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大家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形:

媽媽大清早起來,自己眼看著時間來不及,急得跳腳,孩子卻不緊不慢地洗臉、吃飯,一副漫不經心、時間於我無關的樣子。

被催急了,小朋友悠悠地吐出一句:“我們小朋友啊,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們就越慢。”你哭笑不得。

為此,也沒少上演“道路飛車”,一邊孩子催不得,一邊上課時間又不等人,的確是辛苦又無奈。

大多數的媽媽天天忙著這些事情:

  • 催促孩子按時起床不遲到;
  • 抱怨孩子丟三落四、總是記不清明天上課要用的東西;
  • 每天在家長群裡,互相溝通孩子的作業,生怕小朋友落了哪一樣。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巨嬰”一詞,用來形容心理上還處於嬰兒狀態的成年人。

“巨嬰”們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家長們如果不想養出未來的“巨嬰”,一定要開始重視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怎麼辦呢?

今天給大家聊聊我女兒,教大家如何做一個能“忍”的媽媽,讓孩子上學不再磨蹭,讓自己悠閒一點。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女兒每次會給我列出清單。

我女兒自上學起,就已經習慣了晚上睡前準備好第二天上課要用的書本,並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我女兒對衣服沒有挑剔的。

比如,去超市,她寫好自己需要的東西,讓我幫忙採購。學校組織活動,也能一項項列好自己喜歡以及需要準備的東西。

我女兒從小看書多,7歲能認識很多字,從二年級開始每天記一篇日記。當然,那時候的日記也不過就是一句話而已,但是卻養成了她寫日記的習慣,養成了寫作的習慣。

其實,這一切,只有一個字──“忍”。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媽媽要忍得住。

孩子從上學開始,我就跟孩子談好,早上幾點出門,你需要自己安排時間,媽媽只會提醒你,不會催你,但是,如果上課遲到,老師批評你,媽媽不能替你挨批評。

一開始,小朋友似懂非懂,也沒太當回事。依然懶懶地賴床,依然慢慢地刷牙洗臉吃早餐。

我也是急啊,但是必須忍住,只能在一旁看著,愣是忍著沒出聲,等到孩子收拾好東西出門時,離上課時間只剩下10分鐘。

毫無疑問,孩子上課遲到,捱了老師的批評。放學後,女兒滿臉委屈,怪我送她晚了,讓自己遲到。

我把前一天的話,又跟她說了一遍。這次,她似乎懂了。抱著鬧鐘過來,調好了起床時間。

第二天,雖然鬧鐘響後,她依舊翻身睡過去了,但是,我提醒後,似乎想到了前一天挨老師批評的經歷,猛地從床上彈了起來。

從此以後,女兒再沒有上課遲到過。

從這一件小事,女兒就開始明白,起床上學這件事,要由自己負責。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權。

之後,我漸漸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孩子。

比如,一週早餐吃什麼,每天穿什麼衣服,我教會女兒提前看第二天的天氣預報,準備衣服,根本不用再催。

慢慢地,女兒愛上了自己安排生活的感覺。

到現在,我們一家三口出去玩,我只負責帶著錢就夠了,其他的一切吃住行,女兒統統搞定。

所以說,當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父母去掌舵時,就一定要學會忍,看著她犯錯不去插手,看著她慢吞吞的不去幫忙,甚至看著她燒錢忍住不去心疼錢。

永遠做一個陪練而不是比賽的主導者,唯有此,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每一個母親,都希望孩子自律、獨立,但是,你不肯放手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又如何獨立?

只有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會越來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責任都寄託在父母或者別人身上。大家認同嗎?

而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實上會冒風險,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育,而那些支持並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父母,反倒更可能讓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試驗”中吃到第二顆棉花糖。

“忍”這件事,對於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絕非易事。

我們本能地想竭盡所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所以,當孩子有一點點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懷著焦急的心告訴他怎樣更好;當孩子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我們又心疼地想要插手,幫他度過難關。

所以,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我們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導師,成長的陪伴者,唯獨不能成為他人生方向的干涉者。我們得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長大。

那麼怎麼才能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呢?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首先,你得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

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於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焦慮。

其實在這個時候,不妨想想最壞的結果能是什麼?

比如,孩子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最糟的情況是,以後孩子出國,英語成績受限。

但是,我們同時會有一個解決方案:

  • 第一,不考慮出國留學這條路;
  • 第二,孩子堅持出國留學,這個時候,當他自己做出了選擇,學英語的動力會自然增強。

想想看,當我們這樣考慮的時候,焦慮會少很多,也不會在此刻就急切地強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學好。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其次,學會傾聽孩子對自我的期許。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來自於我們尚且沒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於是,拼命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這麼做的初衷,無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選擇權,能懂得十八般武藝,在任何場合,都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請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問問他究竟喜歡什麼,願意學習什麼,跟著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斷地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快樂,不焦慮!做一個能“忍”的媽媽,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媽媽。

即使有一天,我們真的成為了完美的媽媽,一定會發現,我們剝奪了孩子的另一種能力。

比如,自我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挫折、在逆境中扭轉局面、贏取良好結果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是我們成長、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請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吧!

一個快樂、不焦慮的媽媽遠比一個完美的媽媽重要得多!



我是@考霸姐紅英,一個快樂的終身學習者,與學霸女兒一起,一路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