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在抗戰時期關於河北地道戰的故事。


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地道戰作戰圖景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河北的地道戰是極為出名的,在當時環境中,地道戰成了打擊敵人的經典方式。後來的軍教片《地道戰》也是風靡大江南北。但是河北的地道戰最早的發端地不在出名的保定清苑縣,而是蠡縣,這是咋回事呢?


先來說用地道開展作戰這種提法的發端。


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呂正操將軍


話說當年的冀中地區,在呂正操、孟慶山等將領的帶領下,對日鬥爭開展的有聲有色。但是八路軍多數是遊擊作戰,而冀中地區多數是平原無險可憑,所以敵人如果來騷擾,我方人員的躲藏隱蔽都是大問題。


當時有一個清苑縣的區長,在外出工作時遭遇敵人,情急之下他躲進一個被沖塌的墳坑中脫險。受到啟發的他後來在縣內會議上提議大家用挖淺坑的方式躲藏。因為這些坑多數較淺,只能容許幾個人在裡面蹲藏,大家還給它們起了個很有意思的別稱叫“蛤蟆蹲”。


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孟慶山將軍


隨著鬥爭形勢的愈加殘酷,一個兩個洞口的蛤蟆蹲的弊端暴露出來。因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這些坑洞一旦被敵人發現,我方幹部無處躲藏。後來在蠡縣,本地幹部將坑洞從野外轉移到了村內,並形成了地下坑洞相連的形式,形成了最早的地道雛形。


而很快,蠡縣的這種經驗被高陽、任丘等附近縣份也得到了推廣。


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程子華


1941年,冀中軍區政委程子華,帶著工作組來到蠡縣、清苑縣、高陽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回去後,程子華撰寫了長篇報告,肯定了地道作戰的意義。在第二年的三月,冀中軍區發佈了《關於開展地道鬥爭的指示信》,對地道作戰進行大規模推廣,這才有了後來的地道戰。


最初的地道作戰開展並不順利。1942年5月,還因為很多群眾擠在地道中被敵人發現而釀成了定縣北疃慘案。後來地道作戰在鬥爭經驗中得到了積累提煉,形成了“四好”(好打、好鑽、好藏、好跑)、“五防”(防水、防毒、防煙、防破壞、防封鎖)、“三通”(高房、院落、地道相通)、“三交叉”(明暗火力、高房與地堡火力、牆壁與地平堡火力交叉)的整體地道戰陣地。


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地道戰作戰情境圖


到了1943年,冀中地區的地道總長度已經達到了5000多公里,地道內的功能和設施也愈加完善。到抗戰結束前,河北的地道總長度接近一萬公里,創造了抗戰史上的奇蹟。


而這其中,清苑縣冉莊地道戰和正定縣高平村地道戰非常典型,成為了後來《地道戰》電影的拍攝地和故事背景參考地。


舉世聞名的河北地道戰,發源地不是河北清苑縣,而應該是哪裡呢?

今天河北的地道戰遺址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地道戰是人民戰爭智慧的充分體現,它理應受到後世子孫的重視和珍視。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佈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儘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號內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