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賞析】楊全華

佳作妙在“修飾”上

——劉同福《山間野花自芬芳》賞讀

楊全華

《新時代文學社》平臺近日推出的劉同福老師的散文《山間野花自芬芳》,借讚美生長在家鄉東北長白山脈的那些山間野花,歌頌了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林業工人們,本分、勤勞、樸實、知足等良好美德。作品主題突出,思想性強,文詞豐富,生動感人,讀後令人賞心悅目,啟迪至深。作品帶給讀者的感受想必是多方面的,本人賞讀之後,尤其對於文章主題的表現方法、修辭手法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對這些方法、手法,因尚未找到合適的稱謂,在這裡姑且叫做“修飾”吧。

【佳作賞析】楊全華||佳作妙在“修飾”上

一“自”妙修雙“主體”

從文章的標題看,毫無疑問文章的主體應是“野花”,但若用心讀完文章,便會發現其主體不僅僅是野花,還有與野花一樣美的大山裡的林業工人。其實一篇文章的主題用雙主體、三主體甚至更多主體來表現不足為奇,而本人認為值得稱道的是文中修飾這雙主體的“自”字。不可否定,凡花必有“芬芳”,然而,芬芳並非都靠“自”。那些靠園藝師們精心培育的花卉公司裡及城區公園、道路兩旁開放的盛大而豔麗的鮮花,它們的“芬芳”顯然不是靠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否則,花卉園藝師們該不高興了。而田野裡、大山裡等處自然生長的那些野花,包括大山裡那些祖祖輩輩靠“自主經營”、自力更生而立業謀生的林業工人們,它們的芬芳不是“自”來又是誰為之呢?由此我想到清代著名詩人、散文家袁枚的一首名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萬物生長靠太陽,苔的生長卻相反,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但對於苔花生長原動力的準確表述,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超過袁枚的“恰自”呢?同樣的道理,劉同福老師這篇《山間野花自芬芳》中的“自”字,若換成別的字,如“好芬芳”,那怕是“獨芬芳”等,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佳作賞析】楊全華||佳作妙在“修飾”上

反襯更顯“自然”美

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美與醜,優與劣,在對比反襯中更顯不同。作者在《山間野花自芬芳》一文中,為彰顯“野花”的自然美,特意將城裡公園、旅遊景區裡那些“人造”花拿來作了一番反襯。如:“大山裡的野花都是靜靜開放的,不似那些栽在城市公園和風景區裡的花,那些圍在柵欄裡的花開得齊整,開得濃烈,開得刻板,像濃妝豔抹的舞女,像矜持高傲的貴夫人,也像盛裝表演的明星,讓人只能遠遠地觀望,少了那份自然的親近感”,也“總覺得那美是有了殘缺的”。作者在本文中不僅用城裡人工養殖的花對野花作了反襯,同時又以“草根名星”與“大範”對比,對野花之美作了進一步渲染:“野花的美是不能複製另存的,就像那些草根明星,打動人的就是那份純樸的土氣,你生要給他換副行頭,非要讓他拿出些大家的範兒,他那原始的美就會喪失殆盡,剩下的只能是裝腔作勢,扭捏做態了。”在運用反襯的同時,作者沒有忘記進一步用勤勞的蜜蜂與紛飛的蝴蝶加以陪襯,這樣不僅彰顯了山間野花誘人的芬芳,且為接下來回家探親時帶回幾瓶上好的野花蜜作了鋪墊。這些手法對突顯野花的美,野花的純,野花的“土”,野花的自然等特質,無疑產生了不言而喻的效果。對於作者對野花的讚美,本人感到似應眼界放寬一點,思緒飛遠一些,其讚美的絕不止是野花,而是人類社會及自然界中的“大自然”!

【佳作賞析】楊全華||佳作妙在“修飾”上

花名何需直呼出

作者在文中開篇述說了一大通春深初夏季節裡,山間野花如何如何多,且幾乎每天都有開放。接著又將“蒲公英”作為典型展開詳細作了描寫。但外地的讀者讀到這裡恐怕無不有欲知東北山裡究竟有些什麼花的想法。顯然作者對讀者的這一心思是瞭解的。但作者並沒有用直點花名的方法予以作答,而是用視花軟件報出了眾多野花的名子:“什麼繡線菊、鐵線蓮、路邊青、毛水蘇、金葉馬蘭、播娘蒿、野火球、醉蝶花、剪秋羅……”當然如若沒有新時代的視花軟件,或許正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大山裡的野花,並不是任誰都能叫出名字的,就是那些在大山裡生活了幾十年的人,見慣了千姿百態的野花,嗅足了芬芳四溢的花香,可要細說每一種花的名號卻也犯了難。”用視花軟件報花名,或許與作者愛好攝影有關,但無論怎樣,我感到這樣表達比直接報花名要生動的多,“藝術”的多。

【佳作賞析】楊全華||佳作妙在“修飾”上

比擬得以相互贊

比擬作為擬人擬物的修辭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是常常被運用的。作者在《山間野花自芬芳》一文中,時而以山間野花喻“山裡人”,時而又以“山裡人”喻山間野花,可謂互借互用,相得益彰。如:“大山裡的人其實也有著野花一樣的品性,他們眷戀著大山,鍾情於這片黑土地。幾十年了,山裡的野花開了落,落了開,年年撒播著美麗和芬芳,山裡人寬廣的胸懷和樸實的特質也始終如一。歲月雖然給當年那些年輕人刻上了滿臉的紋理,可他們的心依然如野花那樣率真,那樣透著馨香。”他們“曾有過光鮮奪目的花季”,也“有過短暫的失意,有過難言的苦衷,可他們很快振作起來,像野花撒落在山野裡的種子,吸吮了冰雪融化的甘露,飽經了黑土地的溫熱,在和煦的春風裡又萌生了新芽,孕育出新的花季。”通過這樣的比喻,確實給人一種山裡人就像山間花一樣美的印象。

【佳作賞析】楊全華||佳作妙在“修飾”上

美圖載著文思揚

凡事皆有因, 一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之所以寫山間野花而且寫了東北的山間野花這篇散文,不可否定與作者的思鄉之“愁”有關,但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可能與作者愛好攝影是分不開的。攝影人愛美,攝影人喜歡拍花,而東北的山間野花確與其它地方的野花有不同之處;攝影人喜歡賞花,而花不能僅僅自賞,也應分享。同福,同福,不是有福同享嗎?所以美圖載著美文分,美文附著美圖享,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表達美的效果絕非是單一的表現方法所能相比的。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作代表人物王維,不僅山水詩寫的美,而且還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畫家。他常常以一個畫家的眼光來描繪眼前的景象,又常常以一個詩人的神思來襯托美好的意境。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之所以美,與其畫畫得好絕對是有著內在關聯的。攝影從某種意義上說,與繪畫有許多相通之處,如留白、構圖、用色等。就作者這篇《山間野花自芬芳》而言,不論究竟是以圖引文,還是以文引圖,終歸是一篇圖文並茂的佳作。

以上這些只是本人賞讀《山間野花自芬芳》一文的感悟,不一定符合原作的本意,也不一定與其他讀者的看法相同。如有不當,望作者及文友們誠懇指正。

2019年6月2日於淄博


【佳作賞析】楊全華||佳作妙在“修飾”上

楊全華 在部隊服役30年,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後轉業到地方機關。愛好攝影、文學,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攝影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攝影作品、文章曾見諸多家媒體

朋友們如喜歡,可掃描二維碼關注!


【精選留言】

置頂北風輕輕吹(朋友)

剛剛從酒場撤回,打開新時代文學群,即看到了全華精心撰寫的《佳作妙在“修飾”上》一文,讀後覺得比席間的美酒更為醇厚馨香。全華以深厚的文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寫作、攝影經驗,對我的散文《山間野花自芬芳》作了詳盡的梳理評點,昇華了我的創作主題,清晰了作品的脈絡結構,歸納了寫作的基本手法,讓我以新的視角回看自己的作品,真的受益匪淺。真誠地謝謝全華!


水城人(楊全華)

@北風輕輕吹 政委您真的過獎了。我沒有像您說的那樣,有那麼深的底子和那麼多的經驗。只是每當看到好的作品特別是看到您的作品後,都會用心地去學習領悟,不輕易放過學習的好機會,且如有時間就儘可能地寫出自己的感受。我認真讀了您這篇文章後,深感在表現方法,修辭手法上值得學習與梳理,於是便認真寫了這些感受。這些感受也許有不妥不當之處,但它是真誠的實實在在的,態度是端正的,是從心底悟出的,以深情流出的,相信於老師於自己於文友應是有益處的。政委,說實話,我感到不論過去還是現在您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再次謝謝您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