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爱因斯坦的理论,他给股票做了个实验

相信绝大多数读者看到本文原标题时会蒙圈,但这的确是我作为一名物理学硕士在最初接触股票投资时的基本疑惑。人类认知新事物的方式大体都是使用原有知识体系形成的框架去理解新事物,我就更不例外了,会惯性地从物理学知识框架中去认知这个概念。


在和大家详解我的实验设计和结果之前,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波粒二象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物理学界对光的本质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探讨。从最初的影子到折射现象出发,一部分物理学家建立了光是一种粒子的朴素模型,另一部分物理学家则认为光是一种波动,彼此无法说服对方。


后来,当时极其著名的物理学家胡克通过对肥皂泡膜颜色的观察,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种纵向波”的假说;但另一位天才牛顿在1672年发表论文,再次提出光是一种粒子,这就是物理学界长达200多年关于光的本质争论的开端。最后经过双方几代物理学家多轮的争论,由我们伟大的爱因斯坦为这个争论画上了句号——光既是一种粒子又是一种波,只不过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套用爱因斯坦的理论,他给股票做了个实验

波粒二象性并不是爱因斯坦为了平息这场争论捣糨糊的说辞,而是一种极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事物本身并不是只有一面,非黑即白,不同的观测会使得统一体表现出不同的属性,这也是给我的启发较大的地方。


我们言归正传,对于股票是什么,市场上的阐述大抵有两种,一种认为股票是企业的所有权,股票的价格取决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另一种认为股票是一种金融资产,受参与交易的交易者的情绪、预期变化而变化,价格是交易出来的。


对于一个要做投资的人而言,若以上述不同观点作为逻辑起点,其推演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论完全不同。但两种说法又都有自洽的逻辑,也都看似有道理。那么,股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这里我取了沪深300指数作为样本标的,分别取观测窗口为1天、5天、20天、60天、120天、250天的收益率年化做统计,看看收益率分布是否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

套用爱因斯坦的理论,他给股票做了个实验

如上图所示,不同持有期限的收益率分布曲线会呈现出非常有趣的变化。


可以看出最短的持有期限1天,这跟分布接近于一根直线(接近直线意味着出现各种收益率的概率相差不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扔骰子的概率分布,就是严格的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就沪深300指数而言,如果你只持有一天,收益率的波动几乎接近于随机波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而如果我们观察的持有期限拉长,将会发现其收益率分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中间的峰会变尖、且尾部两边的分布(极端收益率的分布)会变的更薄,并且随着持有时间的增长,这种变化是渐变的,到最长的观测期限250天时,其概率分布曲线则演变成了和持有期限为一天的曲线截然不同的形状。


这代表了什么?简单总结,就是观测的时间越短,收益率的波动越体现出随机性(我们可以认为是交易金融资产的特性);而随着观测时间的变长,收益率的波动越来越体现出规律性,这样的特性与爱因斯坦对于光的描述异曲同工,股票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既是一类企业的所有权,又是一类交易的金融资产,

随着观测时间的长短,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属性。


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上述的实证结论极其重要,给予似乎合逻辑的结论以确定性的论据,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对于投资方式的选择——预测短期市场的涨跌太难,而对企业价值的评估看似无趣且漫长,却是我能找到的数学期望最优解。


当然,你也许更关心的是,预测短期市场涨跌很难,那么等待企业价值的回归,需要多大的耐心?


我无法给出直接答案,但通过上图你会发现,从数据的角度看,企业的价值被发现,所需时间并不短。另外,持有时间越长,两边的尾部越薄,这个尾部的厚度其实就是传统金融学所指的风险的另一种度量,也就是说你会发现,持有时间越长,你面临的波动风险是越低的,但同时收益特征越明显(更高、尖锐的峰部),也就是风险报酬比越高,从另一个的角度说明了对于价值投资而言,时间是朋友(持有期限的加长会显著的优化风险收益特征)。




田瑀,复旦大学理学硕士,曾任安信基金研究员、投资经理,中泰资管权益投资部投资经理。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善于寻找具有护城河的成长股。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