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綿掌功法

子母綿掌屬於內家拳,硬功夫較少,但有一些功法簡單實用,修煉日久,功力非凡,其效甚顯。惜不被人重視,以至於練者稀少。茲作一披露,以饗同道,供練家參考欣賞。 一、倒把

“倒”字意為“兩手輪換著往回拉線或繩索的動作”,大意是猛地抓回或拉回;“把”的意思是緊握的舉頭。倒把就是兩手握緊拳頭輪換著往回拉之意。此功主練手指的功力,習練此功,一方面可增強指骨、掌骨的堅韌性,另一方面則主要鍛鍊經筋的伸縮性和韌性。“爪為筋之餘”,指為經筋之末端,為四梢之一,即筋梢,

練之可培元固本,耳聰目明,進而可以延年益壽;同時氣貫指梢,經筋合一,以達“指欲透骨力推山”之效。功成之時,—把可抓掉敵人身上一塊肉,可謂神矣。

倒把在套路中也名為扣手,是子母綿掌中用得較多的一種防守動作,練法如下: 半馬步站立,挺胸抬頭,斂臀提肛,十趾抓地,足心微凹,兩眼平視,雙臂伸展,雙手張開,手心向下,手略低於肩頭一拳左右。全身放鬆,呼吸自然,氣定神凝(圖1)。 右手向左、向上屈臂收回,右手變拳,從左臂卜穿過,收回至胸前,略高於中庭穴,距離胸部半尺遠拳心向下,吐氣助力,意、氣、力相合,發全身力於梢節(圖2)。

然後右拳變掌,水平伸展復原,同法再倒左手(圖 3)。兩手交替倒回,依次重複。練習要點:

1.配合呼吸,氣與力合;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氣亂神散,難以長功; 2.要因人而異,掌握合適的運動量,適可而止;

3.練習後,注意放鬆身體,尤其是手指,否則,手指變僵,若再用功過度,於指將有不能伸展之虞。

“拳無百日功”,練功有百日見效之說,但練好功夫卻需日積月累,勤學苦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功練時不限時間、次數,盡力而為。

子母綿掌功法


二、腿功

子母綿掌所用腿法俱為低腿,高不過膝,常用彈、搓、踩、踹四種腿法。彈腿腳面繃緊,以腳尖為著力點,

彈擊對方小腿脛骨。搓腳用於上步進身時,我從里門或外門上步,以腳內側或外側搓踢對方小腿下部,時達到上步的目的。踩腿為尋機踩對方腳或小腿部之意。踹腿即趟腿,矬身進低腿,以腳外側或內側為點,踹踢對方小腿部。

腿功的練法一般有兩種,具體如下:

1.崩腿:選—塊略有傾斜的石頭或木機等硬物。面對目標自然站立(圖4),一腿屈膝略蹲,另—腿足尖勾起,以足前掌為著力點,猛踢目標,高不過膝。踢出時呼氣,收回時吸氣,氣與力合,勢分左右,兩腿交替踢出,力達足尖。上身略傾斜,雙手自然防護,目視著力點(圖5,圖6)。此腿法又名舔腿,用時崩踢對方小腿脛骨。 2.七星腿:選取粗細適當的木樁等物,面對目標,斜身站立,雙腳交替以內外兩側踢擊樹樁,高不過膝,踢時呼氣,收回時吸氣,心與意合,氣與力合。另一腿微屈,身體傾斜略蹲。兩腳替踢出,目視著力點,上肢自然防護。此腿法也名為攔門腿,用時可進可守,進可攻對方小腿脛骨,守則

封堵對方上步進身及各種腿法進攻,也可落足為踩,踩踢對方小腿或足背部。 以向左側身站立為例,身體略向右側傾斜,雙手自然防護(圖7),右腿屈膝微蹲,支撐身體,左足提起,足尖勾回,以足外側為著力點踢出,高不過七寸,力達足外側 (圖8)。左足自然收回,落地不動,左腿屈膝微蹲,右足提起,足尖勾起並外翻,使足弓內側朝前,過左小腿前,以足內側為著力點猛力踢出,高不過七寸,力達足內側(圖 9)。此為左勢,同理可練右勢。

腿法練習要點:

1.身體協調,手足配合,周身一致,手眼身法步要配合,攻防意識須明確; 2.心與意合,氣與力合,配合呼吸,忌心急氣喘,呼吸散亂; 3.循序漸進,穩步前進,由柔人手,復歸至剛。動作到位,取意勝人,重在實戰。 4.注意保護腳部,要穿膠鞋或樁上以厚膠條纏繞。若以兩端固定的粗繩或膠條代替樁,則練功效果更佳。

三、肩與胯合

肩與胯合為六合之一,肩與胯是四肢之根節,若肩胯一合,則其它五合自然相合,故此功可練六合,六合明方可搭手成功,故子母綿掌拳歌言:“遠腿近手曲進肘,粘身便用貼身靠。”貼身靠即為肩與胯合。肩與胯合又可分為貼身靠及外門式兩種,而兩式又有左右之分,共四種練法,可以交替練習,圍繞一樁多處著身,往復練功。練時選擇一粗細適宜的木樁,上步靠撞時呼氣,心與意合,以意領氣,氣到力到,以肩胯與肋部(外門式)或後背 (貼身靠)為著力點撞擊木樁。

此功可以用來練功,增強七舉中根節的攻擊力及身體的抗打擊能力,也可以用於練拳或練氣後的拍打散氣的輔助動作,舒筋活血,以防氣血淤積於體內,有助於身體健康。 1.外門式:以鷂子穿林式左勢站於樁的一側(圖10)。左腿、左手抽回於樁後方,然後右足上步至樁的另一側,足落樁後,即木樁位於我左大腿外側。右手提起回拍與胸同高的樁後方,左手下垂前拍與襠同高的樁前處。以我身體的前肩、胯及肋部撞木樁。兩手前後拍與身體撞擊隨上步同時進行,一氣呵成,內三合,一時俱發,中間不停頓(圖11)。此為右勢,左勢與右勢相同,惟方向相反(圖12),上步用力相同,用鷂子穿林步法,“抽右上左,抽左上右”、“返身返手”,惟左右相反。

2.貼身靠:此式練時側身,上步時木樁置於身體外側,馬步站立,以後肩、胯、肋部撞擊樁,左右兩式相同,撞時外三合協調,內三合俱發。此式用於技擊時,常上步於對方腳後側,別住對方,身成馬步,肩胯相合,撞擊其身,而馬步進肘亦撞向對方胸部,此為用法中的貼身靠。具體練法如下: 面對樁自然站立(圖13)。左足上步於樁右側,身體右轉,變馬步,左肘略平,側身對樁的正面,然後以左側肩、胯、肋部為著力點,發力撞擊樁正面,吐氣發盧,氣與力合,此為左勢(圖14)。同理,抽左上右,可練右勢(圖15)。

練習要點:

1.內三合、外三合相隨,周身整體一致,要有整勁,外三合協調配合。配合呼吸,氣力相合,內三合一時俱發,追求全身的爆發力;

2.練時要注意安全,循序漸進地進行鍛鍊;

3.結合鷂子穿林步法於肩與胯合的功法練習中,使該步法更具實戰意義。

子母綿掌功法


四、八風抖翎

斜身上步,馬步單手打開,名為抖手。若折線上步,四面八方隨意抖手打出,則為八風抖翎。以右勢抖手為例,練法如卜:

左蛇形步站立(圖16)。左足進步,右足上步,左足再跟步。上右足的同時,右手變拳,小臂裡翻,舉輪向前,臂微展,拳心向下,朝前方橫打出,與腰同高,手與足合。隨上步,身體微蹲,配合呼吸,屏氣蓄勁,

以氣催力,氣與力合,全身發整勁(圖17)。同理,再上步練左勢(圖18)。 也可原地抖手,即同時收足收手,足收半足距離,足尖虛點地,手變為陽掌收回,再隨進步變拳猛力發出,

後足及時跟步。足收半足距離,進步為一足長。收足收手時吸氣,上步山手時呼氣,手與足合,周身協調—致。吸為吞為挪,抖出為吐為洩;吸性為柔,抖性屬剛,用於技擊,則為柔化剛發。

練習要點:

1. 配合步法,方向隨意,則為八風抖翎;

2.發力協凋,意、氣、力:三者合—,以求整勁。

3.身體重心要低,以伏勁打開,增加爆發力。

子母綿掌功法


五、掛手

掛手主要作為防守動作,如套路中的里門一掌,其練法有定步、活步兩種,具體練法如下: 1.定步掛手:馬步站立,挺胸抬頭,沉肩墜肘,斂臀提肛,兩臂屈肘,雙手為立掌,置於身體中線。左臂屈肘貼身,左掌置腹前,右掌置於胸前,距中庭尺許。雙眼平視,呼吸自然(圖19)。 右掌向前向上挑起,至頭高時,向後拉至耳後,然後順勢至身前下落,至腹前時,置於左羋原來位置。左掌在右掌上挑時開始向下落,至腹前時再向前向上後挑,重複右掌的動作(圖20,圖21)。雙掌循環往復,一掌上掛、一掌下落,起於中線,掛至耳後,前不過—尺,耳後不過一寸;高不過頭,低不過腹。 2.動步掛手:由左蛇形步開始,一步一掛,直接上步即可,以定步掛手手法,手足相合,上步掛手。此為串掛手,在套路巾則為里門一掌(圖22,圖23)。

練習要點:

1.練習時間可以靈活而定,運動量不可過度,知過力不長功;

2.定步掛手,身體要隨手動而靈活轉動;動步掛手,手與足相合,一步一掛;3.雙掌往復,劃圈要圓,位於胸前正中線,取中用中防守嚴密,對方不易進招,同時也便於進攻。 以上功法應活學活練,不能死練,尤忌不知變化,一味下死功,更要活用,需知樁是死的,人是活的。心活、步活、身活,效果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