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投降后,朱可夫为什么3个月后才严明军纪?

白杨树下谈历史


二战中,苏联方面的损失可谓是惨重,基本上苏联国内的男人大部分都已经上了战场,留在后方的就只有一些女人了。

而在几场重要的会战中,苏联方面的人员损失更是巨大,如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的伤亡人数在200万左右,由于伤亡人数实在太多,没有办法确切统计。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损失统计数字,二战期间,苏军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866.48万人,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苏军受伤人员为1520万人,总伤亡数达到2400多万。除了军人的伤亡,还有数量惊人的平民伤亡。俄罗斯统计,二战苏联和平居民死亡1740万人,总计军民死亡约2660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

如此巨大的伤亡,苏联军队的仇恨可想而知。

而且在苏军进攻柏林的战役中,柏林城外成为了一部巨大的绞肉机,双方都在柏林城外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在经过4的激烈战斗后,苏军才抵达了柏林城下,而城内的德军正在准备与苏军巷战。

巷战的艰难程度,大家都知道,这里又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所以带着复仇的怒火,苏军进入了柏林,而德国人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不过这个代价是作用在德国女人身上。

为何苏军进入柏林会如此凶残,总结了以下原因:

1.复仇的心理

2.斯拉夫人的军队,尤其是沙俄军队,本性凶悍、野蛮,那么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苏联红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继承了这一点。

3.苏军在国内时军法严苛,动不动就会枪毙,冲出国门后,为了不影响士气以及战斗力,在军队高层默许下,士兵的行为就失控了。

4.苏军在战争后期,人力严重不足不得已释放大量罪犯参军,这就导致苏军的本身素质就低下

战争时期,苏联各级官员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措施,甚至许多将领还放任这些暴行,把它当作鼓舞士气的手段。


昭武十八年


要知道,柏林虽然是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打下来的,可是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就已经规定:柏林须由同盟国的苏、美、英三方共同管理,换句话说,苏军已经占领的柏林大部分地区,后面还得吐出去,这就极大影响了苏军官兵早期驻防在城市里的心态,当然报仇之心兼而有之。

(朱可夫)

所以在柏林守军宣布投降后,朱可夫并没有出面担任类似什么“军管会主任”的角色,而是以麾下的第5突击集团军司令员别尔扎林上将,担任了“柏林卫戍司令部”的司令。苏军在柏林的20个区里,都设立了“区卫戍处”,各卫戍处均由苏联军官负责,迅速掌握了城市管理权。

在1945年5月初的日子里,美英盟军还没有进入柏林,并且这个城市已经被炮火基本打烂了:在柏林当时所有的25万幢建筑中,有3万幢遭到彻底毁坏、有2万幢属于半破坏状态、另有15万幢处于中等破坏程度,地铁有三分之一的车站被淹,全市有225座桥梁毁于炮火,公用事业全部停工,这个城市几乎完全瘫痪了。

(朱可夫和艾森豪威尔)

所以美英军这会就算想进也进不来,由此柏林暂时成为了苏军的天下,既然是一家独大,也就无需特别强调什么军纪,一没有美英军队二没有外国记者,为所欲为便是。苏军将领则大概分为两部分进行工作,朱可夫等高层按斯大林的指示,主要检索希特勒留下的财富和文件,而卫戍司令部要维持治安绝组织灭火,清理和掩埋尸体,以及扫除地雷。

也不能说苏军没有干正事,他们组织运进来大约96000吨粮食和60000吨土豆,以及50000头牲畜等,否则柏林的几百万平民饿也饿死了。到5月25日,别尔扎林上将还批准重建了柏林警察局,这都是为美英介入柏林的管理做准备,老实说,部分苏军的暴行也集中发生在这一期间,毕竟没有约束,苏军将领心思也不在这方面。

(易北河会师)

期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柏林卫戍司令别尔扎林上将出了车祸倒霉地挂了,死后由戈尔巴托夫(别看差了,有一个字不同)上将继任。第二是朱可夫5月中旬就赶回了莫斯科,组织和参加在红场举行的胜利日阅兵。这次阅兵是1945年6月24日举行的,所以朱可夫有一个多月时间并不在柏林,《柏林的女人们》这个锅不能由他全背。

直到6月5日起艾森豪威尔到达柏林,才引起了苏方的高度重视,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有所收敛,而此时更不宜再发布什么纪律命令,那岂非等于承认之前军纪败坏?与此同时,斯大林对美英处理投降德军的方式,也引起了极大警惕,于是召见朱可夫命令他立即返回柏林,筹建四国“对德管制委员会”(法国人也摇身一变成为胜利者了)。

(四国将领代表)

按斯大林的说法:“当我们把所有投降的德国军官和士兵解除武装、送往战俘营的时候,英国人却让德军保持着充分的战斗准备,并且正同他们建立合作,德军各级司令部至今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根据蒙哥马利的指示正在搜集原有的武器和技术兵器”。这个事的真假姑且不做评论,但是冷战的苗头确实已经显现出来了。

朱可夫赶回柏林后会见了艾森豪威尔,美国人授予他一枚最高勋章,于是苏联人也给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授予了“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表面功课做完以后,双方正式讨论对德管制委员会的筹建问题。但是显然互相之间怀有很深的成见和不信任,况且这些将军们也不擅长进行外交谈判。

(朱可夫参加阅兵)

尽管蒙哥马利多次要求朱可夫确认美英军队进入柏林的通道,但具体协议始终未能落实,在美国总统特使霍普金斯的建议和协调下,最终决定由双方“大BOSS”出面解决。

由此再生事端,1945年7月16日,斯大林率领庞大的苏联代表团抵达波茨坦,第二天,由杜鲁门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和丘吉尔领衔的英国代表团也先后到来,由于罗斯福已经去世,而杜鲁门和斯大林并没有“前缘”,所以谈判进行的非常激烈。直到8月2日,几大国首脑才就战后德国的政治原则、军事原则和经济原则勉强达成一致,同时确定了德国的赔偿方案。

(朱可夫和巴顿)

好玩的是,就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英国大选结果出炉,丘吉尔一夜之间不再是英国首相,7月28日起英国代表团首脑已经换成了艾德礼,之前的“雅尔塔三巨头”只剩下斯大林一张老面孔。尘埃落定后,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出任“苏联驻德军事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并且于1945年8月10日发布训令,此时距离苏军攻克柏林的5月2日,确实已过去整整三个月时间。

既然这份训令是在四国管制委员会成立后签发的,所以命令内容自然官冕堂皇,它宣布给予德国苏占区居民各种各样的权利,也重申了苏军作为占领军的军纪,更重要的是,它宣布冻结了原属德国政府和地方机构的所有财产,以准备进行接收。而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至此也基本消声匿迹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和艾森豪威尔)


度度狼gg


一、复仇。苏德战争中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片领土被攻占,首都一度被包围,三千万军民成为战争牺牲者,两国仇深似海,所以攻占德国柏林后,苏军复仇情绪需要宣泄。

二、挽尊。由于前期战略失误,苏联在前期一溃千里,基普、明斯克等重要城市被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伏尔加格勒等城市被包围,幸亏莫斯科的严寒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现在占领了柏林,放纵士兵烧杀掳掠,展示苏军作为胜利者的尊严,也挽回前期丧失的尊严。

三、示威。反法西斯同盟内部也矛盾重重,攻占柏林并放纵军纪,也是为了向英美盟国示威,提醒他们谁才是柏林的占领者,让英美在分赃时有所顾忌。


辉瑝


1945年5月,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光荣和胜利就是攻克柏林,而担任此役的指挥官朱可夫,也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胜利的欢呼还没有停止,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暗战,无论是在同盟国会议上,还是战场上,早已针锋相对的开始了。

就连即将失败的德国,也因“价值观”的不同,将其武装力量的2/3用在苏军方向上,甚至投降时也希望美、英军队来受降。这让苏联人对此十分愤怒,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深刻地意识到要通过攻克柏林,来显示苏联的强大。

迅速而凶猛地攻占柏林,打消西方国家的幻想。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要求,美、英、苏三国对战后的世界格局进行了划分,特别是规定了柏林由苏军控制。随着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高,甚至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苏联统帅觉得有必要通过“快、狠、准”的攻势,打掉他们的幻想。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安排两大武装集团,从柏林城的东面和南面开始攻击。朱可夫也为了实现最大的辉煌,不计伤亡的命令进攻。但是,德军凭险据守、负隅顽抗,一度让朱可夫的部队寸步难行,他决定调整部署。

首先,改变坦克优先的战术。城市作战道路狭窄,易受障碍物限制,过去靠坦克为攻坚力量的模式,不适合在城市中展开。应该与诸多兵种协同作战,先是不计后果的狂轰滥炸,而后是手持喷火枪、火箭筒的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逐楼清剿。

其次,给各集团军分配详细的攻击目标。组建突击群,大胆穿插、分割包围,使德军不能将兵力集中使用,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并给各部队规定了具体的街道、广场,不按时完成的军法从事。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快速地对敌逐个歼灭。

更关键的是,为了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朱可夫要求各集团军按照大纵深梯次配置,白天由第一梯队进攻,夜晚改由第二梯队,人员换班休息,进攻不得停止。也就是说,全天24小时进攻,不给对方组织防御的时间,加快战役进程。

这个方法很奏效,短短16天,苏军就攻克了柏林。按照美军的计算,如果攻克柏林,美军的伤亡数字在40万人以上,而苏军伤亡30万人。这样的战果,让西方国家意识到苏军的实力,与自己至少是持平,以军事威胁达成目的,已不可能。

苏联也希望通过这一战,加倍的复仇,彻底打疼德国。

德国入侵苏联留下的伤痛,让每一名苏军官兵恨之入骨,他们对德军不会有太多的怜悯。这也成了德军拼死抵抗的重要理由,相比较而言,德军官兵更愿意向西方国家投降。然而,苏军不可能给他们“心存侥幸”的机会。

在苏军猛烈的攻势下,德国的“达官贵人”们也开始寻找出路。戈林要求获得德国领导人的位置,而后与英、美两国谈判,共同对付苏军,但遭到了拘捕,免去了一切职务。更过分的是,希姆莱擅自私下与英、美缔结合约,未果后逃跑。

德国元首死后,邓尼茨接任职务。面对苏军的炮火更加紧密,包围圈也是越来越小,为了拖延时间,邓尼茨安排代表与朱可夫进行谈判停战事宜,朱可夫一口回绝:“只能是无条件投降,不谈判!希望10分钟后投降,否则就地歼灭”。

说白了,朱可夫就是用这种威严、鄙视、不容商量的语气,表达出他对德国人的愤恨。投降,对于任何一名军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其难堪的的事情,更何况是自己曾经蔑视的对手。果不其然,10分钟后,德军的答复是:“拒绝无条件投降”。

被激怒的苏军以更猛烈攻击作为回应,直至德军无条件投降。战役结束后的柏林一片废墟,但灾难还在继续,苏军又将复仇的目标转向德国女人,到处都有女人被欺辱的喊叫声,这样的行为持续了3个月,朱可夫才严明军纪,约束官兵行为。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讲,苏军的行为显然是令人发指的。但从其民族特性来看,苏联人很在意复仇,甚至是通过加倍复仇的方式,让对方不再有挑衅的想法。此时的德国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而这恰恰是苏军希望看到的结果。

背着“国仇家恨”的邓尼茨,开始挑拨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他派人到盟军司令部找到艾森豪威尔,就投降事宜进行谈判。艾森豪威尔单方面邀请苏联代表,在法国兰斯接受了德国投降,苏联立刻照会盟军司令部,投降仪式只能在柏林举行。

朱可夫将代表苏联出席受降仪式,并接管柏林。

1945年5月7日,在法国兰斯盟军总司令签署的德国投降书,对苏联统帅而言,这种做法显然是德国人在挑拨离间,更是对苏方的不尊重,他必须制止对方的不当行为。2天后,朱可夫抵达柏林的受降仪式会场,他坐在了桌前居中的位置。

尽管其他各国代表都十分清楚他的用意,但也没有提成异议。在他们看来,柏林是苏联人控制的,“东道主”理应坐在中间的位置。当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一行人,来到会场坐下签署投降书时,试图要求将文件送到他的面前签字。

这个“无视”的举动,惹怒了朱可夫,他厉声喝道:“让他们到这儿签!”凯特尔只好极不情愿走过去签字。德国代表退出后,朱可夫以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名义,向与会代表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大家相互拥抱、握手,尽情的欢呼,庆祝胜利。

更让朱可夫惊喜的是,苏联举行盛大的胜利阅兵,由他担任阅兵首长。这一天,朱可夫胸前别着闪闪发光的勋章,骑着一匹强壮的战马,在一片“乌拉”声中,检阅了苏军官兵,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

受此影响,回到柏林的朱可夫向盟军建议,在柏林也举行一次胜利阅兵,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等人的支持,并决定阅兵首长由苏、美、英、法四国驻军总司令担任。这个想法,得到了苏联统帅的赞许,在他看来,这是缓和双方关系的好机会。

然而,就在阅兵的前一天,其他三国的总司令都因故不能参加了。这下子,让阅兵的规格降低了不少,并让人误认为,这是苏联单方面自己搞的阅兵,和其他盟国无关,更不会体现出四国友好的局面。

这个变故,朱可夫立刻通知了苏联统帅,得到的答复是照常进行。尽管阅兵式进行的有声有色,但朱可夫很明白,由于双方的“价值观”不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不参加阅兵式只是“毛毛雨”,更多不可调和的争执还在后面。

作为国家关系来讲,始终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作为军人的朱可夫也只能放下私人感情、朋友交情,在国家利益面前,义无反顾地维护自己的祖国。尽管他不愿意这么做,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为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正是这次大规模的集体报复犯罪行动,最终为中欧反水,东欧解体,,乃至苏联灭亡埋下祸根。


闹市侠隐2016


苏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打下柏林。仇恨,女人,财富让士兵得到满足。


猿仓


没有人性的犯人进监狱后,摄像头也会短暂损坏一会儿,大概就这个道理


七彩世界87675491


说白了就是纵兵抢掠。

苏德战争苏联太受伤,于是复仇情绪也很严重。


谈笑阁


几千年来我们的北方蛮族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归根结底,俄罗斯人就是现代蛮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