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話是狂妄還是擔當?

鵬友程


孟子不被齊君重用,黯然離開齊國,一心想推行仁義、禮治的政治抱負再度落空了,一時間百感交集,感慨隨之俱來,不免有了不悅的臉色。弟子充虞誤以為孟子臉色不悅是因為心裡有所埋怨,所以婉轉提出疑問:君子不是應該“不怨天,不尤人”嗎?然而孟子的不悅神情,並不是因為心裡有所埋怨,而是自認為處在賢者應當興起的歷史週期上,上天如果要平治天下,除了他,還有誰能擔負此重責大任?此時竟沒能讓他遇上聖明君王,來實踐心中抱負,或許天意還不想平治天下吧!孟子當時目睹生民塗炭,大道隱沉,哪能不憂痛於心?所以才會有了不悅的神情出現。但如果說他有一絲一毫“怨天尤人”的埋怨,那是斷然不存在的。

孟子這段話中提到兩種修養,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深思:

其一是“不怨天,不尤人”的涵養。能樂天知命,才能“不怨天”;能反求諸己,才能“不尤人”;不怨天尤人,自然無入而不自得。常人習性,凡遇挫折、失敗,無不急忙推諉過失,千錯萬錯,都是他人的錯;如果找不到推諉過失的對象,矛頭一轉,全歸咎給上天,於是怨天之音不息,尤人之聲不絕,嗔怪怒怨,漫天彌地,以至於反省工夫消失殆盡,怎能不引以為戒呢?

其二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氣概。孟子曾說:“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盡心》上·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一)句句鏗鏘,豪邁之氣躍然紙上。這股“捨我其誰”的氣魄與擔當,是使人奮進的原動力,值得年輕人好好地學習。

不過,“捨我其誰”亦不能無限制的擴張,仍須衡量環境、時局而用理義來節制。如果不能剋制,則很容易淪為迷戀權位、爭奪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的無恥、鑽營之徒。在民主多元的社會中,面對政治,尤其更要有開闊的胸襟,承認別人也會有“捨我其誰”的雄心與理想,以及可以做得比自己好的可能性。

這句話放在今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說的,說了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如果都有了這種責任和擔當,每個人都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天下也就太平了。

但人心不一,人性自私,所以太平天下是很難得的。

所以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懈努力!


山西晉城李小龍


俺記得某某人的私信往往中言語,不能說誰啦!就自認為雄才大略的,咳咳。

這話孟孑說,君孑說!俺絕對雙手雙腳都贊成。

古人和毛主席都說過,人間正道是滄桑。

如果不是老人家說的,艱苦礪志磨膽,而慨以慷的人說的話,你小大人歇歇吧,沒有良好的心境!及面對千重變化,而能忍辱精進神的思維,最好那邊涼快,那裡待著!

做人時時刻刻如履薄冰,時時刻刻面臨生死,雖不及生死,也必抱定生死之決心者,才堪說這話!

但凡有一絲猶豫及苟且都不配!

初生之牛犢可用,也可殺!上錯橋走岔道就基本沒改了。這就是客觀士子及世俗市井英雄在《大浪淘沙》中的必然選擇及訣擇及表現。

世上的路很多,但治國安天下,非世俗《三國演義》及《水滸傳》《隋唐英雄演義》《七俠五義》更非《紅樓夢》《西遊記》所理,講點《封神演義》還靠譜。就《仙孤列傳》《搜神記》,《聊齋》也行。

這局這盤大了去。

世間什麼最好?!清靜自然,閒情逸致,詩書禮茶畫,睡覺自然醒最好。

凡事客觀講,身不由己才為之。


非才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是樹立正確目標,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公,以天下為己任的萬丈豪情,是一種高度愛國的體現,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應該具備這種愛國精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目標,才能為實現中國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前行!

開國領袖毛主席的名句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為建設新中國,依然前行的萬丈豪情!

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目標,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才能幹出驚天動地的業績來!只要樹立了正確的目標,就具備了前進的強大動力!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是一種樹立正確目標,樹立高瞻遠矚的愛國精神。不負韶華,依然前行,一定能實現美好中國夢,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大樹天音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此句解釋: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

這句話後接,“我為什麼不痛快呢?”吾何為不豫哉?”,可見是擔當。憂國憂民,孟子責無旁貸。明明可以做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也明明是合情合理的,但心中有一種存在,還有一些事情,他覺得必須去做。



時代男女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是孟子在其《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十三節》中書寫的一句話。這句話是狂妄或擔當嗎?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就知道孟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是狂妄還是擔當了。

孟子(網絡圖片)

一、時代背景。

孟子說這句話時,已年過半百,到了壯志未酬的年齡段了。孟子很著急,想通過周遊列國,遊說國君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當他來到富庶強大的齊國後,孟子的這一願望更加強烈,希望能在這樣一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實現自己仁政治國的理想。然而齊國國君雖然禮遇他,卻不重用他,最後孟子不得不離開齊國,另尋他路。

孟子同孔子一樣,也重視人力而少言天命,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但這裡的天,主要是指超越於人之外的存在,是人力不可改變的神秘力量。然而孟子到底不是宿命論者,更不是悲觀主義者,他秉信的是人的力量和個人的作為。

孟子就是在齊國不被重用的背景下,心懷憤懣,與他在齊國的弟子公孫丑交談時,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與情緒。

二、抒發激情。

孟子在離開齊國之時,對著自己的弟子發了一通感慨,指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說這句話時正在氣頭上,對齊國不重用自己治國理念很不滿,處在無處發洩的境況。

此時,孟子正與自己的弟子公孫丑單獨在一起,正好找著發洩對象了,他就這樣激動地對弟子公孫丑發火,以表達自己的憤慨。

因此他說出:“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意思是:倘若平治天下的外部環境一旦具備,自己將義不容辭、奮不顧身地投入其中。

捨我其誰(網絡圖片)

這種激情表白,略帶著失落而又慷慨激昂的情緒,但是,也能體現出孟子浩氣長存的大丈夫,對於自身才乾的自信,以及對於社會責任和擔當。

也正因為這份強烈的使命感,使孟子在不得志甚至種種困難挫折中,依然激情不改,銳氣不減。正如他所宣稱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三、不切實際。

孟子也是儒家學說的創建者,與孔子齊名,被後人稱之為“孔孟之道”。同時,孟子也是儒家的傳播者。

從中國古代歷史上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天下大亂,四分五裂的狀態。當時的儒家學說與思想遍佈各地,但是,最終也沒有用儒家學說實現統一。

而秦國不信奉儒家,而尊法家,結果還統一了天下。這件事很說明問題:儒家學說與思想在當時而言,想平治天下根本是行不通的。

但是,孟子卻忽略了儒家學說“有為而治”,是難以治理國家的現實,雖然躊躇滿志,卻於事無補。此時此刻,孟子表達了自己激情與銳氣,是不是也有不切實際,過分自信的狂妄之嫌呢?

孟子與弟子公孫勝(網絡圖片)

綜上所述,孟子“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句話,抒發和表達了自己當時處境下的思想感慨與激情。也許是責任與擔當;也許有不自量力的過分自信的狂妄,但是,孟子為國而憂的思想還是值得稱道的。


言者青青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豪情萬丈,是一種高遠的理想,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應該有的偉大的愛國精神。

當然,能夠實現這這種偉大理想的人寥寥無幾,但是這種偉大精神卻不可或缺。偉大寓於平凡之中,成就千秋偉業的人哪個不是從平凡中做起的?因此,身處平凡之境,不可無偉大之思。

偉大領袖毛主席幼年時期就寫《七絕·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 ,

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我們怎麼能說他是“狂妄”?雄視天下,恰恰是幼年時期就有的責任擔當。如果他沒有這種胸懷,青年時期又怎麼能“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936年長征後,四面楚歌,寫下《沁園春·雪》“欲與天公試比高”,這不能說是狂妄,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

陸游說:“位卑未敢忘憂國。”不管我們地位多麼低微,都要擁有一種崇高的責任擔當意識,決不能蠅營狗苟,得過且過。





楠杉槲


個人認為,這樣一句話,不能從孟子的角度解讀,因為孟子具體生活的時代,有怎樣的時代特點,我們並不十分清楚。我們只能從當前時代來分析這句話。

所謂我,有小我,以及大我之分。小我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大我是國家層面。小我來說有治理國家的志向自然是好的,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一份貢獻,就是為治理國家盡了力。每個人所做的事都是了不起的,若為國家的繁榮出了力,就有必要為自己自豪。

比方說在神鵰俠侶中,郭靖是守衛襄陽的頭號功臣,是頂樑柱,若非有他在,早已城破。然而有功的並非他一人,楊過也出了很多力,在神鵰俠侶的結尾部分,更是憑一己之力擊殺了對方的領軍人物。

除了楊過,還有因為敬佩楊過而響應他號召的那些人,像什麼聖因師太,人廚子等,這些人也都出了很大的力,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平治天下這樣的事,並不是只有領導者做,任何普通人都應該出力,都應該在自己的行業做出驕人成績。只要做出貢獻,就值得所有人尊重。比如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完全可以用捨生忘死來形容。他們就完全可以說,捨我其誰?沒有他們,疫情不可能控制住。他們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非常了不起,他們是英雄。

其他行業的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奉獻精神,只要有這種精神,哪怕是再普通的人,也都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歷史上的孟子是了不起的。現代社會積極為國家做貢獻的任何一個人,也都是了不起的。都是獨一無二的。


燈閱泰山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句話出自《孟子》

孟子離開齊國,弟子問他:您的面色看起來不高興,您不是說過,君子不怨天尤人嗎。

孟子說:此一時,彼一時,歷史上每五百年必有一位聖賢明君出現,同時也必會有聞名於世的賢者輔佐,從周武王之後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年數已經超過了,也該是時候了,看來是上天不想讓天下太平,如果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除了我還能有誰。

百家爭鳴時期,孟子論才學、論聲望,都是頂尖級別的,他說出這句話,也不算太狂妄。

而且那個時候,各家學派都宣傳自己的學說,希望能以自己的思想說服國君。其中不乏存在文人相輕,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最好的,要說狂妄,也並非一絲沒有。

就算狂妄,也要有底氣,有能耐,有膽識,若是這份狂妄能夠實現天下太平、濟世安民的目標,那就是最大的擔當。


東梧文均


擔當,試問再狂妄的人倘若他沒有擔當他敢說出這樣的話嗎?阮籍狂妄,卻是在那個年代獨具一格有他的風骨氣節。駱賓王敢問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方孝孺欲圖天地相終始,肯與時人較短長;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些人是狂妄嗎,不,那樣的年代需要他們,他們坦率直言,不畏權貴,他們有硬骨頭精神。他們是國之棟樑。如欲太平治天下,此等英雄不可缺!


斜槓青年愛讀書


這是孟子和他的學生說的一段話。說的很有氣勢!講話有氣勢是孟夫子的一貫表現。

孟子號稱儒家“亞聖”。而孟子也經常講他自己“善養浩然正氣”。所以他說這句話不是狂妄的表現,而是一種對自己平治天下的能力的一種高度自信!

但是你有沒有平治天下的自信和你有沒有平治天下的機會是倆碼事。歷史證明,孟子並沒有平治過天下。

他自己沒有天下可以用來平治,別人的天下也不用他來平治!這樣一來,就沒有辦法證明孟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平治天下。

或許孟子覺得自己有平治天下的能力吧,但這位孟夫子卻沒有能力讓那些君主也同樣認為他有平治天下的能力!

這種事情時至今日,也屢見不鮮。我們經常覺得自己可以獲得更好的位置或是擔當更重要的責任。但往往不會贏取實權者的好感和信任!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一事無成!孟子不是我輩凡夫可以比擬的!畢竟老夫子還給我們留下來那麼多蕩氣迴腸的豪言壯語,使我們失意之時能夠略略振作;在我們得意之時往往又能夠懂得收斂!孟子在他的那個時代的確沒有平治天下,但卻在他身後的幾千年留下了聖賢之美名。或許上天從來就沒有安排孟子平治當時的天下,只是安排老夫子去影響後來無數的平治天下的奇才!若如此孟夫子絕對有擔當!這一擔當就影響了整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脊樑!所以孟子不狂妄!有哪個偉大的民族會被一個狂妄之徒影響呢?我為孟子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