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全球首例!樂伐替尼治療肝癌達CR後手術!

樂伐替尼是一種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VEGFR1 (FLT1)、VEGFR2 (KDR)、VEGFR3 (FLT4)激酶活性的激酶抑制劑。樂伐替尼除了抑制上述激酶的正常細胞功能外,還抑制包括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受體FGFR1、2、3和4、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α(PDGFRα)、KIT、RET在內的激酶活性。


2018年8月17日,美國FDA批准樂伐替尼用於不可切除肝細胞癌(HCC)患者的一線治療。


2018年9月4日,中國批准樂伐替尼上市,同樣用於不可切除肝細胞癌患者的一線治療。


【案例】全球首例!樂伐替尼治療肝癌達CR後手術!


轉化治療(又稱降期治療)這一概念在近些年是比較流行的一個名詞,主要的定義是腫瘤經過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乃至中藥治療之後腫瘤縮小,使原來無法切除的腫瘤變成能達到切除的過程。轉化治療大大延長了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以及總的生存期,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2020年3月,研究人員公佈了一例樂伐替尼轉化治療晚期不可切除的肝癌的病例。



患者是一名82歲的婦女,沒有病毒性肝炎史。肝臟右後上段動脈期增強掃描後顯示直徑10cm腫塊,無肝內轉移或血管侵犯,但有多個肺結節。


腫瘤標誌物甲胎蛋白(AFP) 為220ng/mL(正常值0-20ng/ml);去γ-羧基凝血酶原(DCP)為44550mAU/mL(正常值0-40 mAU/ml)。診斷為

晚期不可切除肝癌


【案例】全球首例!樂伐替尼治療肝癌達CR後手術!

a.肝細胞癌的動態CT診斷;b.肝細胞癌診斷時肺部病變的影像學表現


甲胎蛋白(AFP)是原發性肝癌特異性較高的一種腫瘤標誌物,最早在人的胎兒肝臟中可以發現。臨床上70%到80%以上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是升高的。


正常凝血酶原是在肝細胞微粒體內產生的。這些凝血酶原的產生需要維生素K的參與。但是,癌變的肝細胞對維生素K的攝取和利用發生了障礙,產生了一種異常的凝血酶原,被稱為脫γ羧基凝血酶原(DCP)。這種異常的凝血酶原具有刺激腫瘤生長、轉移和癌旁組織血管細胞增生的作用。血清為脫γ羧基凝血酶原陽性提示可能是肝細胞癌。


患者隨即接受樂伐替尼(每日一次,每次12mg)治療。一週後,患者全身情況惡化,出現持續低燒、食慾減退等不良事件,遂停用樂伐替尼。


初始治療3個月後,CT顯示,肝臟病灶的瘤內血管分佈減少,因此,患者重新接受樂伐替尼治療,劑量減少至每日一次,每次4mg。


【案例】全球首例!樂伐替尼治療肝癌達CR後手術!

給藥3個月後肝臟病變的影像學表現


首次給藥5個月後,肝臟病灶的瘤內血管分佈消失,腫瘤動脈期的平均CT值較初始CT值降低了49%(從75.4降至37.3HU,最大CT值從288下降到70HU),此外腫瘤大小下降13%,顯示腫瘤部分反應(PR)。由於患者仍存在雙足水腫,因此樂伐替尼的劑量增加到每日一次,每次6mg。


首次給藥12個月後,雖然患者的雙足水腫仍然存在,但腫瘤縮小了24%,平均CT值下降到33.4HU,血清值在正常範圍內,AFP和DCP分別下降至1.9 ng/mL和26mAU/mL,雙側肺結節大部分消失


【案例】全球首例!樂伐替尼治療肝癌達CR後手術!

d.給藥5個月後肝臟病變影像學表現;e.給藥12個月後肝臟病變影像學表現;f.給藥12個月後肺部病變影像學表現


在接受樂伐替尼13個月後,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 A(5分),吲哚氰綠15 min滯留率(ICGR15,術前可根據其與其它常規生化指標評估肝功能儲備情況)為11.8%,表明肝臟損傷很小。行肝臟右後節切除和右肝靜脈切除術以控制因下腔靜脈壓迫引起的雙足水腫切除的腫瘤直徑為8.5cm,病理診斷為肝癌完全壞死。


患者在術後第14天出院,雙足水腫逐漸緩解,肝臟切除5個月後,在沒有進一步接受樂伐替尼輔助治療的情況下,胸部CT未見肺轉移


小結


REFLECT試驗報道樂伐替尼治療的完全反應率(CR)為2%,但是沒有發現轉化治療後手術的描述,也沒有病理完全反應的證明。因此這是樂伐替尼將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轉化治療為可手術,且病理達到完全反應(CR)的首個案例。


目前,日本正在進行一項臨床試驗,研究在樂伐替尼治療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期間進行轉化治療後手術的可能性。肝癌的系統治療正在進展中,未來轉化治療手術和病理性CR的病例可能會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