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最近,一則新聞讓人無比痛心。


福建一名13歲男孩,因為父親不讓玩手機,遭到訓斥後,一氣之下,從5樓的家中跳下,還好落在了樓下的屋頂上,只造成了擦傷和骨折。但是,爺爺聽到這件事,追上了天台,不小心失足墜亡了。


不知道這個孩子被救之後,會不會感到悔恨呢?因為自己一時賭氣的衝動,害了爺爺。


但是,如果往深處想想。每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背後,都藏著成人教育和引導方式。



而極端行為的養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


從這一點看,孩子的父母,難辭其咎。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我們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拒絕”二字上。


倘若父親在拒絕孩子“玩手機”這個不合理要求的時候,改變一點點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訓斥,那麼悲劇是否就能避免呢?


少年跳樓的極端行為背後,可能會存在兩種教育模式:


  • 無限溺愛和滿足。


孩子為了達到目的,發現哭鬧、撒潑很有效,於是屢試不爽。後來發現這幾招無效,就升級為自殘、自我傷害,來威脅父母達到目的。跳樓就是一種極端的自殘。但是,問題的核心,依然父母是毫無原則的滿足,特別是最初可控階段的滿足,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


  • 絕對的拒絕和指責。


家長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一概拒絕,而且隨之而來的還可能是訓斥、打罵,加劇孩子的不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越活越壓抑,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根導火索就可能引爆孩子的情緒,促使孩子做出跳樓這樣的極端舉動。


這個13歲孩子到底經受著哪一種教育模式,不得而知,但是問題都出在不懂拒絕和不會拒絕上。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如何“拒絕孩子”這件事。


共情法——看到孩子內心需求


孩子提出任何一個要求都是事出有因。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李子勳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說,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家裡來客人了,孩子總是粘著你,要求你跟他玩。這是因為,孩子發現你轉移了注意力,想要通過各種方式讓你陪伴他。如果我們感受不到孩子的需求,可能會比較惱火,嚴厲地對他拒絕,“沒看到我正在忙著嗎?一邊玩去”。


孩子會在這個時候倍感失落,有可能會哭鬧,讓你更加煩躁。


所以,正確的拒絕方法應當是,溫柔地對孩子解釋到,“媽媽很想跟你玩,但是現在有客人,我們一會一起拼積木好不好?”


當你理解了孩子,他的需求被你看到,內心的情緒也就得到釋放,有可能就會停止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孩子提出要去攀巖、遊玩,那就是內在的探索欲在起作用,我們要尊重。當難以滿足孩子要求時,也要肯定孩子的這種需求是正常的,但是由於客觀原因,不能馬上滿足他,然後讓孩子提出另一個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孩子比我們想象的好說話。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分析,為什麼有的孩子總是向父母提出物質需求,比如買蘋果手機、買名牌鞋,有的甚至採取激烈的手段來逼迫父母。


其實,這些不合理的物質需求背後,是無法滿足的情感需求。


蘋果手機、名牌鞋實際上都是過渡的客體,客體指的是“我”之外的人或物品,這些客體都是愛的象徵。


當一個孩子心理發育不夠成熟,他們會靠追求物質來追求愛,來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而往往這些孩子的家長,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也是通過物質,而不是更加本質的陪伴和關心。


武志紅教授說,體悟到無形無質的愛,便會知道,愛是有靈魂的,但是體悟不到這一點,靈魂層面的愛就淪落為需求被滿足的層面。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小王子


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照顧玫瑰花,給它澆水、捉蟲子、曬太陽,陪她說話,在這些瑣碎有愛的行為中,他們之間形成了穩固的情感關係。即使他知道,他的玫瑰花也許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但是它是獨一無二的。


父母之於子女,就是小王子和玫瑰花的關係。


如果父母偷懶省略了那些瑣碎的部分,也就很難和孩子建立共情關係。


共情關係是父母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基礎,缺少了這個基礎就缺少感情的流動,看不到孩子的內在需求,無法理解孩子。


換位法——學會角色互換


在日常溝通中,有一個句型很好用,那就是,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


在拒絕孩子時,這也是一個黃金句型。


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可以先不置可否,把事實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做出判斷。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上小學的東東喜歡玩樂高,他總是纏著媽媽給他買玩具。當他向媽媽提出這個要求時,意外的是媽媽並沒有直接拒絕他。


而是說,這個月,我們預算還剩2000元,水電費是200元,給爺爺生日買禮物是800元,爸爸要換一條皮帶是200元,買菜日常開銷是600元,另外家裡的空調壞了要修,還得花錢。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樣?


東東思考了一會,主動放棄了買玩具的要求。


把孩子換到大人位,可以激發孩子主動思考,讓孩子自己做出判斷。


既鍛鍊了孩子的獨立性,也巧妙地拒絕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除了孩子換到大人位,大人也可以換到孩子位。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5歲妮妮總是想玩姐姐的飛機模型,但是媽媽經常拒絕她,並說,“你還小,手這麼笨,給姐姐玩壞了怎麼辦?”聽起來似乎沒毛病,但是用換位法想象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拒絕方式會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認為自己很笨。


當家長可以用換位法思考,將自己想象成孩子,就會很明顯地感受到,被人指責和貶低的感覺不好受,用這種方式拒絕孩子,真是大錯特錯。還不如直接了當告訴孩子,“那是姐姐的,你不可以玩。”


換位法可以將父母與孩子的心理進行互換,讓彼此之間建立起理解的橋樑,很多問題,也能自然而然地解決。


滿足法——把“不”換成“可以”


拒絕孩子也可以用滿足的方式,為什麼呢?


試想一下,你願意總是被拒絕嗎?沒有人喜歡被頻繁拒絕。


實際上,拒絕也可以以接納的形式進行。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表示,頻繁對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沒孩子彷彿被父母推到門外,會委屈甚至會憤怒。


所以,我們用“可以”來代替“不”,則更巧妙。


當孩子說想吃零食的時候,先別一口拒絕他。


可以跟他說,可以吃零食,等吃完飯、寫完作業以後可以吃一點零食了。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天,老師給班級裡的孩子吹口琴,這個口琴對於老師很珍貴。


也許是琴聲太優美了,其中一個孩子走到他面前說:“老師,你可以把這隻口琴送給我嗎?”


老師剛想說“不可以,抱歉,這隻口琴我很珍貴”。但是看著孩子期盼的眼神,他把這句話嚥了回去。


這樣對孩子說:“我真希望我有兩隻口琴,這樣我就可以送你一支了。”


這位老師,把“不”變成“可以”,雖然沒有真的送給孩子口琴,但是卻把溫暖的感覺給了孩子。


在孩子的想象中,滿足了孩子的需求。


也許孩子需要更多的不是物質,就是被看到、被尊重、被關心的溫暖的滿足感。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示弱法——承認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不是不想滿足,確實是無能為力的,不得不拒絕,這時候怎麼做呢?


比如,有次我一個人帶孩子出去,回來的時候大包小包。孩子走了很遠的路,也累了,非讓我抱他,不抱就又哭又鬧。


我就把自己累成狗的樣子刻意表現給孩子,跟他說,你看媽媽手上拎著包,已經很沉了,根本沒辦法抱他。


然後我假裝試了試,抱了一下,就掉下去了。


我又說,你看,媽媽好累,抱不動你了。


這時候,孩子忽然停止哭泣,說:媽媽,不用你抱,我自己走。


我的示弱,換來了孩子的理解,也讓孩子更有擔當了。


他要的只是我抱他的姿態,證明我愛他,實際上,他可以承擔很多。我們也沒有必要為了事事滿足孩子讓自己很累。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表姐家上高中的兒子回家後,跟父母要3000元,要買一雙名牌球鞋。理由是班裡很多同學都有,自己沒有會很丟人。


如果家庭條件尚可,其實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的一點點小虛榮。


但是表姐家條件不好,拿出3000元給孩子買雙鞋,還是難以接受。但是,她又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孩子。


很多父母不願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家條件不太好”,也不願在孩子面前示弱,影響做父母的權威,他們咬緊牙關努力給孩子最好的,像超人一樣滿足孩子的需求,促使孩子變本加厲地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


或者對於孩子這樣的要求,粗暴地拒絕:“要什麼鞋,不好好學習,天天想著打扮。”表面是拒絕孩子,實際上是維護自己的權威感。


實際上,這兩種做法都不對。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父母應該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說給孩子,告訴他家中的具體情況。因為孩子也是家裡的一份子,他們也在長大,也有自己的責任。


明確告訴他,對於他一些要求,父母確實無能為力。


相信孩子就可以諒解父母,並且對自己提不合理的要求感到愧疚,甚至會因為父母的告知,讓他們感覺父母與自己是平等的,自己也要為家庭盡一份力。



試想一下,我們每天是不是都有拒絕孩子?


既然拒絕孩子每天都在發生,我們就更應該掌握一些技巧,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又不傷害親子關係。


無論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拒絕”的內核,愛是不變的底色。


哭鬧、撒潑、打滾,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如何拒絕不傷感情還有效?

小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