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記者/孫國強 邱志方 吳浩宇

2020年3月17日發自武漢

他常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軍醫。事實上,在醫學消化內科領域,他在全國都是一個領軍人物。稱之“大醫”,名副其實。

打開搜索引擎,成千上萬個網頁都閃耀著他的光芒——“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全軍科技拔尖人才、“海軍名師”、上海市領軍人才和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十佳醫生”、《中華消化雜誌》總編輯……

40年軍齡、35年醫齡、30年黨齡,56歲的他一直潛心於救死扶傷,從找到肝纖維化和慢性肝病治療新方法,再到肝癌細胞“誘導分化”研究成果,在一個又一個未知領域發起衝鋒。

“大醫精誠、赴湯蹈火。”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這個未知領域,他帶領團隊堅持科學精準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讓每一名患者都看到希望。

他,就是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主任謝渭芬,一位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三級教授。

▶大醫之道

大醫行大道!大醫家國情!

大年初一,謝渭芬連續2次請戰,但醫院領導都沒有明確表態。醫院黨委考慮,作為權威專家,後方同樣需要他坐鎮,以備不時之需。

但謝渭芬坐不住了。大年初二剛查完房,他就來到院長辦公室,再次當面請戰,言辭懇切地說:“一個軍醫,如果一生都沒有上過戰場,那就愧對軍醫這個身份!”他還擔憂地說:根據現在情況來看,這次疫情可能要持續兩個月以上,我們要做好支援第二批、第三批的準備……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請戰最終獲得批准!在被確定為病區負責人後,謝渭芬迅速進行醫護選配,第一時間組建了由呼吸、急救、中醫、心理等10多個學科構成的全科團隊。那段時間,疫情猛烈,不少民眾對病毒傳播途徑和防護認知不夠,存在著僥倖麻痺和過度恐慌兩種極端情緒。

為讓民眾對疫情有理性認知,謝渭芬認真分析疫情,以從事消化內科35年的臨床嗅覺和敏感,撰寫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會通過消化道傳播嗎?”的科普文章,提醒民眾警惕新冠肺炎可能出現與急性胃腸炎類似的症狀,也有可能通過消化道傳播。之後不久,國內多個團隊就證實新冠肺炎患者糞便中存在活病毒,為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再添實錘。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抗擊疫情新戰場,謝渭芬堅持科學精準救治,既講戰略又重戰術,既把臨床治療作為當務之急,又把長遠研究作為重中之重。

病歷作為長遠研究的第一手資料,謝渭芬一直看得很重。35年前,他一畢業就師從著名消化內科專家張國治教授和李石教授。病歷中每一個字、每一個逗號,兩位老師都會揪住不放。恩師嚴謹求實、大醫精誠的治學治醫風範,深深影響著謝渭芬的從醫之路。

在謝渭芬看來,病歷作為患者的發病記錄、診療記錄,掌握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就可以為回顧分析疫情、總結經驗、科學防治提供可靠資料支撐。這不僅是對歷史負責,更是對未來負責!

謝渭芬要求全科醫生書寫病歷時要做到“確保病史準確、突出病情演變、體現診療思路、具備歸納總結”。為讓醫生有緊迫感,他在全科開展病歷評比活動,14名醫生分為7個小組,每個小組推薦1至2個病歷,由專家組聯合評審後推薦到全院作為示範病歷。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開科伊始,主治醫師孫亮亮和嶽小強副主任醫師收治了一名新冠重症肺炎患者。大病歷一完成,謝渭芬就花了一整天時間將這份病歷逐字逐句修改,完善病史細節,規範書寫樣式。之後,這份修改後的病歷作為示範病歷模版提交全院,讓全院醫生照著寫、比著做。

另一位年輕醫生也被逼出來了,這位從基層醫院來支援武漢的醫生經過幾輪評比,病歷質量有明顯提高。他從撰寫病歷中不斷總結經驗,科學救治成效越來越明顯,一批患者從中受益。

▶大醫之術

自古豪傑重豪傑,從來英雄惜英雄。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後,一個又一個全國知名專家來到感染三科,他們共同的合作伙伴都是謝渭芬。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科學精準救治,離不開強大科研團隊的支持,離不開前瞻性研究。早在從上海出發前,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咽拭子核酸假陰性率高、部分患者“復陽”等問題,謝渭芬就提出,應開展患者外周血抗體滴度(含量)測定和流行病學調查,有助於判斷患者所處感染階段,有利於早期識別無症狀感染者,還可以評估病情演變過程。

謝渭芬的設想,立即引起了一位北京專家的注意。她專門派助手到醫院與謝渭芬洽談,雙方一拍即合,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全程參與這項工作的黃海教授說,謝主任和北京那位專家是強強聯合,也是臨床與科研的無縫鏈接,將為新冠肺炎預防和治療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

科學救治,不僅要觀察短期療效,更要關注長遠質量。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感染三科病區,老年患者多,有的患者一入院就發生“炎症風暴”,病情急轉直下,危及生命;還有的雖然病情穩定,但肺纖維化嚴重,肺功能受損大,舉手邁步都氣喘吁吁,嚴重影響了愈後生活質量。

謝渭芬就瞄準阻斷炎症因子風暴和改善患者肺纖維化這兩大難題,與另一位知名院士密切合作,實行新的治療方案。目前,接受新方案治療的41例重症患者,初步顯示較好療效。

大醫之術,需要系統思維作為支撐。一位80多歲的重症老人,患有認知功能障礙,還有冠心病、房顫、糖尿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謝渭芬組織全科進行病歷分析,迅速給予抑制炎症因子、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幾天後,老人由入院時只有90%的氧飽和度上升到99%,患者意識也得到較好恢復。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精準治療,細節是關鍵。查房時,謝渭芬會隨時提問管床醫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壓數據分別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會一改平時的溫和,黑著臉批評。

讓別人記著,自己心裡也得有“數”。平時愛哼兩句的謝渭芬雖然記不全一首歌詞,但會清楚地記著每名患者的個體差異以及診療情況。針對個體差異,謝渭芬帶領團隊制訂個性化診治方案,運用營養治療、心理疏導和康復訓練三位一體模式,讓患者得到精準有效的治療。在病房裡,他和同事們鼓勵患者進食,加強營養,樹立信心,取得了很好效果。

作為“大醫生”,謝渭芬有“儒俠”氣質。儒,是形容他作為一名學者身上風度翩翩的儒者氣質。俠,是他作為一名軍人身上的俠肝義膽。但在抗疫戰場,他似乎少了一點“儒”,多了一份豪氣。

有一天晚上10點多,一名55歲男性患者突然呼吸急促,氧飽和度也低於正常,胸片顯示大片肺實變。謝渭芬聞訊後立即再次穿戴防護服進入病房,指導值班醫生進行治療,回到宿舍已是凌晨2點。令他欣慰的是,第二天上午查房時這個重症患者呼吸困難就明顯好轉。

▶大醫之情

這是鄒最難以忘記的一幕!

那天,從病房門口經過,病床前一個挺立的身影是那麼熟悉。雖然隔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但鄒最知道他是謝主任。

推門一看,謝渭芬正在盯著輸液管,嘴裡默唸著一串數字。鄒最瞬間明白,謝主任是在計算每分鐘輸液的滴數。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那位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對輸液速度有非常嚴苛要求,100ml液體需要45分鐘內輸完,至少要每分鐘50滴。那天,謝渭芬站在患者病床前整整數了60秒,數滿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救治患者,謝渭芬從來都是細緻入微。他常說,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一次握手、一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

謝渭芬從醫35年,收到的感謝信數不清。但最讓他難忘的是10多年前的那封感謝信。一位患者去世後,其女兒卻送來了錦旗,還寫了一封感謝信,說她最感動的是謝主任每一次查房都緊緊握著父親的手,直到離開人世。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如今,奮戰在疫情戰場,這雙大手還是溫情一握,暖了多少人心。不論是男女老少,不論病輕病重,甚至是智障患者,謝渭芬每天查房招牌動作就是一手握著手,一手拍拍肩,三言兩語的撫慰便減輕了患者焦慮。

一位74歲的患者,高度焦慮,一入院就覺得自己出不去了。謝渭芬每天查房都是握著老人手,俯身嘮嘮三五分鐘。他還安排心理醫生柏湧海進行心理疏導。幾天之後,老人吃飯多了,睡覺也踏實了。出院那天,老人緊緊握著謝渭芬的手說:“是您救了我一命!”

大醫之大,在於業精,更在於情深。

一位感染患者剛分娩就住進了醫院,身體虛弱,思子心切,讓她焦慮不已。謝渭芬就聯繫後方醫院郵來了產婦護理手冊。三八婦女節那天,他還親手送上了鮮花、巧克力。面對父親般的關愛,那位年輕媽媽感動得泣不成聲。

醫護人員中,大多數比較年輕,難免會焦慮。謝渭芬一邊嚴格要求加強防護,一邊鼓勵他們樹立信心。

鄒最第一次踏進“紅區”時,謝渭芬拍拍他的肩膀,一聲“兄弟加油”讓他眼圈紅了。鄒最說,那一刻雖然只是輕輕一拍,但就像父送子上戰場,賦予了勇敢的力量。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初聞儒雅謙和君子之風,初見眉眼溫柔笑靨如父。”年輕護士們眼中的謝渭芬溫文爾雅、風度翩翩,都稱自己是“謝粉”。心細如髮的他,會記住哪個護士年齡最小,會記住值班醫生哪頓飯吃得不合口。有的醫生在班車上說了句胃不舒服,下車一盒胃藥就送到了房間。

3月17日,謝渭芬帶領團隊在武漢奮戰已經“滿月”。對他來說,這一個月,彷彿是轉瞬的一天,又像是漫長的一個世紀。快也好,慢也罷,他相信至暗時刻已經過去,勝利的曙光正在普照大地。

三級教授謝渭芬:抗疫“滿月”,他讓每一名患者看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