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最近,一则新闻让人无比痛心。


福建一名13岁男孩,因为父亲不让玩手机,遭到训斥后,一气之下,从5楼的家中跳下,还好落在了楼下的屋顶上,只造成了擦伤和骨折。但是,爷爷听到这件事,追上了天台,不小心失足坠亡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被救之后,会不会感到悔恨呢?因为自己一时赌气的冲动,害了爷爷。


但是,如果往深处想想。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背后,都藏着成人教育和引导方式。



而极端行为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


从这一点看,孩子的父母,难辞其咎。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我们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拒绝”二字上。


倘若父亲在拒绝孩子“玩手机”这个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改变一点点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那么悲剧是否就能避免呢?


少年跳楼的极端行为背后,可能会存在两种教育模式:


  • 无限溺爱和满足。


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发现哭闹、撒泼很有效,于是屡试不爽。后来发现这几招无效,就升级为自残、自我伤害,来威胁父母达到目的。跳楼就是一种极端的自残。但是,问题的核心,依然父母是毫无原则的满足,特别是最初可控阶段的满足,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 绝对的拒绝和指责。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一概拒绝,而且随之而来的还可能是训斥、打骂,加剧孩子的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越活越压抑,甚至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一根导火索就可能引爆孩子的情绪,促使孩子做出跳楼这样的极端举动。


这个13岁孩子到底经受着哪一种教育模式,不得而知,但是问题都出在不懂拒绝和不会拒绝上。


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拒绝孩子”这件事。


共情法——看到孩子内心需求


孩子提出任何一个要求都是事出有因。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李子勋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孩子的需求无非集中在三个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孩子总是粘着你,要求你跟他玩。这是因为,孩子发现你转移了注意力,想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陪伴他。如果我们感受不到孩子的需求,可能会比较恼火,严厉地对他拒绝,“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一边玩去”。


孩子会在这个时候倍感失落,有可能会哭闹,让你更加烦躁。


所以,正确的拒绝方法应当是,温柔地对孩子解释到,“妈妈很想跟你玩,但是现在有客人,我们一会一起拼积木好不好?”


当你理解了孩子,他的需求被你看到,内心的情绪也就得到释放,有可能就会停止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孩子提出要去攀岩、游玩,那就是内在的探索欲在起作用,我们要尊重。当难以满足孩子要求时,也要肯定孩子的这种需求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不能马上满足他,然后让孩子提出另一个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好说话。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分析,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向父母提出物质需求,比如买苹果手机、买名牌鞋,有的甚至采取激烈的手段来逼迫父母。


其实,这些不合理的物质需求背后,是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


苹果手机、名牌鞋实际上都是过渡的客体,客体指的是“我”之外的人或物品,这些客体都是爱的象征。


当一个孩子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他们会靠追求物质来追求爱,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而往往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也是通过物质,而不是更加本质的陪伴和关心。


武志红教授说,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是体悟不到这一点,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小王子


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照顾玫瑰花,给它浇水、捉虫子、晒太阳,陪她说话,在这些琐碎有爱的行为中,他们之间形成了稳固的情感关系。即使他知道,他的玫瑰花也许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但是它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之于子女,就是小王子和玫瑰花的关系。


如果父母偷懒省略了那些琐碎的部分,也就很难和孩子建立共情关系。


共情关系是父母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就缺少感情的流动,看不到孩子的内在需求,无法理解孩子。


换位法——学会角色互换


在日常沟通中,有一个句型很好用,那就是,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在拒绝孩子时,这也是一个黄金句型。


当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可以先不置可否,把事实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上小学的东东喜欢玩乐高,他总是缠着妈妈给他买玩具。当他向妈妈提出这个要求时,意外的是妈妈并没有直接拒绝他。


而是说,这个月,我们预算还剩2000元,水电费是200元,给爷爷生日买礼物是800元,爸爸要换一条皮带是200元,买菜日常开销是600元,另外家里的空调坏了要修,还得花钱。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样?


东东思考了一会,主动放弃了买玩具的要求。


把孩子换到大人位,可以激发孩子主动思考,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


既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也巧妙地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除了孩子换到大人位,大人也可以换到孩子位。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5岁妮妮总是想玩姐姐的飞机模型,但是妈妈经常拒绝她,并说,“你还小,手这么笨,给姐姐玩坏了怎么办?”听起来似乎没毛病,但是用换位法想象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拒绝方式会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认为自己很笨。


当家长可以用换位法思考,将自己想象成孩子,就会很明显地感受到,被人指责和贬低的感觉不好受,用这种方式拒绝孩子,真是大错特错。还不如直接了当告诉孩子,“那是姐姐的,你不可以玩。”


换位法可以将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进行互换,让彼此之间建立起理解的桥梁,很多问题,也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满足法——把“不”换成“可以”


拒绝孩子也可以用满足的方式,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你愿意总是被拒绝吗?没有人喜欢被频繁拒绝。


实际上,拒绝也可以以接纳的形式进行。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表示,频繁对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没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门外,会委屈甚至会愤怒。


所以,我们用“可以”来代替“不”,则更巧妙。


当孩子说想吃零食的时候,先别一口拒绝他。


可以跟他说,可以吃零食,等吃完饭、写完作业以后可以吃一点零食了。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天,老师给班级里的孩子吹口琴,这个口琴对于老师很珍贵。


也许是琴声太优美了,其中一个孩子走到他面前说:“老师,你可以把这只口琴送给我吗?”


老师刚想说“不可以,抱歉,这只口琴我很珍贵”。但是看着孩子期盼的眼神,他把这句话咽了回去。


这样对孩子说:“我真希望我有两只口琴,这样我就可以送你一支了。”


这位老师,把“不”变成“可以”,虽然没有真的送给孩子口琴,但是却把温暖的感觉给了孩子。


在孩子的想象中,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也许孩子需要更多的不是物质,就是被看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温暖的满足感。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示弱法——承认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不是不想满足,确实是无能为力的,不得不拒绝,这时候怎么做呢?


比如,有次我一个人带孩子出去,回来的时候大包小包。孩子走了很远的路,也累了,非让我抱他,不抱就又哭又闹。


我就把自己累成狗的样子刻意表现给孩子,跟他说,你看妈妈手上拎着包,已经很沉了,根本没办法抱他。


然后我假装试了试,抱了一下,就掉下去了。


我又说,你看,妈妈好累,抱不动你了。


这时候,孩子忽然停止哭泣,说:妈妈,不用你抱,我自己走。


我的示弱,换来了孩子的理解,也让孩子更有担当了。


他要的只是我抱他的姿态,证明我爱他,实际上,他可以承担很多。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事事满足孩子让自己很累。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表姐家上高中的儿子回家后,跟父母要3000元,要买一双名牌球鞋。理由是班里很多同学都有,自己没有会很丢人。


如果家庭条件尚可,其实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一点点小虚荣。


但是表姐家条件不好,拿出3000元给孩子买双鞋,还是难以接受。但是,她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孩子。


很多父母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家条件不太好”,也不愿在孩子面前示弱,影响做父母的权威,他们咬紧牙关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像超人一样满足孩子的需求,促使孩子变本加厉地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


或者对于孩子这样的要求,粗暴地拒绝:“要什么鞋,不好好学习,天天想着打扮。”表面是拒绝孩子,实际上是维护自己的权威感。


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不对。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父母应该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给孩子,告诉他家中的具体情况。因为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他们也在长大,也有自己的责任。


明确告诉他,对于他一些要求,父母确实无能为力。


相信孩子就可以谅解父母,并且对自己提不合理的要求感到愧疚,甚至会因为父母的告知,让他们感觉父母与自己是平等的,自己也要为家庭尽一份力。



试想一下,我们每天是不是都有拒绝孩子?


既然拒绝孩子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就更应该掌握一些技巧,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不伤害亲子关系。


无论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拒绝”的内核,爱是不变的底色。


哭闹、撒泼、打滚,面对孩子无理要求,如何拒绝不伤感情还有效?

小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