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怎麼開發硬件的 之十——知識管理

電子硬件知識是極其龐雜的,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可以鑽研很深,可以成為某一個人的一輩子的工作,例如EMC工程師,互連工程師,電源工程師,可編程邏輯工程師……電源工程師又可以細分:一次電源、二次電源……分別作為職業。

在硬件領域,由於大量的知識是隱形知識,如果只知道書上寫的那些東西,是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硬件工程師的。就是因為知識體系的龐大,加上隱形知識眾多,所以硬件工程師的知識體系是龐大的。是需要管理的。

這位網友的觀點:“既然無法分類,那麼就不要分類,我們依賴搜索。”


以下是我本人觀點:

知識多了還是要整理的,靠搜索不行;

如果你收錄到本地的一些知識,如果不整理的話,那麼不能建立起你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你對哪一塊,需要重點掌握,哪塊只需要瞭解,沒有概念;而你常用的工具或知識跟你不常用的工具和知識,查找需要的時間是相同的;當你學習某一項知識時,這個知識點與其他的知識點之間是沒有關聯的,因為你沒有把知識系列化,或者沒有做整合。

如果你的硬盤一樣,經常看的影片,你應該需要有快速找到它的途徑;而不常看的,你是不是隻需要保留個種子;而從來不看的,或者只會看一遍的,變態的、難看的、不清晰的,你其實都可以刪除。

華為是怎麼開發硬件的 之十——知識管理

上圖是我整理的硬件工程師所處的一個地位,同時也是一個硬件工程師所需要的知識領域;

有句話說:“硬件就是連連線,軟件就是敲敲鍵”。可就是連連線,所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在大公司的話需要打交道的人也非常多。

上圖畫了一個車的形狀,硬件工程師是這個車的主體,電源、邏輯、互連是硬件工程師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是硬件這輛車前進的必備條件(一些小項目,或者一些公司並不做這樣拆分。)

最下面一條是支撐合格車前進的道路,是支撐這輛車能夠前進的必備條件。這些領域的知識是硬件工程師必備的,例如:生產跟線,器件sourcing、器件失效分析,這些事情即使是在人員拆分很細的大公司,硬件工程師仍然是這些事務的責任主體;而一些公司,沒有相關領域的人,就是硬件工程師自己去做的。

車頭是系統設計和產品設計,這些引領硬件方向的思考也是硬件工程師必須要考慮的,因為你不理解業務和產品的場景,又如何選一款適合的處理器?如何知道內存需要多少帶寬和速率?

以前我經常說,硬件工程師,如果一個裝修工程的木工兼包工頭,是整個裝修的靈魂,決定了項目的水平高低。所以硬件工程在自身電子領域的知識積累之外,還需要積累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所以這塊外圍的知識掌握的程度是需要跟核心知識體系進行區分的。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但也不能完全不懂。

知識管理不只是知識分類和整理;

首先,知識管理不只是羅列目錄,他必須是有內容的,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必須是有“乾貨”;一個再完善和再完整的知識框架的目錄,都是沒有用的,如同一個列的非常完整的AV女優的文件夾分類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你只需要找到你最需要的那部。如果文件夾都是空的,那就更沒用了。

華為是怎麼開發硬件的 之十——知識管理

而且我也覺得知識管理,必須是目標為導向。不能為了整理而整理。所以這個知識體系的目錄,我倡導是先有問題點或者知識點,積累到一定數量之後,形成你最需要的一個知識體系。

如同,你先有N部你經常觀賞的片,然後再進行分類整理。而不是你先去建立一堆空的文件夾。

例如上圖中,進入了一個學習,利用,創新,積累,共享的一個有效循環。

那麼,我說說《硬件十萬個為什麼》的由來,我當年剛進入華為時,在華為的導師是一個項目經理,也就是我主管的主管。他很忙,但是他也很有責任心。沒太多時間輔導我,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我每週給他提3個問題,他一定會安排在週五給我解答;我有時為了給他提問也比較費盡腦筋,因為不可能提一些太低級的問題;因為我提問也不是那麼好回答,他也要花一些時間去學習,並仔細的答覆。我覺得試用期間,這個“每週三問”對我深入掌握一些單點知識非常有效。等我帶新員工的時候,正值華為大發展,我一個項目組裡面17個人,有4個老員工,其他都是新員工,根本沒法一對一輔導。我當時就用了“每週三問”這個辦法,這個辦法很有效:第一、強迫新員工思考問題;第二、新員工碰到障礙,有地方可以提問;第三、面對新員工各式各樣的問題,老員工為了回答也需要提高和學習。

慢慢的,新員工成長起來了,問題也沒有那麼好回答;我就不再區分新員工和老員工,大家都可以問問題,輪流來回答問題,自然輪到回答問題那位同學非常的痛苦,工作上進行調整,預留一些時間。

後來我發現: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問題都整理到一起?當我把每週的問題整理到一起17個人,一週3問題,總共是51個問題;我們堅持了半年(後來我調到市場部門去鍛鍊,所以後來沒有堅持下來);總共大約1000個問題積累下來,知識領域涵蓋硬件的各種領域:電源、時鐘、處理器、邏輯、電平標準、接口協議……

當我把問題分門別類整理出來時,反向生成目錄,一個大驚喜:一個完整的硬件工程師的知識體系完整的呈現在我的面前。

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就是往往在華為內部的技術論壇搜索硬件問題,往往就會搜索到我們整理的這個文檔,因為大家碰到的問題往往都是類似的。

所以一句廣告詞說明了知識管理的真諦:“重要的不是擁有一切,而是需要的就在手邊”。我們不只是需要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的概念,我們最需要能解決我們現實的問題。

《硬件十萬個為什麼》雖然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哪怕再全,仍然是碎片化的。它雖然能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但是不能形成知識框架。

經典教材和原理知識,需要系統化;

還在華為時,我曾經嘗試過,整理出《硬件的十八般武藝》,涵蓋硬件工程師必備技能,分別由大家一起參與,完成基礎知識的一些系統化的培訓材料:電源、時鐘、處理器、高速互連、分立器件、JTAG、內存……..基礎知識的系統化,完備的掌握,是必須的,否則你無法完成你的工作,更無法說出色完成工作了。

如同AV有句名言:“為人不識武藤蘭,看遍毛片也枉然”。所以一些基礎知識是必備的,否則你連“騎兵”“步兵”的含義都不懂,又如何去準確的下片?

這些材料,當時完成了一部分吧,後來也因為工作變化,直到我離開華為時,還沒有全部完成。後續我希望能通過不停的線下活動,把這一塊逐步完善,能夠把系統化的基礎知識培訓,逐步社會化。

另外,說一句:培訓和教材,要分“入門”和“提高”;要分別針對不同的層次的需求。我現在有時搞一些《硬件十萬個為什麼》的線下活動,因為是社會化的,所以有時為了照顧各個層次的訴求,往往也很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