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认知非理性,祝你做出高明决策

分享四种认知非理性,希望我们都能做出高明决策。

信息收集阶段

对于接到的第一手消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最大,后续的收集和认知也会受到第一条消息的影响。对于最后一条消息,我们的印象也会很深,做决定的时候很容受到最后一条消息的影响。

在第一条和最后一条之间,需要看两者到达的间隔,如果第一条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么最后一条造成的影响会大。

对于容易记住的信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更大,我们会更倾向于使用那些容易记住的事情。而那些高深莫测,或是需要动用理性去思考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忽视。

所以,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要全面思考,尤其警惕第一条和最后一条信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对于难记难懂的信息,可用自己的话写个小总结,然后再通盘考虑。

信息加工阶段

处理消息时,容易犯代表性偏差,即以偏概全,直觉性思考,经验主义。然而却忽视了该事件的基准概率。

之所以容易犯代表性偏差,因为人们容易冲动,当接触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或是当自以为是的了解了一件事,或是只看到了局部信息,就以为事物的整体发展就应该如此。

我们应当通盘考虑,不要忽略事件的基准概率,要从更高一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只关注于眼前。对于一两次的成功绝不可轻信,不能用小数定律当成大数定律。

信息输出阶段

当信息收集的越来越多时,人们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因为每个人的技能水平是有上限的,而信息的收集却没有上限。

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以往的经验,也会让自己产生过度自信的情况。不同领域,不同时机的经验,在面对新场景时,尤其会出现过度自信的情况。

改善的方法就是不要当局者迷,要跳出当下观察自己,因为我们看别人的时候,总能比较客观的评价他人。

信息反馈阶段

主要有以下几种偏差,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和神奇式思考。

自我归因,我们总喜欢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身,而失败则归于他人或环境不好或找各种理由。总之,无论成功或失败,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从而一个坑会踏入很多次。只有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直面自己的失败和成功,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从而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错误的事情不再做。

后见之明,由于人们很容易遗忘对自己不好的事情,而一旦成功我们就记得清清楚楚。这导致我们忽略之前错误的决策,对自己自信心爆棚,从而低估风险的存在。正确的做法就是勤记录,这样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能一目了然,从而避免自己让一时的成功蒙蔽了双眼。

认知失调,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自己的判断不符时,会感到非常沮丧,从而影响后面的判断。容易陷入鸵鸟式的行为,拒绝事实或扭曲事实。从而造成信息收集的不全面。做决策时,首先要想好最坏的情况,而不是只看到成功,这样当结果事与愿违时,我们也能够正式错误。

确认性偏差,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更倾向于自己认为是对的,而忽略那些不一样的或反面的。这样会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信息无论正反,都要接收,通常反例更能带给我们正确的认知。

神奇式思考,要相关性因素当成因果因素,一两次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做的某某操作,从而深信不疑。我们要寻找因果因素,而不是相关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