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最近收到一份特别的手账制作邀请。


原来是昔日同窗的老公前去一线奔赴湖北提供支援。同学想让我用手账的形式,将他们的战疫故事记录下来。我很快就答应了,只冲着医生勇敢无畏的医护精神,就值得被记录和宣传!


2020年,注定因为新冠状病毒变得不一样。病毒无情,限制了我们的出行自由、扰乱了新年计划、慌张了日常的岁月,也夺走了一些人的宝贵生命......


但在嚣张的病毒面前,中国医生的无畏表现让我们每个人不再是一座孤岛


转眼已到3月下旬,中国疫情状况基本稳定,基本面向好发展。这一成果要感谢所有积极配合的国人,更要感谢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最后附上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黄兵的援鄂日记(部分),希望对你有所触动。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战疫日记


曾经的我梦想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如今的我却在生死关口救人水火。多少次、多少回,也曾想让每一位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只凭着那份执着,那份坚持。医者,仁心、仁术、重症人、重仁心、重仁术。


作为新冠肺炎危重症集中收治医院的武汉市东西湖区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南5-7楼ICU承担着整个院区最危重病人的救治任务,可谓“重中之重”。而我所在的南五楼ICU,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拉锯战。他们让我感触深重,病毒有多凶险,我们医患就有多么的坚强与努力。

2月10日


我看护的新生(化名)突然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严重缺氧。虽然,病情加重已在医生意料之中,但进程之快,始料未及。“准备气管插管”,随后,插管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机管路处于备用状态、镇静镇痛药物均已配好,一切准备就绪。


我双眼一边紧盯着监护仪器上患者生命体征的每一个变化,一边协助医生操作。为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意味着医生护士需要冒着巨大的被感染风险,插管刹那从病人下呼吸道“喷薄而出”高载量病毒,很可能“逃窜”到防护服上一个不经意的缝隙里。


怕,不言而喻。但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在新生(化名)呼吸功能几乎完全崩溃的那一瞬间,医生顺利地将气管导管送入病人的气管中。数秒后,脉搏氧饱和度重新升起来,直到我临近下班时已是回到安全值,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新冠重症患者病情凶险,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的松懈。因为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加上这次抢救,对他的印象尤为深刻。


下班翻阅病例,患者2月6日入科,神志清醒,精神稍差。7号我从原来的南7楼ICU调到南五楼ICU。以后的日子里让我觉得,我来这里肯定是为了赴一场生命之约,见证生命的奇迹与重生。

2月13日


今日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后,其血氧饱和度仅有67%;进一步提高给氧浓度后,仍难以纠正低氧血症。这意味着患者随时可能因呼吸衰竭死亡。为了年轻的生命,医生紧急决定必须立刻俯卧位通气治疗并使用ECOM合并CRRT支持。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

厚重的防护服,操作不便汗水模糊的护目镜,视野不清,让我们的每一个操作变得异常困难。配合医生弯腰俯身,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的手术操作,成功为这名危急患者搭建好ECMO血管通路。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患者病情危重,一刻都不能耽误。直到队友来接班时,我才感觉到自己心慌心悸,全身湿透,连鞋里都全是汗水。在外走廊坐了几分钟,缓过神来才完成交接。回忆时仍然心有余悸。

2月26日


圆满完成任务一个月,我开始了一个星期的休整。25日夜班下班时,新生(化名)还在使用ECMO稳定循环。能不能救活患者?靠几句宽心话和豪言壮语是办不到的,靠的是重症医学科全体医积极救治的专业精神和综合救治的专业能力,现在正是生命前行道路上举步维艰的时候。

3月4日


休整后回来上班的第一天。金银潭医院里的腊梅已悄然落幕,一簇簇早樱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活泼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病房里的新生(化名)在 330多个小时里ECMO一直稳定着他的循环,他也“没心没肺”的生存了330多个小时,2月27日成功撤下ECMO,使得他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肺功能再次被我们按下开始键正常运行。


2月29日患者经历了气管切开手术,这为以后的肺部功能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相见,他已经能跟我挥手打招呼,我的内心再次被震撼到。今日的暖阳照进病房,异常的舒适温暖。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我和队友们开始为他组装康复脚踏机,在防护服的保护下每一个零件的组装都不容易,但依旧阻挡不了我们无限的激情和对生命的敬仰。我们要给他做康复治疗,让他以后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每一天朝阳。

3月12日


今日在我的搀扶下,新生(化名)首次下床。床位医生激动地给我和新生拍了一张合照,他笑了,我却差点哭出声来。


多少个日夜守护,各种机器支持生命体征,基础护理,功能锻炼,心理疏导……一切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倾尽了所有的精力去照护,只为提高他日后的生活能力。


虽然几次病情变化,都在濒死边缘徘徊。那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他能否挺过各个生死关卡。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放弃,每个生命都有再次绽放的机会。


【战疫日记】慎点!安徽一线援鄂医护的日记催泪曝光

南五病区医护群里一片欢呼,多次被白衣战士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年轻人终于自己站了起来!这次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对战胜病魔充满信心,也让武汉金银潭南五楼ICU团队,有了更坚定的抗“疫”决心!

-END-

传播正能量,欢迎你的转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