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托孤于女婿梅殷,靖难时,他为何拥兵40万却不救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子嗣昌盛,除了有26个儿子,另有16个女儿,而在众多女婿当中,唯有梅殷最受他的喜爱和器重。

梅殷,字伯殷,归德下邑(今商丘夏邑)人,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出身名门,文韬武略,精通经史,朱元璋非常赏识这位青年才俊,于是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19岁的梅殷娶了15岁的宁国公主为妻,任驸马都尉,加封荣国公。宁国公主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女,更是朱元璋最喜爱的女儿,他将宁国公主下嫁梅殷,足以证明对梅殷的格外青睐。


朱元璋曾托孤于女婿梅殷,靖难时,他为何拥兵40万却不救朱允炆

(朱元璋晚年画像)


《明史》和《续英烈传》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弥留之际曾秘密召见了女婿梅殷,叮嘱他说:“你忠实可信,朕要把幼主朱允炆托付给你。”然后,朱元璋还下了一道遗诏给梅殷,上书:“日后如果有人谋逆,你可以奉诏讨伐他。”

(出自《明英烈传·第二十五回》,原文为:因思驸马梅殷。他尚太祖宁国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为眷注。临崩时,梅殷侍侧,太祖因嘱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复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大者,汝讨之。)

也就是说,朱元璋临终曾托孤于梅殷,让他辅佐建文帝,并给了他讨伐造反者的生杀大权。朱允炆登基后,梅殷确实尽心辅佐,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梅殷奉命镇守军事重地淮安,坐拥40万大军。

(出自《明史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原文为: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及燕师日逼,惠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悉心防御,号令严明。)


朱元璋曾托孤于女婿梅殷,靖难时,他为何拥兵40万却不救朱允炆

(梅殷画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势如破竹,屡屡挫败朱允炆的军队,还俘虏了平安、马溥等将领。朱棣即将攻到淮安时,曾以给明太祖朱元璋进香为名,派使者向梅殷“借道”。梅殷闻言呵斥道:“进香之事,先帝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就是不孝!”朱棣得知梅殷如此回复,不禁大怒,写信给梅殷道:“如今我兴兵清君侧,是天命所归,任何人不能阻挡!”梅殷收到来信,并未被朱棣震慑住,而是割去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然后将他放归给朱棣,并解释说:“我之所以留下你的嘴巴不割,就是要你回去告诉朱棣什么是君臣大义!”朱棣万万没想到梅殷竟会如此强硬,无奈只能绕道扬州进军南京,心中对梅殷记恨不已。


(出自《明史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原文为:燕兵破何福军,执诸将平安等,遣使假道于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王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王为气沮。)

事到如此,梅殷的表现真不愧为他口中的“君臣大义”。但之后的事情,却让他的品行备受争议。


“借道”不成两个月后,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七月,朱棣取而代之,登基称帝。当时,梅殷仍镇守淮安,对京中之事并不十分清楚,后来,朱棣逼迫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写血书一封给梅殷,让他进京辅佐朱棣。

梅殷收到妻子的血书后失声痛哭,赶忙问建文帝的下落,使者告知建文帝已死,梅殷听后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本来应该君生我跟着生,君死我跟着死,但我现在暂且忍耐一会等等看吧。”(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原文为:中使至,殷得书恸哭,询建文帝所在。中使曰:「去矣。」殷曰:「君亡与亡,君存与存,吾姑忍俟之。」)

梅殷此番言论到底是为苟活找一个借口,还是另有所谋?他忍耐的是谁?等的又是什么?对于这种种疑问,历史学界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梅殷得知朱允炆“死讯”后,为建文帝秘密发丧,追谥孝愍,上庙号神宗,然后就起身去了南京。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到南京后对朱棣的态度却十分冷淡,还经常在朱棣面前露出不满的神态,说出不平的言语。(《出自明史·纪事本末》:久之,殷不能平,时见辞色。)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十月,梅殷竟然在上朝时莫名溺水而死。《明史》和《明太宗实录》记载,梅殷是因为与前军都督佥事谭深以及锦衣卫指挥赵曦有仇,所以被二人推入水中溺死。《明史纪事本末》、《国朝献征录》则把矛头指向了朱棣,认为是朱棣指使谭、赵二人杀死了梅殷,以报当年不肯“借道”之仇。

笔者比较倾向于《明史纪事本末》和《国朝献征录》的说法,因为谭深和赵曦在接受审判时曾供出了朱棣,而朱棣当时的反应是“大怒”,并让力士拿金瑵打落二人牙齿,不准他们再多言。更何况,朱棣确实有杀害梅殷的动机,而且这也符合他一贯的行事作风。


朱元璋曾托孤于女婿梅殷,靖难时,他为何拥兵40万却不救朱允炆

(朱棣画像)


对于梅殷,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品行问题。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气节的忠臣良将呢?从他坚决不肯“借道”给朱棣一事来看,他确实不负朱元璋托孤之意,称得上是朱允炆的好臣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梅殷明明坐拥40万精锐重兵,他为什么既不发兵救援,也不派兵截断朱棣的后路呢?是他知道大局已定,不愿意去送死?还是另有打算?再者,朱棣篡位登基后,梅殷为什么没有以身殉国,而是去了南京侍奉新主?

梅殷前后的做法相差如此之大,让后世历史爱好者实在猜不透他的本心。到底是懦弱怕死,还是曲线救国?一切都随着梅殷的离奇惨死而成了永远的历史谜案。

笔者更愿意相信,靖难之役时,梅殷之所以坐拥40万精兵而不救朱允炆,是因为他早已料定大势已去,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养精蓄锐,以备东山再起。梅殷之所以选择苟活,之所以选择侍奉朱棣,也都是因为他在等待机会为朱允炆报仇,因为这更符合他一贯的性格和作风。只是天不遂人愿,他至死也没有等来那个机会。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朝献征录》、《英烈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