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元璋的驸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不阻止朱棣?

朱元璋在位时,宁国公主下嫁梅殷,并且梅殷在诸多驸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爱,此后,朱元璋即将驾崩时也曾密令梅殷辅佐建文帝。

朱元璋即将驾崩时,梅英在一旁服侍,因此朱元璋嘱咐他道“你老成忠信,可以将朱允炆托付给你。”又下圣旨给梅英写道:“如果有违大者,你可以讨杀他。”《续英烈传》

靖难之役朱元璋的驸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不阻止朱棣?

建文帝登基之后,觉得各藩王实力强横,甚至于威胁到朝廷,便颁布削藩政令,故而引发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靖难之变时,建文帝任命梅殷到淮安镇守。当时,他不仅用朱元璋令牌逼退了朱棣大军,还割掉朱元璋使者的耳鼻来讽刺朱棣。正是因为梅殷的镇守,朱棣才没有拿下淮安,也正是因为其镇守太严实,朱棣才选择绕过淮安,直取京都。而朱棣这一决策杀的一朝人措手不及。

靖难之役朱元璋的驸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不阻止朱棣?

在靖难之变中,梅殷手握40万大军,对于朱棣起兵造反却保持中立立场,没有及时出兵相救。这一点让众人很是不解。但是在靖难之变后,他虽然没有以死明志,却是表现出了自己对建文帝死忠的决心:在明成祖朱棣安葬建文帝之后却没有给予建文帝任何谥号和庙号,他便公然在军中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上庙号神宗。

“缟素发丧,私谥孝愍皇帝。”《国榷》

靖难之役朱元璋的驸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不阻止朱棣?

此后,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与明成祖不合作的态度,甚至拥兵淮上,以求复兴,对明成祖构成一定的威胁。

“拥兵淮上,图兴复。”《国榷》

那么,靖难之役中,梅殷究竟为何保持中立态度,没有出兵勤王?

在后期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梅殷并非忠君爱主的高尚人士。但在我看来,梅殷忠肯定是忠于建文帝的,他当时并非保持中立,而是被朱棣绕道这一招杀的措手不及,当然,被杀的措手不及的不止是他,建文帝以及朝野中的大臣也是一样的。没有及时出兵归结于一下三点

靖难之役朱元璋的驸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不阻止朱棣?

1,首先,梅殷手上到底有没有40万大兵我们另当别论,但是其军事力量肯定是不如朱棣大军的。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单看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兵力不足十万,以及另外一个实力强劲的宁王,有甲兵八万,当时朱棣进攻淮安时,若其真有40万大军,就不用依靠用朱元璋令牌退其大军的办法了。40万打10万不到,妥妥的,但是他没有,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的军事力量根本不及朱棣。

2,朱棣绕道淮安,杀的众人措手不及,勤王真的来不及。自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到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其攻打淮安,并且在淮安梅殷用朱元璋灵牌退朱棣大军用了三年多时间,而朱棣绕道淮安,直取京都,仅仅两月时间,这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

3,梅殷奉命镇守淮安,而淮安是战略要地,没有帝王指令,他是不能私自调兵的。

梅殷军事力量难以与朱棣对抗、朱棣绕道直取京都以及对于皇命的谨慎以及犹豫,这些都是其没有及时出兵勤王的原因。

靖难之役朱元璋的驸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不阻止朱棣?

我们无法揣测梅殷是持有中立态度还是心有余力而不足,我们更多的只能从的史料中去分析梅殷对于建文帝的态度,总结出最贴合史实的结论。更多观点,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