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抗戰時期河北地道戰的故事。


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今天的地道戰遺址


我想,大概是因為《地道戰》這類影視劇的影響太大,以至於讓中國人都知道了抗戰時期河北曾長期流行地道戰戰法。但其實這種作戰方法,是因為極端惡劣的鬥爭環境下,被逼出來的。當年的地道戰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浪漫和順利。


根據後世的資料還原,當時冀中開始流行地道戰是源自河北蠡縣一個基層幹部,他在行進途中遭遇敵人,情急之下躲進了淺坑內躲藏逃過了一劫。後來冀中一些村子開始挖掘地道。但在初期,地道戰曾一度遭遇質疑。後來程子華帶人進行了實地考察並綜合了諸多冀中軍區領導的意見後,開始大規模推廣這種作戰形式。


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抗戰時期的呂正操


其實細思考起來,地道戰之所以在河北流行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冀中一馬平川無險可憑,這讓打慣了山地游擊戰的老紅軍幹部非常頭疼,即便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呂正操對此也一籌莫展。要在敵我不對等的情況下消滅敵人保存自我,那就只好改造地形或者做好自我潛藏。在這種情況下地道作戰就是個不錯選擇。


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王耀南將軍


第二個原因是地道本身的優勢很明顯。敵人經常搶奪糧食,即便他們不願意吃的粗糧也會給你摻上沙土,不讓八路軍吃。老百姓只好把僅有的糧食藏好。另外就是日寇經常進行掃蕩,老百姓沒處躲藏,地道是較好的容身處。此外,地道還能隱藏八路軍軍政幹部,有利於保存自我。


第三個原因是在地道內還能相機進行作戰,消滅敵人。這一點在實戰中得到了檢驗,也很符合游擊隊武裝的作戰特性。


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曠伏兆將軍


綜合上述三點,在敵強我弱戰鬥頻密的複雜鬥爭環境中,地道戰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被當時的情勢逼出來的。這種作戰方式得到了當時冀中和冀南軍區領導,譬如呂正操、曠伏兆、王耀南等人的支持。在抗戰後期,河北各地的地道長度超過了一萬公里。


還有一件事很能說明當時河北八路軍物資奇缺和彈藥短缺的實際情況。王耀南將軍曾回憶過在冀南的鬥爭歷史。他說當時八路軍在推廣地雷戰,但是地雷雷殼需鋼鐵才能提高殺傷力。但是在冀南軍區長期擔任領導的宋任窮卻算過一筆賬,說如果用鐵製,成本太高,最後雷殼採用石頭製作。這件事足見八路軍自身的物資有多麼缺乏。


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積極參加的平山兒女


除了槍炮地雷這類熱武器,當時的八路軍連自身用的刺刀都非常缺乏。舉例來說最初的129師全師能用的合格刺刀還不到100把。因為刺刀本身對鋼鐵硬度要求較高,如果不達標就會捲刃影響作戰。當時的舊中國重工業極端落後,要想打造合格的刺刀非常困難。大家沒轍只好用粗糙的大刀或簡單易學的紅纓槍作戰。所以很多影視劇中表現的白刃格鬥在當時多數部隊中都不現實。


在1937年秋天,八路軍進入今天石家莊平山後進行擴軍,當時新編團隊中幾乎人手一個紅纓槍,足見當時的武器有多落後了。


抗戰時期,河北地區流行地道戰,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表現中國軍隊白刃戰的圖畫


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八路軍在河北堅持了八年抗戰,自身隊伍由弱到強,他們的作戰和堅持值得後人們肅然起敬!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佈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儘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號內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