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實現防控和復工“雙輪”飛轉

  

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實現防控和復工“雙輪”飛轉

  街道復工企業。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3月17日訊(記者 潘超 通訊員 何琳 齊元銓)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隱珠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61.4平方公里,人口46.23萬,街道內流動人口眾多,人員結構複雜,臨街店面分佈較廣,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隱珠街道面臨著諸多現實困難。

  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隱珠街道通過合理劃分管區防控檢測點、自主開發掃碼登記系統、上門指導企業復工等方式,多措並舉,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從村居社區到企業園區,上下齊心,創新打法,誓奪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雙勝利”。

  檢測點分散,怎麼辦?以片代點,化零為整

  處在靈山灣畔的隱珠街道,既囊括新規劃開發的東部城區,又覆蓋西部老城區。東部新城物業小區雖然數量較多,但大部分小區還有電子門禁,能夠“精、快、好、省”地達到防控標準,而在西部老城區,不僅有人口密集的城中村,還有一大批無物業小區,1棟樓就是1個小區的情況比比皆是。

  舊小區、無物業小區為疫情防控工作加大了難度。“王戈莊管區位於老城區,1個管區就有105個檢測點。”,管區常務副書記李明仁頗有些無奈,“在防控初期,檢測點佈局分散,耗費了大量人力卻收效甚微。”

  哪裡有難題,哪裡就是疫情防控的重點。隱珠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志向自春節以來每天往返在村居、社區摸排,及時調整部署,以新華路社區為試點,取消每個小區設定的檢測點,分別在海王路與琅琊臺路等多處重點路段交叉口設置防控檢測點,將原本分散獨立的小區化成一片,形成合圍,由中層幹部帶領10至12人的檢測小分隊,24小時輪班值守。

  以片代點,化零為整,王戈莊管區檢測點從原來的105個精簡到76個,切實解決了老城區“卡口小、耗費多”的防控難題,節約了人力資源,優化防控質量。

  登記效率低,怎麼改?掃碼出入,軌跡可查

  “現在企業都復工了,海王路卡口的車流量較多,可以從車流量較少的東風路卡口調過去兩名工作人員。”3月12日,隱珠街道防控指揮部綜合協調組正在調整檢測點的人員配用。

  “通過‘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疫情防控登記系統‘後臺,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轄內385個檢測點的人流量、車流量,按照實際情況調配工作人員,防控工作科學有效。”隱珠街道工作人員說道。

  疫情發生伊始,街道54個村居、400餘個住宅小區嚴格實行人車盤查、測量體溫、信息登記等防控措施。為了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車,重點路段的檢測人員一天最多達到手寫登記信息40餘頁,不僅降低工作效率,還存在接觸感染風險。

  為此,隱珠街道開發運行“青島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疫情防控登記系統”,以管區為單位,對所有防疫檢測點進行統一編號,居民掃描微信二維碼登記,測溫合格即可進入小區。“對一些年齡較大不方便用手機的老年居民,我們對他們進行詳細的身份核實後發放通行證,出入持通行證即可。”雙珠路社區書記張英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線上登記系統覆蓋全部385個防控檢測卡點,平均每天登記8萬人次,切實達到“登記零接觸、軌跡可追蹤”的效果。

  復工期防疫,怎麼做?全面摸排,上門指導

  小廠房、工業園、辦公樓宇……走訪摸排一家都不能漏,就像隱珠街道辦事處企業復工領導小組副組長欒成濱說的那樣,“防控和復工應該‘雙輪’飛轉”。

  為保障轄內企業高質量復工復產,推進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農民經濟適用房項目、7村改安置區項目順利開工復工,隱珠街道出臺了《隱珠街道促進企業和項目復工復產的十項措施》,組建了包含醫療專家、安全生產專家在內的巡查小組,對轄區30餘家企業和10餘家商務樓宇進行不定期安全巡查。

  與此同時,隱珠街道自主開發了“線上掃碼復工備案系統”,由街道復工專項工作人員24小時在線處理企業提交的復工備案。線上,工作人員在微信群裡傳達防控政策、解答疑惑,線下,20餘人的巡邏隊伍幫助企業摸排返青人員信息臺賬,指導企業做好日常消殺並配送消毒劑等防護用品,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共同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實壁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