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武器?

王者慢慢


一種攻城武器,並不是坦克。


迷彩虎軍事


明朝雖然亡於農民起義和異族入關,但是作為最後一個漢民族政權,明朝的科學技術發展作為封建王朝的巔峰是不爭的事實。例如明朝已經能完美仿製16世紀的紅夷大炮,清軍後來用的火炮不僅沒有進步,反而要弱於明朝,大量繳獲的明朝火器也被清軍閒置,以至於最後不僅沒有發展,還完全失傳。而在明朝《武備志》的記載中,明朝不僅軍事科學技術昌盛,而且擁有很多超越同時代的兵器改革思路,例如“偏廂車”就是一種近似於現在坦克的武器。

偏廂車是一種以人力驅動的半封閉式戰車,不僅和現代戰車一樣,佈置有層層的裝甲,在攻擊方式也是以遠程射擊的快槍、飛雷、佛郎機火炮等熱兵器為主,是古代當之無愧的“坦克”。

目前有記載的明代宗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經建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不久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作改進,車上載有佛郎機火炮兩挺專門用來遠程轟炸,下面放置雷飛炮,同時還有快槍六支專門打擊近身的步兵。而且“偏廂車”不是單獨使用,往往是組成車陣,左右互相倚靠,防守之時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衝擊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抵抗作用,基本上讓對方的騎兵無用武之地,而且還能趁機打黑槍。

寧錦之戰中,祖大壽、何可綱和滿桂三人在城上的大炮掩護下,圍著城門排了三個偏廂車陣,

皇太極親自衝擊,被反覆擊敗,從早晨打到日落,清軍大敗,可見當時的騎兵部隊沒有很好的辦法對付這種集炮火和防禦為一體的戰車部隊,只能是當場認輸。

而且戚繼光在剿滅倭寇和鎮守薊州的時候都曾大量建造偏廂車,在成化、嘉靖、隆慶是很普及的一種部隊編制,現在還留有戚繼光利用偏廂車(坦克)和輕車(步戰車)組成車營的完整兵員配置和戰法圖。

但是“偏廂車”作為一種理念十分先進的武器,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依然有很多缺陷,

首先是動力不夠先進,偏廂車單個高達600斤,導致運輸到前線十分困難,甚至在戰鬥中也很難移動,比如寧錦之戰中,偏廂車就擋住了輕騎兵的出城道路,雖然皇太極衝擊車陣失敗,但是明軍也無法出城追擊。

其次偏廂車僅僅只能作為防禦性武器,無法作為野戰武器主動發起進攻,這限制了偏廂車的使用場景,而單純的防守作戰中僅僅依靠偏廂車最多防守一時,無法為整個防守作戰贏得勝利,除非和袁崇煥運氣一樣好,炸死了努爾哈赤。

最後一點就是偏廂車在當時的屬於高技術武器,維修等後勤工作比較艱難,需要隨軍大量工匠修補,結果往往是一戰之後就沒有後繼力量,落得個一次性武器的下場。而且當時的使用“偏廂車”作戰的戰術較為單一,沒有和守城部隊以及騎兵部隊等有機結合起來,說白了還是畏敵造成的單純防守思想,這樣是註定無法贏得對清軍戰爭的勝利。

你覺得偏廂車如果繼續在明朝發展,會不會比英國更早發明坦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夏慈史


所謂明朝坦克,其實是一些歷史自媒體或者明吹的訛傳,是想一個連內燃機都沒有的年代,咋可能搞出坦克這種東西。

就算是魔獸裡的蒸汽坦克,也至少要有蒸汽機呀。

那明朝的這個坦克是啥呢?其實就是馬拉的偏廂車。


偏廂車在中國並不稀罕,自打漢代馬拉戰車被衝騎徹底淘汰以後,戰車就專職搞戰場防禦工作了。

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曾擺下卻月陣,靠的就是偏廂車加床弩。

偏廂車的特點就是馬拉著一個兩輪大戰車,然後在戰車的一側設有木質擋板,上面可能會糊一些皮革增強防禦力。擋板上留個口,或者板子低一點能讓車兵露個頭,有了這個移動的防禦大盾,車兵可以放心的在上面實施遠程傷害。

明代的偏廂車,就是在戚繼光的改良下,把床弩換成了佛郎機炮,然後配合火槍手、近戰方陣還有騎兵和大將軍炮,進行組合式作戰,級別略高於中歐一度盛行的胡斯車堡。


不過偏廂車也有它的劣勢,機動性差,容易受地形限制,而且明代的薊鎮車營要求多兵種配合作戰,特別依靠近戰的長槍兵和騎兵。如果缺少這兩點,那偏廂車陣地就沒了靈魂,十有八九是要被擊潰的。渾河之戰還有薩爾滸就是很好的例子。

基本到了明末最後那幾年,就練明軍自己也不用了,清軍更是棄之不用,所以說,單獨的先進談不上,關鍵是訓練的人對不對。


火器工坊


這問題是釣魚的吧,真有明粉會信的。你們這樣玩弄明粉好嗎?



奈卡德斯內克


其實就是戚繼光創建的車營,為對抗蒙古騎兵研發的帶裝甲板的兩輪戰車,可以手推可以馬拉,中間有射擊孔,可以架設火銃手的火銃和方便長槍兵躲在戰車後刺擊。車營一直被沿用到明末對後金的作戰,隨著戚繼光帶領過的南軍的覆滅和關寧軍隨吳三桂投降,車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長樂未央161819


你被騙了。

坦克的出現在一戰中,"坦克"一詞是從英語中來的,至今坦克也就是百十年的歷史。

因此不可能出現在明代的兵書中。


人間一塵


偏廂車。不得不說,明朝作為很多小夥伴們想穿越到的朝代之一,的確有著獨屬於這個朝代的優點。領先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科技力量,是明朝的優勢之一。明朝不僅僅是科技力量比當時其他的國家更為強大,軍事實力也頗為不俗,在明朝時期,無論是地面軍事還是海上軍事,都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

當科技和軍事結合的時候,自然會發揮出令人震驚的威力,而在明朝的一些歷史記載中,曾經出現了很多劃時代的武器裝備,燧發槍、火箭、魚雷等數不勝數,最讓人稱奇的,是一種類似於現代坦克的車類武器。要知道現代坦克是在1915年由英國研製的,而且也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坦克完全不同,僅僅是將炮放在拖拉機上,最多也就算了坦克的雛形。



要說這種形式的坦克,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記載,並且運用在實戰方面。這種坦克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另外一種稱呼,叫做“偏廂車”。偏廂車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當時的將軍馬隆根據八卦圖進行製作的,用於和鮮卑的戰爭。不過因為時間太過久遠,馬隆製造的偏廂車具體樣式已經無法考究了,不過明朝的將軍郭登所仿造的偏廂車,也是按照這種樣式進行製作的,樣式基本相同。

在明朝前期的時候,這種偏廂車還是在車上配備弓手,行動只能靠士兵進行推移,而且穩定能力較差,在移動的時候士兵需要全體從車上下來之後,才能夠將偏廂車移動,缺點比較多。後來郭登又將其進行了改制,在其中加入了火器,並且車與車之間用鐵鏈相互連接,在對戰時進行拼裝,可以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抵抗騎兵的衝鋒。



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李侃提出新式偏廂車,車身在原本的樣式下進行了擴大,需要用七匹馬才能拉得動。李侃強調在偏廂車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步兵和騎兵的協同作戰,將戰車作為前方的屏障。需要防守的時候,將戰車相連,利用火銃和槍兵進行防禦,此時騎兵在後方待命,等待隨時衝鋒。

等需要騎兵進行衝鋒的時候,將相互連接戰車之間的鐵鏈解開,讓騎兵進行衝鋒。騎兵衝出之後,憑藉著騎兵的衝擊力將戰線推進,然後偏廂車和步兵平移跟進,可以有效的對敵方戰線進行壓制,使敵人的騎兵沒有長距離的奔跑蓄力,難以發揮出最大的威力。不過此時的偏廂車依舊有著非常大的弊端,無法作為獨立存在,移動能力非常差。

後來戚繼光也對偏廂車進行了改制,不過依舊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製造的,尤其是隨著戚繼光大量的火器運用,使得每輛偏廂車重量到了六百斤,導致車輛太重難以用於推進,需要的人馬太多,而且在大部分的地形上都無法進行使用。



明朝時期的偏廂車,最像坦克的要到明朝末期了。此時的偏廂車每兩輛車放置一架拒馬槍,用於防範對方騎兵的衝鋒。並且拒馬槍和車身相連的地方,使用棉花進行填充,可以減少非常大的衝擊力。在車身上下都用棉布圍上一圈,可以防止箭矢和飛石的傷害。車上防止兩挺佛郎機火炮,下面放置六杆雷飛炮和快槍。拒馬槍上面放置十二柄長槍,下面防止六杆雷飛炮和快槍。這樣的一部車需要二十五名士兵才能運作,火力極強,可以對敵人進行強力的火力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