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導讀:我國自古以來就海陸兼備,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島嶼,廣大沿海地區自先秦以來有著越來越發達的農業經濟區,生活在這裡的人民世代與海打交道,在與海洋的互動中逐漸形成了我國古代燦爛的海洋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海洋是神秘多變的,面對大海,先輩們總是束手無策,他們與大海的接觸總是大於得失。因此,中國人民征服海洋的熱情下降,他們與海洋的接觸總是覺得弊大於利。

海洋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引導和鼓勵我國拓展新的生存空間,但因深受"閉關鎖國"的影響,我國的海洋文化逐漸走向內斂。若從海洋資源的角度看,我國無疑是一個海洋大國,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得不承認我國並不是一個海洋強國。究其深層原因,除了國力不足、技術落後等因素外,這還與我國海洋文化的精神尚未健全有關。那麼本期話題:我們從我國傳統的海洋文化出發,聊一聊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它體現了培育海洋民族精神對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性。

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第三屆海洋文化創意大賽公益海報

一、 我國傳統的海洋文化

作為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我國有大量的考古證據和文獻可以證明。石器時代,居住在河姆渡、大灣、良渚等等沿海地區的遠古先民經過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創造出的地域文化就具有了海洋文化的特點。比如河姆渡遺址除了出土大量淡水魚遺骸外,還發現了海龜、鯨魚、鰭魚等海洋魚類和生物遺骸,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捕魚範圍已經擴大到沿海河口,然後又擴展到了海洋。在我國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過程中,隨著沿海民族在民族中的吸納、沿海地區與內地在物質上的交流,海洋文化逐漸成為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我國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豐富的傳統海洋文化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 漁獵海耕互補的農業海洋文化,沿海地區的漁民在從事漁業生產的同時,發展海岸或海上種植業作為食物來源。我國是世界海洋農業的先驅,也是世界海洋農業文化的源頭。早在2000年前,先秦時期,古人就"以海為田",先後發明了"蠔田"、"蛙田"、"珠池"等一系列技術。這些傳統的海產養殖技術和思想,清晰地反映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農業特色。

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海耕

2、以鄭和下西洋為標誌貢品貿易為代表的航海文化,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在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創造了一套中外關係體系,即所謂的朝貢體系,又稱貢制度,費正清稱之為"華夷制"或"中國傳統的世界秩序"。鄭和的西行促進了貢品貿易的發展,使朝貢成為我國向海外輸出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這一壯舉也代表了我國古代航海技術的進步,是我國的驕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千古絕唱。

3、我國百姓在知識、思想及信仰世界的海洋文化。對於生活在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來說,海洋和海岸帶不僅是重要的地理環境,也是他們勞動和理解的重要對象。從我國古代第一部海洋文字經典《山海經》到近代魏源的《海國圖志》,反映了中國海洋知識的逐漸積累和深化。而面對海上的變幻莫測、頻頻發生的沉船事故,我國百姓還舉行了一系列祭祀海洋、創造神靈的活動,具有中國沿海特色的媽祖信仰是最突出的文化符號之一。

豐富的海洋文化與我國諸多文化長期的聯繫和磨合後,早已融入了我國獨特的民族精神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海洋文化鑄就了我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包容品格,一方面,我國文化通過海洋傳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國也不斷接受來自海洋的異邦文明與族群。

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我國傳統祭海活動

二、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

在肯定和發掘中國傳統海洋文化豐富性的同時,我們應該承認,我國的海洋文化發展是緩慢的,特別是明清以後,走向了內斂化的過程,內斂的海洋文化使得我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西方列強海上的堅船利炮,不僅剝奪了我國對外經濟交往、文化交流和社會交往的主動權,也重創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自尊。為什麼我國海洋文化趨於內向?如果我們拋卻當時封閉保守的社會制度和鄭和下西洋"朝貢"的目的不談,從我國民族精神中固有的保守主義出發,也可以發現我國民族精神中的一些內在因素是制約海洋文化發展的內在因素。

1、 我國以道德標準作為衡量事物或行為質量的首要因素,這就決定了我國文化的價值選擇原則是"義然後取",也就是說,那些符合仁義道德的就是有價值的,否則他們將一文不值,應該被拋棄。因此,這也決定了我國海洋文化在對外發展方面主要以宣化炫耀為主,而輕視貿易技術。鄭和下西洋也有著"炫耀異域"、"展示我國繁榮"的目的。一是向海外國家展示我國的實力,告誡海外國家不要與我國為敵,要"信守諾言,遵循和平原則";二是向海外國家展示中國的財富。鄭和的西行雖然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但在古代政權的干預下,這項技術被稱為"雕蟲巧藝"等。這種體制下的航海文化缺乏經濟理性的驅動力,勢必無法創造和培育新的社會因素。

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鄭和下西洋

2、我國古代的"攘外必 先安內"的觀念,導致了古代重視內陸、輕視海洋國地安全的理念,使我國傳統的"海疆"觀念長期遺失,在古代封建政權相對封閉的條件下,雖然有利於保持中央集權體制和"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大一統"思想為主體的海洋領土觀念阻礙了民族的進步和發展,不利於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平等交往。

3、我國文化精神中的重農抑商、安土重遷等觀念重視生活與地方的聯繫和延續,這也使人們對海外缺乏開拓進取的動力。人的因素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海洋文化發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我國早期的海島移民,如移居海南島的移民,其主體多為勞工、難民、流亡"罪人"等,明清時期的海外移民則多為生計所迫,這造成了海洋開發中的總體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局面,所以我國海洋文化發展緩慢是不可避免的。

我國古代在堅持重農抑商的傳統下,忽視了自身的海洋優勢,採取了封閉政策,它失去的不僅僅是財富,更是迎來了整個民族的屈辱歷史。我國只有用愛國主義精神抵禦西方海洋文化的衝擊,用自強不息的精神重新思考和重建自己的海洋意識。

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海禁

三、我國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從海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到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鄭和的西遊記,再到近代,我國海洋意識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多次的挫折與覺醒。因我國傳統海洋文化的內斂性,使我們的祖先難以遠渡重洋,同時我國傳統海洋文化也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特點,激發了我國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隨著21世紀的快速發展,海洋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得到了世界各國更加明確的認識。然而,受傳統海洋意識的影響,中國海洋文化仍然沒有擺脫"貧弱"的面貌,而民族文化是可塑性的,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有利於海洋意識的培養。

1、必須保持傳統的延續性

我國要走向海洋,就需要認清我國海洋歷史文化傳統,瞭解其淵源、發展歷程和利弊,從而正確的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而獲得適應新的歷史挑戰的獨立地位。沒有海洋歷史文化傳統意識,就沒有當代海洋發展的行動意識,認識中國傳統海洋文化,不僅要挖掘和肯定中國傳統海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還要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用科學理性和文化自覺精神準確把握,以適應新世界海洋文化的發展。

2、以我國特有的智慧參與建設和諧海洋

我國傳統海洋文化對海洋發展採取平等的道德取向,這一道德取向體現在我國目前的海洋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和平和諧發展道路是我國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的正確選擇。在全球化時代,人們對海洋資源的需求不應以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為代價,還應避免世界各國之間的海洋衝突。"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等我國的傳統觀念,有助於維護人與海洋的平衡與和諧。

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淺談我國海洋文化的不足及海洋民族精神的培育

第三屆海洋文化創意大賽公益海報

四、總結:培育海洋民族精神對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性

海洋民族精神是建設海洋強國的精神力量,我國要走向海洋、維護海洋,需要培育適合海洋強國建設、能夠振興民族復興的海洋民族精神。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有著鮮活的生命,它是以民族過往的海洋歷史作為基礎,又以民族海洋新時代為現實指針的。所以,我國在海洋強國建設過程中, 迫切需要培育具有海洋戰略意識的海洋民族精神,通過培育和引導海洋民族精神走向寬容、理性、包容與和平,用我國特有的海洋精神和智慧,建設和諧海洋。

文|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