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導語:

寫三線文化和三線廠,讓我這個三線子弟對三線人和三線情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思考。

2020年白衣戰士疫情下的逆行,讓我再次想起曾經三線建設者的父輩們,場面和當年的好人好馬上三線是何等的相似。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三線備忘·沉思

只是在疫情下的逆行,通過電視、網絡讓大家熟知每一個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的英雄。而我們那些曾經軍工保密企業的父輩們呢?至今依然默默無聞,恪守曾經的保密誓言,甚至因此而比普通人承受更多的現實壓力。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奉獻精神與現實擠壓,夾縫中的三線人。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觸摸我們的三線往事

追憶:好人好馬的家國情懷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三線建設的歷史時期,我們三線子弟的父輩們用他們青春,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中築起了屬於他們那個時代三線的豐碑。

我們這些三線子弟,雖然出生在那個年代,生活在三線廠,但對父輩們的情懷也有著很多的不解。

我想我們的父輩們當年的家國情懷,應該和現今的白衣戰士們一樣,沒有一個英雄的身軀,但又有著一顆英雄的心。

當年我們父輩們踴躍報名,響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家國情懷,大約只有身處現場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吧?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三線深思·父輩的情懷

深思:對家國的無私奉獻

說到三線精神,很多文章都有一條:無私奉獻。我看過很多三線的文章,對無私奉獻尤其的關注,但有些遺憾沒有一個講的很透徹的。

三線人的無私奉獻可能真的是沒有經歷過就無法理解的。因為什麼?

只有一條保密原則,就讓他們不得不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很多五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投身三線建設後,一輩子在三線廠為國防科技默默無聞的付出著,他們不能說自己做了什麼,連老婆孩子都不說,外人怎麼會知道?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三線一段塵封的歷史

一位成都的朋友跟我講過一個親身經歷:

在自己的社區碰到個上海阿婆,八十八歲的老人,一口上海鄉音沒變,她甚至不能完全聽懂老人說話。

老人家是曾經一五期間156項目之一的老軍工。“阿拉是上海寧,從上海到瀋陽,從瀋陽到成都,工作幾十年。原來回一次上海要坐40個小時火車。”

這就是當年我們的三線老軍工的一個縮影啊,他們默默無聞,遠離故鄉,哪裡需要往哪去,能不說是一種奉獻精神嗎?

筆者寫三線備忘時,接觸過跟多的三線子弟和三線人,甚至已經寫好的文稿呈交給年過古稀的三線建設者審閱後,默然許久,長嘆一聲!別發了,留在心底吧。這種算不算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深山中的三線廠

觀察:三線人面臨的現實擠壓

時代的發展,三線廠已經慢慢褪去曾經籠罩著他的神秘光環,三線人也漸漸走出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大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保密廠也轉民,走向了市場。老軍工們呢?曾經的好人好馬也脫下了三線的戰袍,成了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退休老人。

他們幾十年養成的恪守保密紀律工作習慣,讓他們面對客戶再誇誇而談?是何等的艱難啊!讓他們去向市場宣傳自己是軍工嗎?現代人可以理解,在真正的三線老人眼中,那就是違背工作原則。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三線豐碑

最終三線老人們退休了,因為他們是企業所以退休金要低很多,因為他們是三線偏遠城市,所以待遇要比大城市差很多。

筆者接觸過很多的三線老人,沒有榮耀因為企業已經改制破產,沒有驕傲因為都放在檔案裡,更不用說醫療和住房了,至今尚有堅守大山的三線人尚住在三線時期的窯洞房。

所以當三線老人們走進了社會後,在現實的擠壓下,大多變得更加沉默了。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沉默的三線人

寫在最後:三線備忘的沉思

二十一世紀,2020年的白衣逆行者是雄赳赳,氣昂昂,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奔赴抗疫前沿;三線建設者是保密狀態下秘密潛行,有的家人都不知。

我想在大家宣傳白衣逆行者的時候,拿起自己艱澀的筆,寫一寫我們三線,只希冀:

我們曾經的三線廠,我們曾經的三線人,不被歲月遺忘。

謹以此文,向曾經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三線前輩們致敬!

三線子弟·沉思錄:家國情懷與現實擠壓中的三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