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業成就離不開歷代秦王臣公的勵精圖治。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在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業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中,最為閃耀的一位常勝將軍,他就是武安君白起。


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秦昭王時期,諸國分佈圖


一、一將功成萬骨枯,彼之仇寇我之良將也。

公元前293年因為韓魏兩國聯軍扼守崤函,秦王命白起領兵攻打韓魏兩國,白起將韓魏聯軍包圍在伊闕,消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餘人。經過這一戰白起名揚天下,為秦國掃平了東出之路上的障礙。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打楚國,一路直取楚國都城郢城,楚軍潰不成軍,楚頃襄王被迫遷都陳後。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國力衰弱,再也不能跟秦國抗衡了。

公元前273年,白起與趙魏韓三國聯軍作戰,直接斬首聯軍將士十三萬,溺斃趙國士卒二萬人。公元前264年,白起大破韓軍,斬殺士卒五萬餘人。經過這幾場戰役,大大削弱了韓魏兩國的軍事力量,也為秦國掠取了大片領土。


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廉頗率軍,對抗秦軍


就這樣當時與秦國接壤的幾個國家,除了趙國都已經國力衰弱,不能再給秦國帶來威脅了。於是在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爆發了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長平之戰,當時趙國大將廉頗率領將士抵禦秦軍,由於秦軍攻勢強烈,廉頗收攏戰線,放棄不容易防守的陣地,堅守在丹河以東與秦軍形成相持局面。

我們都知道一個關於長平之戰的成語,是講的趙王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堅守善戰的廉頗,最終導致長平之戰的失利。自古以來臨陣換將都是兵家大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趙王要換掉大將廉頗呢?


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趙括:紙上得來終是淺


首先秦國當時經過商鞅變法,和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經濟國力都是非常強大的。而趙國當時國力已經走向衰微,在經過與秦國三年的僵持下,趙國已經沒有辦法支持如此規模龐大的戰役了。所以才換掉保守策略的廉頗,轉而用激進策略的趙括,想要快速的結束這場戰爭。

其次便是當時趙國整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都集中在長平戰場,而當時領導趙國軍事的廉頗手握的軍權太大,戰事久久懸而未決,趙王擔心長此下去廉頗會有變故,不太放心廉頗繼續掌兵,加上當時秦軍散播謠言,最終使趙王用趙括而棄廉頗。

這直接導致趙軍於長平戰場敗於秦軍,白起坑殺趙國四十多萬降卒,趙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白起一生歷經七十餘場戰役無有敗績,消滅的敵軍過百萬人,可以稱得上是常勝將軍,卻也被世人稱之為人屠。


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秦軍兵勢


二、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周邊列國無有可與秦國抗衡的,為什麼秦國停戰了?

當時秦國取得了如此大的勝利,為什麼不乘勢滅亡趙國,反而接受趙國的割地賠償?其實經過多年與周邊國家征戰,秦軍將士已然勞師疲憊,秦國雖然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本身也是傷亡慘重國內空虛。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白起王翦列傳》

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全部集中到戰場,可見秦王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可謂傾盡國力。加上各國唇亡齒寒馳援趙國,秦國也需要時間消化戰果,所以才暫停攻打趙國的。


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秦昭王白起君臣離心


三、白起立下顯赫戰功,為何落得自戕的淒涼晚景?

導致白起走向末路的原因,是功高蓋主以致君臣離心。秦昭王一方面重用白起為自己開疆擴土,另一方面秦昭王不能容忍自己取得的政治成果,被歸功於自己的臣子身上。

長平之戰後君臣離心,白起自己其實也是明白的,所以此後白起一直稱病,推脫不再領兵打仗。

秦昭王順勢啟用王齕為將攻打趙國,卻沒想到不但沒有取得成果,反而被諸國聯軍打的傷亡慘重。這個時候秦國上下都希望白起能夠出徵,然而白起若是出征勝利置君王顏面何存?難道秦國取得的勝利皆歸功於你白起身上?白起若是佯裝失利,這又置秦國於何地?置秦國列為君王公卿的奮發圖強於何地?更置秦國百姓於何地?所以白起進退維谷,只能繼續佯裝生病拒不出徵。

而這在秦昭王看來,就是白起恃功傲物目無君王,故意給自己難看,所以秦昭王要除掉白起。


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屠白起,是什麼原因落到自戕的結局

白起自戕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白起王翦列傳》

其實通過白起死前的這段話,就可以分析出來,白起死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得罪君王,所以一定要死,而死的原因就是長平之戰後功高蓋主。

白起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大推進了歷史的進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兵家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