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导语:

写三线文化和三线厂,让我这个三线子弟对三线人和三线情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2020年白衣战士疫情下的逆行,让我再次想起曾经三线建设者的父辈们,场面和当年的好人好马上三线是何等的相似。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三线备忘·沉思

只是在疫情下的逆行,通过电视、网络让大家熟知每一个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的英雄。而我们那些曾经军工保密企业的父辈们呢?至今依然默默无闻,恪守曾经的保密誓言,甚至因此而比普通人承受更多的现实压力。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奉献精神与现实挤压,夹缝中的三线人。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触摸我们的三线往事

追忆:好人好马的家国情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三线建设的历史时期,我们三线子弟的父辈们用他们青春,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中筑起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三线的丰碑。

我们这些三线子弟,虽然出生在那个年代,生活在三线厂,但对父辈们的情怀也有着很多的不解。

我想我们的父辈们当年的家国情怀,应该和现今的白衣战士们一样,没有一个英雄的身躯,但又有着一颗英雄的心。

当年我们父辈们踊跃报名,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家国情怀,大约只有身处现场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吧?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三线深思·父辈的情怀

深思:对家国的无私奉献

说到三线精神,很多文章都有一条:无私奉献。我看过很多三线的文章,对无私奉献尤其的关注,但有些遗憾没有一个讲的很透彻的。

三线人的无私奉献可能真的是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理解的。因为什么?

只有一条保密原则,就让他们不得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很多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投身三线建设后,一辈子在三线厂为国防科技默默无闻的付出着,他们不能说自己做了什么,连老婆孩子都不说,外人怎么会知道?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三线一段尘封的历史

一位成都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亲身经历:

在自己的社区碰到个上海阿婆,八十八岁的老人,一口上海乡音没变,她甚至不能完全听懂老人说话。

老人家是曾经一五期间156项目之一的老军工。“阿拉是上海宁,从上海到沈阳,从沈阳到成都,工作几十年。原来回一次上海要坐40个小时火车。”

这就是当年我们的三线老军工的一个缩影啊,他们默默无闻,远离故乡,哪里需要往哪去,能不说是一种奉献精神吗?

笔者写三线备忘时,接触过跟多的三线子弟和三线人,甚至已经写好的文稿呈交给年过古稀的三线建设者审阅后,默然许久,长叹一声!别发了,留在心底吧。这种算不算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深山中的三线厂

观察:三线人面临的现实挤压

时代的发展,三线厂已经慢慢褪去曾经笼罩着他的神秘光环,三线人也渐渐走出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保密厂也转民,走向了市场。老军工们呢?曾经的好人好马也脱下了三线的战袍,成了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退休老人。

他们几十年养成的恪守保密纪律工作习惯,让他们面对客户再夸夸而谈?是何等的艰难啊!让他们去向市场宣传自己是军工吗?现代人可以理解,在真正的三线老人眼中,那就是违背工作原则。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三线丰碑

最终三线老人们退休了,因为他们是企业所以退休金要低很多,因为他们是三线偏远城市,所以待遇要比大城市差很多。

笔者接触过很多的三线老人,没有荣耀因为企业已经改制破产,没有骄傲因为都放在档案里,更不用说医疗和住房了,至今尚有坚守大山的三线人尚住在三线时期的窑洞房。

所以当三线老人们走进了社会后,在现实的挤压下,大多变得更加沉默了。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沉默的三线人

写在最后:三线备忘的沉思

二十一世纪,2020年的白衣逆行者是雄赳赳,气昂昂,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奔赴抗疫前沿;三线建设者是保密状态下秘密潜行,有的家人都不知。

我想在大家宣传白衣逆行者的时候,拿起自己艰涩的笔,写一写我们三线,只希冀:

我们曾经的三线厂,我们曾经的三线人,不被岁月遗忘。

谨以此文,向曾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三线前辈们致敬!

三线子弟·沉思录:家国情怀与现实挤压中的三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