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请问是什么武器?

王者慢慢


一种攻城武器,并不是坦克。


迷彩虎军事


明朝虽然亡于农民起义和异族入关,但是作为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明朝的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封建王朝的巅峰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明朝已经能完美仿制16世纪的红夷大炮,清军后来用的火炮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要弱于明朝,大量缴获的明朝火器也被清军闲置,以至于最后不仅没有发展,还完全失传。而在明朝《武备志》的记载中,明朝不仅军事科学技术昌盛,而且拥有很多超越同时代的兵器改革思路,例如“偏厢车”就是一种近似于现在坦克的武器。

偏厢车是一种以人力驱动的半封闭式战车,不仅和现代战车一样,布置有层层的装甲,在攻击方式也是以远程射击的快枪、飞雷、佛郎机火炮等热兵器为主,是古代当之无愧的“坦克”。

目前有记载的明代宗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车上载有佛郎机火炮两挺专门用来远程轰炸,下面放置雷飞炮,同时还有快枪六支专门打击近身的步兵。而且“偏厢车”不是单独使用,往往是组成车阵,左右互相倚靠,防守之时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抵抗作用,基本上让对方的骑兵无用武之地,而且还能趁机打黑枪。

宁锦之战中,祖大寿、何可纲和满桂三人在城上的大炮掩护下,围着城门排了三个偏厢车阵,

皇太极亲自冲击,被反复击败,从早晨打到日落,清军大败,可见当时的骑兵部队没有很好的办法对付这种集炮火和防御为一体的战车部队,只能是当场认输。

而且戚继光在剿灭倭寇和镇守蓟州的时候都曾大量建造偏厢车,在成化、嘉靖、隆庆是很普及的一种部队编制,现在还留有戚继光利用偏厢车(坦克)和轻车(步战车)组成车营的完整兵员配置和战法图。

但是“偏厢车”作为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武器,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依然有很多缺陷,

首先是动力不够先进,偏厢车单个高达600斤,导致运输到前线十分困难,甚至在战斗中也很难移动,比如宁锦之战中,偏厢车就挡住了轻骑兵的出城道路,虽然皇太极冲击车阵失败,但是明军也无法出城追击。

其次偏厢车仅仅只能作为防御性武器,无法作为野战武器主动发起进攻,这限制了偏厢车的使用场景,而单纯的防守作战中仅仅依靠偏厢车最多防守一时,无法为整个防守作战赢得胜利,除非和袁崇焕运气一样好,炸死了努尔哈赤。

最后一点就是偏厢车在当时的属于高技术武器,维修等后勤工作比较艰难,需要随军大量工匠修补,结果往往是一战之后就没有后继力量,落得个一次性武器的下场。而且当时的使用“偏厢车”作战的战术较为单一,没有和守城部队以及骑兵部队等有机结合起来,说白了还是畏敌造成的单纯防守思想,这样是注定无法赢得对清军战争的胜利。

你觉得偏厢车如果继续在明朝发展,会不会比英国更早发明坦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夏慈史


所谓明朝坦克,其实是一些历史自媒体或者明吹的讹传,是想一个连内燃机都没有的年代,咋可能搞出坦克这种东西。

就算是魔兽里的蒸汽坦克,也至少要有蒸汽机呀。

那明朝的这个坦克是啥呢?其实就是马拉的偏厢车。


偏厢车在中国并不稀罕,自打汉代马拉战车被冲骑彻底淘汰以后,战车就专职搞战场防御工作了。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曾摆下却月阵,靠的就是偏厢车加床弩。

偏厢车的特点就是马拉着一个两轮大战车,然后在战车的一侧设有木质挡板,上面可能会糊一些皮革增强防御力。挡板上留个口,或者板子低一点能让车兵露个头,有了这个移动的防御大盾,车兵可以放心的在上面实施远程伤害。

明代的偏厢车,就是在戚继光的改良下,把床弩换成了佛郎机炮,然后配合火枪手、近战方阵还有骑兵和大将军炮,进行组合式作战,级别略高于中欧一度盛行的胡斯车堡。


不过偏厢车也有它的劣势,机动性差,容易受地形限制,而且明代的蓟镇车营要求多兵种配合作战,特别依靠近战的长枪兵和骑兵。如果缺少这两点,那偏厢车阵地就没了灵魂,十有八九是要被击溃的。浑河之战还有萨尔浒就是很好的例子。

基本到了明末最后那几年,就练明军自己也不用了,清军更是弃之不用,所以说,单独的先进谈不上,关键是训练的人对不对。


火器工坊


这问题是钓鱼的吧,真有明粉会信的。你们这样玩弄明粉好吗?



奈卡德斯内克


其实就是戚继光创建的车营,为对抗蒙古骑兵研发的带装甲板的两轮战车,可以手推可以马拉,中间有射击孔,可以架设火铳手的火铳和方便长枪兵躲在战车后刺击。车营一直被沿用到明末对后金的作战,随着戚继光带领过的南军的覆灭和关宁军随吴三桂投降,车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长乐未央161819


你被骗了。

坦克的出现在一战中,"坦克"一词是从英语中来的,至今坦克也就是百十年的历史。

因此不可能出现在明代的兵书中。


人间一尘


偏厢车。不得不说,明朝作为很多小伙伴们想穿越到的朝代之一,的确有着独属于这个朝代的优点。领先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科技力量,是明朝的优势之一。明朝不仅仅是科技力量比当时其他的国家更为强大,军事实力也颇为不俗,在明朝时期,无论是地面军事还是海上军事,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当科技和军事结合的时候,自然会发挥出令人震惊的威力,而在明朝的一些历史记载中,曾经出现了很多划时代的武器装备,燧发枪、火箭、鱼雷等数不胜数,最让人称奇的,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坦克的车类武器。要知道现代坦克是在1915年由英国研制的,而且也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坦克完全不同,仅仅是将炮放在拖拉机上,最多也就算了坦克的雏形。



要说这种形式的坦克,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记载,并且运用在实战方面。这种坦克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有另外一种称呼,叫做“偏厢车”。偏厢车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当时的将军马隆根据八卦图进行制作的,用于和鲜卑的战争。不过因为时间太过久远,马隆制造的偏厢车具体样式已经无法考究了,不过明朝的将军郭登所仿造的偏厢车,也是按照这种样式进行制作的,样式基本相同。

在明朝前期的时候,这种偏厢车还是在车上配备弓手,行动只能靠士兵进行推移,而且稳定能力较差,在移动的时候士兵需要全体从车上下来之后,才能够将偏厢车移动,缺点比较多。后来郭登又将其进行了改制,在其中加入了火器,并且车与车之间用铁链相互连接,在对战时进行拼装,可以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抵抗骑兵的冲锋。



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李侃提出新式偏厢车,车身在原本的样式下进行了扩大,需要用七匹马才能拉得动。李侃强调在偏厢车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将战车作为前方的屏障。需要防守的时候,将战车相连,利用火铳和枪兵进行防御,此时骑兵在后方待命,等待随时冲锋。

等需要骑兵进行冲锋的时候,将相互连接战车之间的铁链解开,让骑兵进行冲锋。骑兵冲出之后,凭借着骑兵的冲击力将战线推进,然后偏厢车和步兵平移跟进,可以有效的对敌方战线进行压制,使敌人的骑兵没有长距离的奔跑蓄力,难以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不过此时的偏厢车依旧有着非常大的弊端,无法作为独立存在,移动能力非常差。

后来戚继光也对偏厢车进行了改制,不过依旧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制造的,尤其是随着戚继光大量的火器运用,使得每辆偏厢车重量到了六百斤,导致车辆太重难以用于推进,需要的人马太多,而且在大部分的地形上都无法进行使用。



明朝时期的偏厢车,最像坦克的要到明朝末期了。此时的偏厢车每两辆车放置一架拒马枪,用于防范对方骑兵的冲锋。并且拒马枪和车身相连的地方,使用棉花进行填充,可以减少非常大的冲击力。在车身上下都用棉布围上一圈,可以防止箭矢和飞石的伤害。车上防止两挺佛郎机火炮,下面放置六杆雷飞炮和快枪。拒马枪上面放置十二柄长枪,下面防止六杆雷飞炮和快枪。这样的一部车需要二十五名士兵才能运作,火力极强,可以对敌人进行强力的火力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