲玲送泽泽出院时,小泽泽好几次对精心照顾他的“护士妈妈”表达了感谢。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分别前,泽泽突然弯下腰来,对曹玲玲深深鞠了一躬,曹玲玲也被孩子的可爱和真诚感动,本能地随即也弯下腰来,鞠躬答谢。而这感人的一幕刚好被路过的同事记录了下来。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巧合。

在上世纪,时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人梅滕根先生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而且位置都是左边小男孩,右边医生,照片同样温暖、感人!

跨越百年,一样的姿势,同样诠释了小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和医护人员对病人尊重、关爱。孩子们都能做到对医护人员的感恩和敬畏,何况我们成年人呢?

一张照片,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和叩问: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人们对医生的尊敬

——医生对病人的仁爱之心!

“医者父母心!”小时候,看见赤脚医生穿着一件白大褂、背着一个“十”字木箱子,翻山越岭给病人看病。面对呻吟或者是奄奄一息的病人时,他们拿出一个亮闪闪的听诊器挂在双耳上,把脉问诊,我心里就觉得他们是多么了不起,从小就对他们有了一种敬畏之心。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8) - ​糜建国

母亲体弱,加上劳累,爱生病,特别是牙痛爱发作。有一次,大概在我上一年级时候吧,弟弟还小,冬天深夜,母亲突然牙痛。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父亲找来一颗桐子,用锤子敲破,叫母亲咬着,母亲趴在床沿上,还是痛不欲生,我看见一些血丝从母亲的口中慢慢往外渗透出来。爸爸就叫我和弟弟去山那边叫唐科林医生。深更半夜,虽然很小,很害怕,但看着妈妈痛苦的样子,我们拖着一根树棒,还是壮着胆子走向了茫茫黑夜。

等我们把医生喊回来的时候,妈妈忍住痛,叫我们生火给唐医生煮荷包蛋。唐医生给妈妈处理了,开了止痛药,妈妈吃了药,躺在床上呻吟,但明显好多了,已经能够坐起来,靠在床头。这边我们也把荷包蛋煮好了,打来热水,叫唐医生洗了手和脸,他就开始吃我们兄弟俩给煮的荷包蛋。我记得妈妈叫煮了两个蛋,挖了坛子里的醪糟,放了妈妈藏在柜子里的白糖。爸爸坐在旁边,我和弟弟站在旁边,一盏煤油灯下,唐医生吧嗒吧嗒地吃着。夜深人静,小瓷勺撞击搪瓷碗的声音清脆而悦耳,也撞击着我和弟弟的味蕾,我们吞着口水,开心地看他吃着。

医生多好啊!

那时我就想,长大后,我要当一名医生。

要知道,鸡蛋我们家不是拿来吃的,是凑起十个八个,父亲拿上街卖了,称盐打油的啊!至于醪糟、白糖这都是家里面最好的东西,平时我们都是捞不着吃的,妈妈藏起来,在最重要的客人来了,才能吃。白糖能够放进柜子里锁住,特别是那坛子里的醪糟,酸甜、酸甜的,很是诱人。妈妈担心我们太饿要去挖起偷吃,有时候,妈妈不得不忍心用泥巴封住口子。

其实,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仅仅只是妈妈这样,许多农民都是这样对待医生的。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糖水,等医生上门看病,他们都会大方地拿出来。可见,他们对于医生的尊敬!

但随着我的逐渐成长,从农村考学进入了城市,在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大背景下,医护人员的形象却遭遇了某种意义上的污名化。实际上,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水准绝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数都是医者仁心。

在我昨天采访邓扬嘉的时候,她就特别向我谈到医者仁心的问题。

她说,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在关键时候,他们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利益和感受。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

有一天上午下班,邓扬嘉正准备去吃午饭,医院财务突然打电话叫她到财务处,说有一中年男人在耍泼,说要见院长,而院长当天刚好出去开会,要找负责人。由于邓扬嘉是重症监护室主任,这个男人的家属就属于重症监护室的病人,邓扬嘉毫不犹豫地跑向财务室。当她进入财务室,就看见一男子正在那里大吵大闹,财务室的东西被摔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还没等邓扬嘉完全靠近,那男子抬起脚,就向邓扬嘉踢来,还没反应过来的邓扬嘉只觉得右手臂一阵麻木,接着疼痛无比。等保安赶上来,制止这个男人,邓扬嘉才幸免一顿毒打。等同事们赶来,把邓扬嘉扶到办公室一看,右臂上肿起拳头大一个乌青包。

想到自己从医二十多年来,还没有人打过自己一下,一阵委屈袭来,邓扬嘉趴在桌子上,狠狠地痛哭了一场。很快,下午上班时间到,让邓扬嘉没想到的是,当她红肿着双眼走向岗位,第一个病人,看的就是打她男子的家属。但在病人面前,邓扬嘉变得没心没肺,躬身用沙哑的声音仔细询问病情,一切做得一丝不苟,笃定、专业、冷静,和平常没有任何两样······

一味追求物质的时代,我们举手投足,都彰显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一名三岁的孩子能做到对于救治他的病人鞠躬感恩,这背后也折射了我们家庭教育的问题。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偷书,长大偷猪!”记得小时候老师这样教育过我们,提醒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去拿。班上有一个同学,总爱小偷小摸,老师发现后,叫喊了几次家长,家长呢,不以为是。没想到,这个人长大后,恶习不改,从小偷小摸,到好吃懒做,到越来越贪念,直至翻墙越壁,入室抢窃,最后锒铛入狱。这个就是教育问题。善与恶,好与坏,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一定能够严格地区别出来,但作为我们当父母的,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却是逃不掉的。

在这疫情时期,学生都上网课。山里的孩子,没有网,到悬崖上找网,到雪地里找网,到村里面去“偷”网、“借”网,但他们都努力地学着;而有些家庭的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在空调房,旁边零食堆着,父母伺候着,也不能好好学习,这都是各自家庭教育的结果。

这段时间,我们和“沥饭”干上了。

老家的米,偏黑一点,但煮出来的沥饭,特别好吃。

先在锅里把米煮得能够捏烂,七八分熟,然后用勺子或者筲箕沥出来,倒在另外备置的蒸格上,大火上汽,就熟了。蒸的时候,蒸格下面水一定要加够。另外,一定要记得在饭粒上插几个孔。蒸也可以用小木甑子。沥出来的米汤,可以留少许米粒,熬出米汤。小炒两个菜,一碗沥饭,一碗米汤,美哉!

沥饭,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饭。那时没有电饭煲、电饭锅,都是先煮后沥。饭都是沥在灶台上后面的鼎罐里,煮好的沥饭,都有黄黄的锅巴,舀完米饭后,一层厚厚的锅巴,启出来,脑袋大,香、脆,吃起来咯嘣咯嘣响!

但又因那时米精贵,不可能像现在全是白米饭,锅巴里一定有一层厚厚的红苕作为底子,于是,锅巴也不叫锅巴,叫红苕锅巴。但如果不是农村老家送来的米,是煮不出那种味道的,特别是米汤。因为城市的米,外壳脱层厉害,把米表层皮都脱掉了,虽白,熬出来的米汤始终没有老家大米浓香。而且水质,也赶不上老家的水。

不过这几天吃沥饭,倒老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些啃锅巴、喝米汤的情景和味道······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8) - ​糜建国

(糜建国,南岸区居民,重庆南风爱心助学会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