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凶手武惠妃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闖入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逼迫她退位。

次日,武則天任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正式禪位於李顯,並恢復李唐國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神龍政變,也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發動政變的五位大臣事後全部被封為王,故而也稱為五王政變)。

二度登基的唐中宗李顯資質其實比較平庸,靠著張柬之等功臣和相王李旦已經皇妹太平公主的幫助才取得了神龍政變的成功。當上皇帝后,中宗大封有功之臣,張柬之、敬暉、桓彥範等五人都被封為王,相王李旦被加封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封鎮國太平公主,大小功臣各有封賞,眾人因此難免居功自傲,氣勢熏天,這讓中宗心自不安,倍感壓力。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唐中宗李顯劇照

為了削弱這些功臣的勢力,中宗李顯需要找到可以與之相抗衡的力量,因此他身邊最親近之人韋皇后和武則天之侄武三思便迅速得到重用,為了拉攏武三思,中宗還把愛女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

安樂公主有唐朝最美公主之稱,是中宗李顯的掌上明珠,中宗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積極拉攏韋后和武三思結成聯盟來對抗這些功臣,而安樂公主作為中宗和韋皇后最疼愛的親生女兒,又是梁王武三思的兒媳,當李、韋、武三大勢力都在她這兒集合的時候,很快便刺激到了她的野心。

由於有皇祖母武則天稱帝的經歷在前,權力慾望無限膨脹的安樂公主竟然向中宗提出了要當皇太女,以後要接父皇的班當大唐的女皇帝,而對愛女百依百順的中宗竟然不置可否,這自然又刺激到了另一個人,那就是安樂公主同父異母的哥哥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顯第三子,神龍二年(706年)被冊立為皇太子,由於不是韋皇后親生,跟武家更是沒有關係,而父皇對他又缺少疼愛關心。現在妹妹安樂公主又提出要當皇太女,這不是明擺著要跟他奪這個太子的權嘛。

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李重俊不惜冒著被廢殺的危險發動了政變。

神龍三年(707年),李重俊聯合禁軍將領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禕之等人發動兵變,誅殺了梁王武三思父子,後又意圖殺死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母女兩,卻在玄武門遭到及時趕來的左羽林軍將軍劉仁景的抵抗,政變最終失敗了,李重俊逃亡途中被部下殺死。

神龍政變失敗後,李隆基也受到牽連,被髮配到璐州,在璐州他暗中集結才勇之士,結交了一批忠心的追隨者,培植了自己的親信勢力。同時天性風流多情的李隆基在三年的發配生涯裡也沒閒著結實了山東當地的美人趙氏。趙姑娘出身樂工家庭,能歌善舞,風情萬種,跟著父親一路賣藝到璐州,本身對音律頗為喜好和研究的李隆基看到趙姑娘後簡直是驚為天人,她的天籟之音和曼妙身材還有絕世容顏都讓李隆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李瑛生母趙麗妃劇照

就這樣,落魄的皇子李隆基在發配的生涯裡第一次與一個平民女子產生了真愛,一年後,很爭氣的趙姑娘就為李隆基生下了一個大胖兒子,這讓李隆基更是喜上眉梢,遠離了宮廷的爾虞我詐,血腥鬥爭,在璐州李隆基既有一班摯友,又有美人朝夕相伴,簡直讓他是樂不思蜀。

趙姑娘在李隆基即位後就被封為趙麗妃,她的生的兒子李瑛,被玄宗立為皇太子。很可惜的是,李瑛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武惠妃得到玄宗的專寵後,太子李瑛和他的兩個兄弟遭到武惠妃的陷害,一天之內皆被玄宗賜自盡,製造了一起血腥的皇室家庭悲劇。

這事說來話長,李瑛是玄宗的第二個兒子,開元三年(715年)被立為皇太子。李瑛本與皇太子之位無緣,他畢竟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他能當上太子,有兩個原因,一是玄宗的皇后王皇后一直無子,也就是說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二是玄宗的庶長子李琮,小時候打獵時臉被野獸抓傷了,留下了很明顯的疤痕,有損國家形象,並不適合當太子。既然嫡子沒有,長子容貌又有缺陷,作為次子的李瑛自然順理成章的就被立為太子。更何況開元年間趙麗妃正當得寵,李瑛以長以愛都可謂佔盡優勢。如果不出變故,李瑛接玄宗的班當上大唐天子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變故還是發生了,因為玄宗一生當中又一個重要的女人武惠妃出現了。

武惠妃是恆安王武攸止之女,年幼時父親病逝,按慣例被送入宮中撫養。唐玄宗即位後,武惠妃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少女,引起了玄宗的注意。

武氏性情乖巧,善於逢迎,很快就博得唐玄宗的歡心,在宮中的地位也是直線上升,到最後竟然專寵於玄宗,而在璐州與玄宗同甘苦共患難的趙麗妃,隨著年長色衰也漸漸被玄宗冷落了,如此這般,李瑛的太子之位豈不是受到了威脅?

畢竟武惠妃正值青春妙齡,得到玄宗專寵後,接連生下了四個兒子,但只有第四個兒子李瑁活了下來,其他三子皆早夭。這可把武惠妃嚇得再也不敢自己帶孩子,就把李瑁送到寧王那裡去帶,對外都謊稱是人家的兒子。這樣一來,玄宗雖然對趙麗妃的感情變淡了,但是李瑛的太子之位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武惠妃與李隆基劇照

開元十二年(724年)七月,武惠妃用盡各種手段終於迫使玄宗廢掉王皇后,眼看自己就要當上皇后了,但因為當時滿朝上下正處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惠妃作為武三思的侄女,難免受到牽連,再加上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在滿朝的反對聲中,玄宗最終沒有立武惠妃為皇后。

開元十三年(725年),武惠妃的兒子李瑁已經七歲,過了兒童危險期,從寧王那裡被接回玄宗和武惠妃身邊,封為壽王。皇后當不成,武惠妃又寄希望與自己的兒子能當上皇太子,加上開元十四年(726年)太子李瑛的生母趙麗妃去世了,種種不利因素下,李瑛的處境也變得越來越危險。

但是李瑛畢竟是玄宗早早就確立的儲君,朝臣們大都心還是向著他的,李瑛雖然失去了母親的庇護,但也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十幾年。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已經十七歲的壽王李瑁娶了出身於弘農楊氏的大美人楊玉環,也就是後來被玄宗寵上天的楊貴妃。眼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如果再不爭取一把,恐怕李瑁再也沒機會當太子了,所以武惠妃顯得非常著急。

關鍵時候,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讓武惠妃一下子又燃起了希望。

首先,當時把持朝政的宰相李林甫悄悄讓宦官帶話,說要幫助壽王李瑁當上太子,其次,女兒咸宜公主嫁給了韋皇后女兒長寧公主的兒子楊洄,這個楊洄在朝中也算是個左右逢源有些頭臉的人物,武惠妃有了這兩個得力幫手的支持,信心自然倍增,她決定加緊策劃,把李瑛從太子之位拉下來。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壽王李瑁

武惠妃不愧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很有些政治手腕,她一面在後宮給玄宗灌迷魂湯,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而楊洄,則利用他駙馬爺的特殊身份,廣派人手,暗中盯梢太子的一舉一動,隨時舉報他的不法行為,三人配合的可謂是天衣無縫,只要機會一來,就迅速行動。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的十月,楊洄向武惠妃密報,說最近太子李瑛總和兩個弟弟光王李琚和鄂王李瑤聚在一起,三人經常發表一些對聖上的不滿言論。三位皇子為什麼會對自己的父皇不滿?

其實原因很簡單了,他們的生母早年都深受玄宗的寵愛,但自從玄宗迷戀武惠妃後,他們三人的母親又都失寵被冷落了,母親相同的遭遇,讓三位皇子有了同病相憐的感覺,自然他們的關係也變得親密起來,他們所發洩的不滿情緒。

不過是不滿意父皇對自己的母親太過於薄情,這本來也算不得大事,但武惠妃卻抓住這一次千載難得的機會,決定把事情擴大化。她在玄宗面前梨花帶雨的哭訴道:太子和兩位王爺結黨,說是妾身奪走了他們母后的寵愛,他們聚在一起想要合謀害死臣妾母子啊,請陛下為我們母子兩做主啊。

另外,他們還對陛下說了好多了狠毒惡極的話,還請陛下明鑑。玄宗聽了武惠妃這一番哭訴,果然是憤怒到了極點,太子對武惠妃不敬就算了,對自己的父皇居然也如此不滿。中國古代的皇帝和太子,以為涉及到接班問題,關係一直都比較微妙。歷史上太子搶班奪權的例子可謂筆筆皆是,太子對父皇不滿更是大不敬之事,可以說武惠妃的這一番對太子有針對性的指控,已經觸及到了玄宗的神經,使得他心裡也有了廢太子的想法。

第二天早朝,玄宗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說太子與兩個兄弟結黨,擅自議論皇帝,如此目無君上,應該廢掉。這對於太子李瑛來說,絕對是他人生當中的又一大危機,而且這場危機來勢洶洶,稍有不慎,不僅太子之位不保,甚至還有可能被廢為庶人。

也是太子命不該絕,因為又有貴人來搭救了。

這一次,是宰相張九齡。開元年間德高望重,朝野頗有聲望的宰相張九齡,是一個凡事都要爭個是非曲直,剛直不阿忠心耿耿的名相。廢太子這樣有關國本的大事,張九齡絕不可能坐視不管。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他力勸玄宗到:“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承認,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據《資治通鑑》)。

張九齡除了表達不宜隨意廢太子的意思,還舉例了很多歷史上因為聽女人的話而改換太子引發禍害的事,將矛頭直接對準了武惠妃,玄宗雖在正在氣頭上,但廢太子畢竟是關乎國本,不是兒戲,他雖然對張九齡的說教言論不甚感冒,但也並沒有當場貿然下旨廢掉李瑛的太子之位。

玄宗對廢太子之事猶豫不決,武惠妃卻沉不住氣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讓自己由主動變為被動。

她竟然私下裡派人去找反對廢太子的宰相張九齡。武惠妃的想法很簡單:現在能否廢太子的關鍵就是張九齡,只要疏通了他的關係,那事情就好辦了。只要張九齡在這個問題上高抬貴手,自己絕對不會虧待他的。

於是武惠妃就派了個叫牛貴兒的心腹宦官去找張九齡,直言:“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如此赤裸裸的收買拉攏,武惠妃也實在太低估張九齡的政治操守了,張九齡不是李林甫,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作為一個原則性很強,剛直不阿的大唐名相,怎會輕易就被武惠妃收買,這不是在侮辱我嗎?於是他直接把牛貴兒給罵走了。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武惠妃劇照

第二天進宮由把這件事原原本本的回報給玄宗聽了,此前還悶在鼓裡的玄宗,這一下子算是明白了,原來此前武惠妃梨花帶雨的一番哭訴都是裝出來的,目的是離間玄宗和太子的父子關係,以達到玄宗廢太子立壽王為儲君的目的,這個女人的心機不簡單啊。

而更讓玄宗氣惱的是,她居然想對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結,這已經觸及到了玄宗的底線,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幹政亂國的事情還憂然在耳,武惠妃這麼做豈不是在效仿她們,一個心懷政治野心的女人其實是最可怕的。就這樣,因為武惠妃的一招失棋和張九齡的傾力保護,李瑛的太子之位總算是有驚無險的再一次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雖然再一次保住了,但他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邊緣化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一直反對廢太子的宰相張九齡,在奸臣的讒言誹謗下被罷相,遠貶至荊州,徹底離開了長安城的政治舞臺。失去了張九齡這個最大的保護傘,內外無援的太子李瑛情況就更加的不妙了。

張九齡前腳剛離開長安,玄宗後腳就召集群臣商議廢太子之事,為什麼事情會這麼突然呢?《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說法是不甘心失敗的武惠妃再一次聯合女婿楊洄在玄宗面前打小報告,說太子李瑛和兩個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在一起圖謀不軌,玄宗因為前事怒氣未消,才怒而重提廢太子事。

而據《新唐書》記載,則是說太子李瑛誤入武惠妃設下的圈套。說在某一天夜裡,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和他的兄弟傳旨說宮裡有盜賊出沒,請太子立即帶人護駕,太子不明就裡,又因為救父心切,於是就和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趕緊帶著自己的衛隊進攻去護駕。

武惠妃就此反誣太子謀反,這還了得,玄宗自己就是通過發動政變除掉韋后、太平公主的,對政變最敏感了,三個兒子要謀反,玄宗果斷採取行動,將他們全部抓了起來。李瑛他們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當。這個情節就跟《水滸傳》傳裡武松誤入白虎堂差不多,其實就是一個陰謀。

三王被抓的兩個版本皆出自正史,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呢?

雖然目前主流的觀點都以《新唐書》的說法為主,但武惠妃假傳聖旨叫三王帶兵進宮本身就是說不通的事情,三王都已經是成年人,武惠妃讓他們帶兵進宮,他們豈會那麼輕易相信?這也太低估太子和他兄弟的智力了吧。

再者假傳聖旨本身就是死罪,太子被抓後一旦說出是武惠妃假傳聖旨,即便武惠妃抵嘴否認,玄宗難道就信,這樣做實際上風險太大了。因此,《舊唐書》和《資治通鑑》顯然更有道理。三兄弟沒有吸取上次的教訓,又覺得父皇對自己不公,年輕氣盛的又聚在一起亂髮牢騷,結果被楊洄抓住把柄,給了他們致命一擊,玄宗再一次動了廢太子的念頭。

此時張九齡已經被遠貶至荊州,主持朝政的正是與武惠妃串通一氣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支持廢除太子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機會,這一次李林甫是以退為進,對玄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我們做臣子的不宜過問,陛下您就按自己的意思來辦吧。”

“一日殺三子”,大唐皇室第一大冤案的幕後兇手武惠妃

李林甫看似不做表態,實際上是支持玄宗廢掉太子的。如此,玄宗便下定決定,按照皇室家規處置,派了一個宦官到太子的東宮宣旨,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十五天之後,又將太子李瑛及二王賜死於長安城東的驛站裡,一日連殺三子,玄宗之心何其狠毒,這是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起皇室冤案。一向以仁德至誠著稱的太子李瑛,戰戰慄慄做了二十多年儲君,最終卻還是逃脫不了宮廷的政治陰謀。天下人無不為三位皇子的冤死而感到惋惜。

自從害死了太子等人之後,武惠妃便害了疑心病,屢次看到他們的鬼魂,竟至一病不起,用盡了各種辦法也沒用,最後還是被自己嚇死了,年齡38歲。失去了母親庇護的壽王李瑁,最後也沒能如願被立為皇太子,而值得一提的是,玄宗後來還強行奪走從壽王李瑁手中奪走了兒媳楊玉環,就是後來那位寵震天下的楊貴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