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2018年12月2日,第七期【和盛城鄉書院】論壇邀請到了隱居鄉里創始人陳長春作為主講嘉賓。


以下全文為講壇的主要內容:

陳長春:

感謝成都的朋友們給我這麼大的鼓勵。這是我在成都第一次進行關於鄉村方面的分享。

一、十年鄉建的探索與實踐

我的項目在很多人眼裡是個民宿,就是北方的小院子。但是,無論是現在還是做這個項目之前,我一直告訴自己:我不是做民宿的,我只是把民宿作為鄉村產業鏈條裡面的一個核心環節,通過它來做鄉村實踐。

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閱歷。2000年我從四川大學畢業去了北京,在軍隊服役八年,轉業之後開始創業,創立了一個叫做“遠方”的網站。這個網站的主營業務是為C端的自駕遊、自助遊客戶提供深度旅行攻略;也從B端著手,為很多政府、小景區進行鄉村旅遊的策劃和營銷;同時我們也會把鄉村裡面好的東西推薦給城市裡面不願意去熱門景區、喜歡冷僻有深度地方的一些朋友。

跟隨鄉建領域大咖李昌平老師和孫君老師鄉建的經歷

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有幸認識了鄉建領域的李昌平老師和孫君老師。我跟隨他們在大別山(鄂北、豫南一帶)做了大量的鄉村建設項目,其中有河南信陽的郝堂村、新縣、湖北的櫻桃溝、湖北的廣水、襄陽的武山。這些項目前前後後經歷了八年的時間,我也積累了大量的鄉村工作經驗,有了對鄉村產業關係的一些理解。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我和孫君、李昌平老師的搭配非常默契。早在十年前他們就已經預料到,中國的鄉村會迎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他們利用自己對產業、藝術的認識,幫助當地政府規劃、策劃產業,將鄉村資源進行重組,吸引城裡人到鄉村經營消費。

我的職責是為他們做營銷,吸引更多城市裡面的自駕遊和自助遊愛好者,到這些鄉村來經營或者消費。

但慢慢的,我發現問題來了,在中國的前30年,鄉村已經被城市掏空。鄉村的有為青年,都像我一樣,通過考大學或者外出打工離開了鄉村,到城市裡面去淘金,鄉村只剩下老弱病殘,他們不具備任何做產業的優勢,也沒有市場的思維,無論從體力上、智力上還是觀念上,他們成了最滯後、最不具備優勢的一群人。因此,去建設鄉村,我們在人才方面就變得很被動。

再者,從市場方面來說,由於這些村子作為整體樣板,我們對它進行互聯網式的市場宣傳,能給這個地方帶來非常強的市場導入。例如郝堂村,不到100戶人家的村莊,最多的時候能夠在一天之內湧入近8萬人。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村子依然發展不起來,為什麼?因為村裡的人沒有辦法去做相關的運營和設計,沒有辦法滿足城裡人諸多的消費訴求。因此,我們決定培訓他們,幫他們提升技能,然後我們再導入市場。

在櫻桃溝遇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尷尬問題

在櫻桃溝培訓的時候,我們遇到一個很尷尬的情況。村民對鄉村旅遊、農家樂沒什麼概念,村長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聽來自北京的專家教大家怎麼做農家樂的時候,老百姓竟然說:“來聽課,可以,但要給30塊錢的誤工費。”

這可謂相當尷尬了,我們想著為鄉村治理帶來服務,老百姓卻認為這是浪費他們時間,會給他們帶來損失。我們當時很受傷,但轉念一想,農民這樣賬算是很對的,畢竟誰也無法保證培訓之後就能賺錢,但耽誤一天勞作、不能賺錢,是確定的。對於確定的損失和不確定的收益,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先填補好確定的損失,再去追求不確定的收益。

所以,村民其實是很聰明的一個群體,雖然說他們的市場觀念可能略微滯後,在創造方面有一些能力的短缺,但是他們在算賬方面卻很清晰。如此一來,我就覺得鄉村實際上不是需要規劃,也不是需要市場,而是需要運營。

盤活鄉村的閒置資產,讓鄉村形成源頭式的經濟流動

我非常有幸能通過十年的積累,和三年實地的摸爬滾打,來跟大家一起分享鄉村運營到底該怎麼做。到底怎樣才能把城市的市場和鄉村的資源對接起來?怎樣盤活鄉村閒置資產,讓鄉村形成源頭式的經濟流動?

這才是我們在做城鄉融合、鄉村建設過程中,真正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我們面對的永遠是村裡人不配合,社會資本一下鄉就侵略,政府一鼓勵、村民就靠著政府,這種很被動的鄉村建設局面。孫老師說過一句話,最核心的是要讓“農民”動起來。鄉村建設的主體應該是當地的村民,而不應該是外圍所有人,外圍人都是來幫忙的。

真正的主人、真正的“新娘子”應該是村民,怎樣讓這個新娘子能夠生下一個漂亮的寶貝來,其他人都說了不算,最多像隨分子一樣,來給捧捧場,來幫幫忙。支援建設自己的家鄉,核心還是要讓農民自己動起來。不過,只靠農民也做不起來,因為農民已經被挖空了,已經沒有人才了。 新的人才怎麼來?除了“新娘子”以外,還需要“新郎官”。這個新郎官就是以運營的姿態,用共生的模式進入到鄉村裡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子一起共同建設家園,我們才可能贏得鄉村的經濟發展。

二、隱居鄉里為何成為爆款網紅IP?

2015年,我在北方的一個小山村子裡,和當地老百姓一起從一個小院子開始慢慢摸索,到現在,已經有70個院子分佈在北京周邊。在一晚上2000元左右的平均房價的消費狀態下,現年平均入住率到76%以上的。這的確是一個很火爆的狀態,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不是我商業上的收穫,而是我在城鄉建設這個鄉村產業運營方面的一些收穫。

我的主題叫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和在地化運營。我剛才講到新郎子和新娘子那必須是共生的。如果不共生,且不說中央政策不允許資本侵略似的下鄉,不允許城裡人到鄉村去搞房地產開發、搞圈地運動,就連農民自己都不會允許你在這個地方搞了一圈,賺了快錢,留下一個爛攤子。

城裡人什麼都不缺,只缺一個活著的鄉村

城市人缺什麼呢?城市人缺迴歸自然的心態,缺一個迴歸詩酒田園、迴歸故鄉的出口。所以,現在的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尤其從2015年之後,也就是我做鄉村產業運營的第一個實驗——山楂小院以後。

現在無論特色小鎮還是田園綜合體,全都風生水起,鄉村突然之間變成了熱流。可有很多人是把鄉村往死地做,要麼沒做起來,要麼做起來已經不是村子了。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講,做鄉村首先一定要相信鄉村是活著的。雖然農村在凋敝,雖然有很多房屋已經被閒置,很多年輕人已經外出,鄉村已經顯得沒有任何生機,但事實上它還活著。而且,城市人需要的也是一個活著的鄉村。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鄉村隱含著巨大的商機

這張圖是我在2015年9月份在北京延慶(冬奧會籌辦所在地)做的第一個村子——下虎叫村中的第一個院子。9月份跟村子談合作, 9月中旬展開實際的合作、施工隊進場施工,10月份完工,11月份開始測試, 12月底開始運營。

這是一個北方閒置的農宅,十幾年都沒有人住的破牆爛屋。我們把它改造完成的時候,正好下了一場雪,於是拍了照片發到網上,沒想到很快,這個小院子三個月以內的房間全部都被訂空了。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這個院子只有兩個臥室,平均一個臥室每晚一千元,每個院子安排了一個我們培訓好的農民管家,然後我們進行互聯網的宣傳和服務對接。

保留自然環境,讓大自然來做我們民宿的設計師

我們改造的院子,外部儘量保持鄉土的原始氛圍,包括玉米、瓦缸,幾乎沒有花太多的成本,儘量讓房子外部放鬆,讓大自然來做設計師。對內部進行了用心改造,讓城裡人有一個很舒適的居住體驗,既不需要投大資,也不需要大拆大建,更不需要去改變太多人的習慣。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然後就呈現出一個既不屬於城市、也不屬於原來鄉村的一個狀態,它已經成為每一個人心目中的詩酒田園。村口的一棵老榆樹,甚至房屋上的舊物都仍然保留著,這些是再高明的設計師也設計不出來的。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這些需要自然、歲月賦予它們足夠的歷練,才能夠沉澱出這樣的美感。我們第一個院子為什麼叫山楂小院?因為那個村子滿山遍野都是山楂樹,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到很快就成了一個網紅級IP。

城裡人為什麼想去鄉村?因為他想放鬆,城市工業文明讓他們的心態越來越接近機器,而機器和人性是相悖的,他需要到鄉村找回自己,找回那個像動物一樣的自己,才能讓他徹底地活得有個人樣。所以,我們滿山的野花、蘑菇,甚至一場秋收的勞動,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又可以和大自然對話,又可以去接觸像海子詩歌裡面寫的那種“關心糧食和莊稼”。

他們要很辛苦地去勞動嗎?其實是葉公好龍而已,城市人已經離農作勞動很遠了,但是他們喜歡去接觸,這種接觸對他們心理上是一種安慰。我們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切入點。這是公園、樓盤沒有辦法給他們,只有活著的鄉村才能給予。

其實每一個閒置的農宅,都曾經是一家人的宮殿

在北方有數十萬計的閒置農宅,但是沒有人去發揮它的價值,反而有農民自己想要搞點農家樂——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私搭亂建,剛剛運營沒多久就被強拆。

實際上他們處於一種很糾結的狀態,經常有村民在我跟他們講營銷課和策劃課的時候,說摸不透政策邊界在哪裡,永遠弄不清到底怎樣蓋房子做旅遊才不會被拆。

城市人很渴望有個院子。在北京一個四合院要上億,但是我們在鄉村稍微修整一下,一個院子只需要花30萬到40萬的投入,就可以重新再造出一個城市人在鄉村的家的感覺。我們當時只用了30天、30萬,就把一個破院子修整成了一個小型度假體。大家可以看出,鄉村那些閒置的農宅和那些閒置的土地蘊含著多大的價值。

三、鄉村民宿最核心的五大問題

1.0版本的農家樂已經沒有辦法滿足現在城市人對鄉村的需求。城市的中產人群消費不斷升級,而農民永遠摸不到城裡人不斷升級的需求到底在哪裡。

這個時候就需要專業的運營團隊和農民攜手盤活資產。但盤活的過程中,村民認為把房子做得越豪華越好,比如他們認為安裝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大吊燈,或者把飯菜做成法式大餐,客人會很喜歡,其實不是。城裡人真正想要的是鄉村的一個家,是在最傳統的生活方式裡面又有城市舒適的體驗。

所以,結合點在哪裡?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傳統的生活方式裡有城市舒適的體驗,這才是城裡人喜歡的鄉村民宿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我們設計的院子是獨院獨租,院子裡面不論兩間房還是三間房,都是整租,不拆開單獨。這樣讓大家有一個完整的鄉村院落空間,像走親戚一樣。一個院子配一個管家,做飯、接待、打掃衛生全部包乾。從客人的角度來說,就會有進入鄉下親戚家裡的感受。

這是我總結出來的經驗,只要把這五點滿足了,其他的都是花邊,都不是最核心的。這五點直接決定了客人會不會跑,還來不來。

四、鄉村發展關鍵:環保生態,健康自然

我們要保持生態文明,畢竟鄉村垃圾處理能力很差。比如我們用手工肥皂、木製梳子、棉麻布草的杯墊、木質的牙刷。如果我們不從源頭上控制垃圾,鄉村必然有一天也變得跟城市一樣難堪。

既然鄉村是一張白紙,我們利用鄉村建設心目中的家園,從一開始就可以吸取城市建設的不足,對垃圾分類處理,這樣,村莊才能夠永續發展,形成生態型的美好家園。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城裡人的確有病,一種叫“自然缺失症”的病

當時我們在改造村子的時候,都是找的一些雜草叢生、殘垣破壁的房子,村裡很多人不理解,以為我們要拍《聊齋》。他們問我們要在這裡做什麼?我說做旅遊。他們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做旅遊不去四川的九寨溝,來我們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能搞什麼旅遊,怎麼可能有人會來!

我說城裡人會來的。當我們第一個院子建起來,城裡人烏央烏央把三個月的房間都訂滿了的時候,老百姓更困惑了。因為他們只看到院子外面破破爛爛,沒有進去過,不知道里面改造成什麼樣,所以他們又問我,這城裡人是不是腦子有病?我們家蓋的大瓦房,貼的防潮的瓷磚,他們都不來,居然喜歡住破破爛爛的房子,還花2000多塊錢,你們簡直是騙子。

我說城裡人的確有病,一種叫“自然缺失症”的病。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但為什麼大家願意花2000多塊錢住一晚上就走?因為自然,因為大家缺失自然,需要回到這樣的環境修養身心。這不是一個小需求,這是一個非常旺盛的普遍性的需求。而這種普遍性的需求,不僅僅是來自身體上的、生理上的,更多是來自心理上的。

五、如何培訓管家?

我們十個院子由十個農民管家打理,只有一個管理人員,客人只能通過網上預訂,定完以後你進入到院子裡,只能看到當地的農民管家,看不到任何的工作人員(除非發生意外,工作人員會去解決處理)。

如此一來,給城市人一個非常好的感覺——這些村民和我想象中的村民完全不一樣,管家的狀態比海底撈的服務員還要好。於是他們便問我,如何培訓管家的?

讓農民收穫最大利益,便是對客人的最好“服務”

其實農民只要賺到了錢,你讓他裝不高興,他都裝不出來。你告訴他,美好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當他把家門口的工作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想讓他做亂,他都做不亂。人對正向能量的需求就像飛蛾遇見火一樣。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當我們把這樣的環境呈現給客人,而客人又和村民產生很好互動關係的時候,我們這個產品就慢慢有了一種精神力量。這個精神力量是大家對鄉村的另一種認知。

用低廉的鄉村資源獲取不可思議的經濟收益

山楂小院有很多山楂,滿山遍野的山楂成熟了,當地老百姓都懶得去摘。山楂其實是個很好的東西,可以治小兒結石,可以美容養顏,能防治高血壓,所以我們就想把山楂收回來,研發成山楂汁。

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火候、濃度控制好,什麼添加劑都不放,只放糖和適量的鹽。開始是免費送給客人;後來客人很喜歡,要求買回去,一買就買幾十瓶塞滿後備箱;喝著好喝,又要求網上預定,我們又把物流打通,在網上展開電商服務。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一斤山楂可以熬兩瓶山楂汁,每瓶售價50元,而一斤山楂的成本只有五毛錢,以至於現在山楂汁的收益已經快超過房費的收益了。

這就是鄉村的資源、資產的潛力。但如果要靠農民以他們非常被動的市場認知力去做這件事情,恐怕永遠做不出來。

老百姓說,我們和你一起熬山楂汁,成立合作社來來做這件事情吧。我相信也許有一天,我們這些院子,可能會因為某些商業的因素,交給其他人來運營。但是我相信山楂汁會成為一個比客房還要有潛力的產業。

還有當地野生的、看上去奇醜無比的小蘋果,也很受城裡人的喜歡。後來我們把這些東西進行分類、收集包裝,通過院子進行銷售,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產業鏈。當地的蘋果和小米一生產下來,馬上就銷完,幾乎都不用營銷。因為我們有70個院子,每一天差不多有300多人要入住,消費這點東西簡直輕而易舉。

這樣一來,城市周邊像衛星一樣圍繞的很多村莊,他們自己小農經濟生產出來的這些物產,就能夠給城市形成一個給養體系。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極少人有機會吃到農民在自己田間地頭中種的蔬菜和水果,味道很好,就像我們小時候吃到的水果和蔬菜的味道。

六、打破不健康的供養關係

以前,農民眼睜睜看著自己種的菜,吃不完爛在地裡;而城裡人只能吃地溝油和化肥大棚菜,這就需要我們一起去解決城市和鄉村的這個斷層。工業化和以城市為主導的利益關係以及資源配置關係,形成了一種不把人當人的給養關係,而這種關係需要被打破。

未來的生活必然是以鄉村為主導,但鄉村永遠離不開城市。如果說城市是前30年共和國的長子,那麼鄉村就會是共和國更有發展潛力的年輕的次子。在這樣一個繼承的關係中,我們把城市的優勢和鄉村的優勢結合在一起,鄉村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寶貝。

我們做的這個事情,不僅僅是商業,更是一個改良社會的樣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需要把鄉村好的東西挖掘出來,也需要去改變城市人一些固有的思維。怎麼改變呢?大家看這張照片,我們的一頓普通農家早餐,幾個手工饅頭,一碗小米粥,幾個鹹菜,蒸紅薯和柴雞蛋。

我們一開始就定下一個規則:所有客人到我們小院,雞蛋只限量供應一人一顆,即便是貴賓,也不例外。為什麼呢?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我們的雞蛋都是當地農戶自家散養雞所生,每隻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冬天冷的時候還不下蛋,如果我們無條件供應客人所謂的“農家雞蛋”,產量肯定不夠啊,那隻能以次充好、給客人假的東西了。

同樣,客人提出要買雞,我們也不賣,也不讓村子其他人來規模養雞,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作出第一個院子的時候,有客人曾經一口氣把村子裡15只雞買走了。一個50戶人家的小村子,總共才有多少雞?當時村民就瘋狂了,村民就跟我們正常市場經濟下的行為一樣,馬上有八戶農民在山上圈了八個山場,要大規模的養雞。但是我就跟村書記說了,趕緊杜絕,趕緊拆除。我們好不容易把客人引來村裡,就是想讓大家享受這裡的原山原水,結果你山上全部都建成養雞場了,那客人還來幹什麼?

所以,我們就告訴所有從城市來鄉村的客人,要過一種怎樣的生活——有品質的簡約和有節制的奢侈。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五個村子,有八名經理,離職率最低的就是紮根鄉村的這些經理。到目前為止,除了因為不合格開除了一些人外,員工主動離職率幾乎為零,為什麼?因為我們做的這個事情,它不僅僅是商業,更是一個改良社會的樣板。而這個社會的樣板,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我們引導著老百姓、引導著客人去實現。

七、城裡人最重要的需求

城市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些財富沒有出口(優質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些美好生活從本質上來說,就一直存在於鄉村。我告訴我的團隊:客人消費的絕對不是你的床板,而是鄉村——比如大雪封山、炊煙裊裊。我們就把鄉村的這些場景呈現給城市人,勾起他們心裡對鄉村的回憶。

我們只想做大自然的收銀臺

大家知道農夫山泉的廣告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我告訴我的團隊,我們要做大自然的收銀臺:我們建一個院子,收大雪封山的錢,收炊煙裊裊的錢,收晚歸的燕子的錢,收滿山小松鼠的錢,收鬱鬱蔥蔥山林的錢,收潺潺小溪的錢。

早在詩經時代,偉大的中國先輩就已經為鄉村做了最好的文案。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他們就是鄉村的代言人,他們用詩酒田園給大家傳遞信號,告訴大家鄉村是美好的。所以,我們只需要把鄉村裡面容易讓我們出戏的東西改變掉,就可以了。

旅遊就是要做好精神按摩

旅遊的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哄人。哄人和騙人當然有本質的區別。哄,就是你跟女朋友說愛她,你把天上的星星摘給他。誰都知道你不會摘星星,但是女朋友聽著爽,覺得你愛她就夠了,這不會造成多嚴重的責任,讓她很舒服,讓她的心理得到了按摩,這就叫哄。而騙就是說你明顯蓄意要侵害別人利益,別人一旦醒悟會很憤恨。

我們做旅遊,賣的絕對不是硬件(而且硬件容易被逾越),我們一定要學會做精神按摩,就是要像哄女朋友一樣哄客人。

我在培訓管家的時候有一個原則,就是永遠不要跟客人講理。客人花錢不是來給你講理的,就好像你和老婆吵架,不要跟她講理,越講越講不明白,她本身就沒想跟你講理,只是想獲得心理安慰。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順著她,讓她心裡平靜下來。因為來的客人最大的訴求是放鬆和平靜,如果你跟他講理,越講他心裡越不平靜,這就和他要來鄉村消費的那個點越來越遠。

讓村民把客人當遠房親戚一樣去服務

我最開始請了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培訓師來培訓村民。我想,城裡面的服務員很多也是從農村來的,他們在城裡面能做好五星級酒店的服務,在自己家門口也應該能做好。可是,當我真把五星級酒店的培訓師拉來給村民培訓以後,第一天農民就走了一半。

我很奇怪,那些農民為什麼要走?他們說,這事我們做不了。你看吧,你們的經理培訓我像空姐一樣站,像士兵一樣走路。我都活到50歲了,突然發現自己不會站、不會走。你讓我幹一天活我都不覺得累,你讓我那樣站著,我真覺得彆扭,走路三個人一起走,前後距離得一樣。他覺得自己像故宮裡面的宮女一樣,說自己老骨頭一把了,這事真做不了。

後來,我就趕快把那個培訓師開了,然後直接培訓他們。我對他們說,首先,你不要把客人當上帝;其次,你不用做太多,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就行,比如你在給客人端飯端菜的時候,不要把手指頭伸到湯裡面,客人洗澡的時候,不要不敲門就破門。

村民大笑說,我們根本不可能那樣做。我說,那不就行了,剩下的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就把客人當你們家遠房親戚,近了都不行,比如你不能把客人當你家老公,跟客人說“去把碗洗了”。近了不行,太遠也不行,太遠了你彆扭生熟。就是當遠房親戚好久沒見,突然來了很開心,我做好吃的給你,我把家裡收拾乾淨,就這種狀態,就可以了。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八、如何遵從鄉村發展邏輯,打造鄉村原生態生活?

我們搞鄉建,從來不趕農民,因為趕農民成本極高。從商業和社會學來說,農民才是這個地方的主人,他們在當地生活了很長時間,和當地的自然關係和人際關係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生態,而這個生態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理解、遵從,而不是需要我們去破壞和重構的。

必須要遵從鄉村的規律,才能在鄉村把商業長出來

鄉村的重構成本極其高,所以很多做特色小鎮的和田園綜合體的,玩到一半就玩不下去了。我們給一個地方做規劃,怎麼才能夠做出一個真正讓當地的商業能生長起來的規劃。這其實是政府和規劃人員都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必須做一個可以落地的規劃。現在很多人覺得規劃落地是件很難的事情,其實不是規劃難,而是我們判斷錯了規劃的價值。

現在很多規劃師和建造者的思維都被城市的工業化思維侵害掉了。工業化的思維就是,我想要個孩子,我就去拼,把誰的鼻子、誰的眼睛、誰的身子拼出來,就是孩子。這不符合邏輯。鄉村的邏輯是,我播種一粒種子,它慢慢生長,也許長出來了,也許沒長出來,也許長得很高,結出了累累碩果,也許一場暴雨就把它沖毀了。這才是鄉村的邏輯。我們必須要遵從鄉村的規律,才能在鄉村讓商業長出來。

我們就想給城市人一個真正安寧的可以隱居的地方

我的很多客人,開車路過村子的時候,都想象不到村子裡會有我們這樣的院子。沒有大牌坊,沒有很酷的路標,什麼都沒有,所以叫隱居鄉里——我們就是給城市人一個真正安寧的可以隱居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才最放鬆,才符合我們商業的本質。

有很多人說在村裡太無聊了,沒有玩的東西,尤其是孩子的娛樂設施。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很多人把我們這張照片作為一些農業雜誌的封面和鄉村旅遊推文的頭圖。因為大家覺得這是比較令人嚮往的鄉村生活狀態。事實上營造整個場景花不了5000塊錢,全是淘寶貨,一串串燈,幾個帳篷,一個毯子,除了投影儀貴一點。其實鄉村真正能夠吸引城市人的,重點是環境,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把它借用起來,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夠構建出城市人想要的夢境。

人性傾向自然,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規律

這是一些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開同學會,生日會,然後各個家長帶自己孩子來聚餐。細想一下,城市裡面其實很難有這樣的環境。在這裡,人們和自然融為一體,整個環境的營造,是獨一無二的。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這種院落式的居住環境是中國人非常高明的一種發明,讓人和自然處於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關係——給我安全感,讓我能夠和天地對話;如果環境太惡劣了,我退一步就回到房間裡;如果環境好一點,我需要勞作,就可以走到院子外面。這種三層遞進式的建築關係,只有在中國為源頭的院落環境裡面才能夠實現。鄉下的一個小院子,因為符合人心理上最基本的訴求,所以小孩子在裡面就會非常的愉快。哪怕院裡並沒有什麼非常奇特的娛樂玩具,但是就抓住了孩子的心。人性傾向自然,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規律。

九、鄉村產業運營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我們從一開始把這當做一場革命。我和幾個合夥人,從一個院子做起,雖然有很多的不理解,很多的困難,但是我們一路做了下來,尤其是我們最早的這三位管家。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我們把村民們健康、自然、淳樸的笑容,轉化成了商業價值

中央電視臺一次採訪農民管家,問他們一年家庭收入多少錢,她說少說有10萬——兩個人的工資,一個月七千多,一年下來就八九萬;每年分到村上的房屋分紅,能分到三四萬塊錢;每年賣農副產品也能賣兩三萬塊錢。我很震驚,然後思考我們做的這個事情有怎樣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我們的管家,從最早的三個,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位了。

這個世界沒有誰會白給誰東西,任何的勞動需要價值,我們村民的勞動也需要價值;村民們保留好的山山水水,需要付出代價;村裡淳樸的人情關係,也是有商業價值的。

很多人做鄉村工作,意識不到村裡留守老人的價值感

很多人做鄉村工作,意識不到村裡留守老人的價值感,我以前也意識不到。只有我們發現老百姓和鄉村真正的價值點,才能夠實現四兩撥千斤。如果把鄉村的東西推倒重來,再構建城市的東西,那跟城市相比,沒有任何競爭力。但是我們可以把村裡不能做管家的老頭老太太聚集起來,讓他們種菜,然後用高出市場20%左右的價格來收購,賣給城裡人。其實這裡面我們也不虧,農民也很賺。現在每天早晨一堆老頭老太太就提著一籃子雞蛋、一籃子自己種的玉米、紅薯、蘿蔔,排成一長溜,非常壯觀。他們都很開心,因為他們體會到了強烈的價值感。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將村民的優良品質變成一個很好的循環體系,傳遞給客人

我在村子裡說,你們的菜有多少我收多少,我們小院消化不完,我就把它包裝成伴手禮全部送給客人,客人很開心。

當我把這個商業模式完善了以後,我發現他們把優良的品質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循環體系,傳遞給我們客人。當我們的客人發覺送給他的伴手禮,是一個老太太用閒暇時間親手一點點種植出來的時候,他得到的絕對不是一頓好菜的滿足感。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十、作為鄉村運營商的主要工作內容

我需要更多做鄉村的人能懂鄉村,同時也懂城市,把城市和鄉村鏈條通過市場化的方法連接起來,把鄉村的價值真正的傳遞出去。我希望這種模式能得到普及,不是我有多牛,而是鄉村本來就很好,我只是把它打通了。我們對鄉村的尊重、對市場的尊重、對商業的尊重是一樣的。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我從來不講扶貧,我只是想把大家的價值連接在一起

這是我們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的一個項目。農民成立合作社,收了8個閒置的農宅,由扶貧基金會投資300萬,把農宅打造成民宿,交給我們來運營。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很快給農民的分紅能夠達到一年80多萬,幫當地的農民賣蔬菜、賣土特產,能夠賣到20多萬;給當地農民管家付出的工資能付50多萬。僅僅8個小院子,就可以給一個鄉村支撐起一年100多萬的收益。農民分紅的時候,說:整天搞扶貧,這才叫實在。當時扶貧基金會的秘書長語重心長跟我說:我沒想到你用市場的方法,這麼輕而易舉的就實現了我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扶貧模式。

我只是想把大家的價值連接在一起,讓城裡人也開心,讓農民也賺錢,讓每一個勞動者得到他應有的回報。

我們的定位是鄉村運營商,負責鄉村產品的研發和設計、村民培訓、村民管理和市場營銷。類似於滴滴體系,我們授課,制定標準,管理培訓村民,讓村民來做管家、提供服務。由村集體牽頭成立一個合作社,把閒置的農宅收到合作社,原來的農宅業主通過分紅和租金獲取得收益,我們通過運營獲取收益,再跟合作社和管家來分成,管家以發工資的形式,合作社以分成的形式。

政府做好外圍應急保障以及配套設施建設,這就形成了最早良性的鄉村企業合作運轉體系。村裡人有資源和資產,由合作社來租農民的房子(我們作為外來的運營商,從來不租農民的房子),合作社成立資產管理主體,按我們的標準修建好以後,委託給我們來運營。我們運營賺的錢跟村民來分,鄉村的經濟就靠幾個院子盤活了。

我們要做的鄉村,既不屬於原來的鄉村,也不屬於原來的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鄉綜合體

鄉村盤活以後,來的客人都是高消費人群。現在,我們村裡的酒吧、向城裡人開放的小商店、各種親子娛樂教室和自然學校都建起來了,這樣一個新型的鄉村生態體系和商業體系就形成了。我們在鄉村要做的事情,既不屬於原來的鄉村,也不屬於原來的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鄉綜合體,而這個新形城鄉綜合體必須要建立在以當地人為主體的前提下。

我一直跟我的村長舉例子說,村長是董事長,掌握所有資產,我是CEO,來幫你管理村子,這樣一個協作的關係形成以後,一個村子做六個度假小院,只需要投入210萬,但是一年的流水可以做到280萬。這個數據已經是三年前的數據了。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數據在不斷的更新,現在農民的經營性收益已經有28萬,一共能夠達到近100萬。就是我剛才講的山楂汁,玉米等等這些收益。

所以梳理一下我們的合作模式,村集體永遠是主體,運營商永遠需要,離開這兩點,鄉村轉動不起來。

歸納我們的工作方法,我一直稱之為“針灸式改變鄉村”

我們首先尊重鄉村的生長規律,相信它是活的。它雖然生病了,虛弱,髒了亂了,但我們只需要把它擦乾淨,只需要逐漸打通它的穴位,把裡面不暢通的地方變暢通,去激發它的自尊和活力,我們就能夠獲得一個活生生的鄉村。

如果我們把鄉村推倒重來,我們在事實上獲得了一個殭屍,雖然這個殭屍被化妝得很漂亮,也是鳥語花香,但它永遠不是鄉村,你永遠得不到鄰居的問候,也永遠得不到村民之間質樸的迎接。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五年內爭取在全國做到3000個小院

現在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城市了,城市也不需要更多的公園,再多的公園也解決不了城市救贖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講,鄉村是目前為止救贖城市的唯一出口——因為城市已經由工業文明把人性推到懸崖邊上,如果再不找一個可以釋放的出口讓人迴歸自然、迴歸人性本身,我們可能就崩潰了。所以我立下一個目標,在五年內爭取在全國做到3000個小院。

十一、我對鄉村建設的一些感悟

鄉村其實本來就很好玩,好玩的東西不是我們構建出來的,鄉村真正吸引人的東西是剛才我講的那些風花雪月、鳥語花香、大雪封山和炊煙裊裊,也是那些人情世故,那些村口掃雪的大媽和給你烙春餅的大嫂,這才是鄉村。

城市人需要的是詩酒田園,農村人需要的是不斷賺錢

我們在提供農民服務的時候,如果讓她練就一身空姐一樣的姿勢,和宮女一樣的步姿,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喚醒農民的自信,他們才能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樣一來,城市人需要的都是詩酒田園,農村人需要的就是要不斷賺錢,只有農村人不斷的賺錢和城市人不斷地放鬆,我們的這個體系才能夠慢慢地形成一個最平衡的點,城鄉才能夠流動起來。 我們就像打太極一樣,把這個城鄉的陰陽關係重新進行調整。但是我們不只是做民宿,我們想要做的是原鄉產業集群。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什麼叫原鄉產業集群?我們將剛才講的民宿小院來梳理一下:原鄉產業集群就是用當地的勞動力,用當地的資源,讓當地人也能夠受益,讓當地的文化能夠得到滋養,環境不被破壞,同時又能夠結合外來思維的優勢,商業的優勢,讓這裡面的文化得到滋養。就好比我們用的是當地40歲到50歲的大媽,這群最令政府最頭疼的人,結果在我們這成了村子裡面類似鄉村白領一樣的最高收益的一群人,非常受尊重。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其實在農村,大家對於資源的使用是極度節制的

我希望當我們面臨一個商業在一個地方開始得到成長的時候,它的文化仍然能夠繼承。類似我媽媽把一個塑料袋都要打上補丁用的這種狀態,她不是為了給誰看,她也不知道什麼叫環保主義,她只是出於自己的本心,覺得這個事情就應該這樣做,這就叫文化。

如果人心越來越壞,我們不如不發展鄉村,就讓它像一個處女一樣保留在這個地方,讓未來有能力的人再去開發它

如果說我們把一個地方商業做起來,換來的代價是當地出現了搶客、宰客、拉客,人心越來越壞,我們不如不發展鄉村,就讓它像一個處女一樣保留在這個地方,讓未來有能力的人再去開發它。

比如說我們開始做姥姥家的時候,村長就經常跟我吵架,他說他好不容易找來的一百多萬,頂著巨大的壓力,結果我還把姥姥家原來那個像破墳堆子一樣的爛門頭保留著。全部村民都罵我是個敗家子。花那麼多錢建了個破房子,沒建成一個新的大瓦房。我就給他講,我說這個已經不是給老百姓住的房子了,這只是一個生產工具,只要它能夠賺錢就可以了。

有一個原則,就是儘量地去恢復有機原種

房子只是一個點位,一產、二產、三產我們統一要升級。一產要升級的,就是原來的大規模作業,恢復到小農經濟和大規模作業自然而然的狀態,有大塊地就做大規模作業,有小塊地就發揮小農經濟的價值,但是有一個原則,儘量地去恢復有機原種。我們提倡當地當季不食不吃的生活。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農產品由八毛錢提升到八塊錢的價值。有機種植,化肥農藥是沒有汙染的,甚至養殖也遵循自然規律,讓大家少吃肉,吃好肉,不要進入到口欲的無限滿足,健康的無限傷害裡面去。

二產,我們鄉村很難再去引進大量的水泥廠、鋼鐵廠這樣的汙染型企業,更多的鄉村其實就是發揮它的優勢,做一些農民能做的手工加工的產業。

三產就是城市人和鄉村人共同再造的一些鄉村民宿、鄉村酒店、自然教育以及田園商務區、鄉村聯合辦公等等。只有城裡人才能運營的一些新型的重運營的產業。我覺得這樣一來,大家原先的理念可能就清晰了。我們想回到人之初性本善,回到對原始又優質的生活追求裡面去。 但同時我們要進行大量的人才的培養,去扭轉大家的思維。鄉村幹部要有讓大家發展產業的思維,能夠作為鄉村的產業帶頭人,理解產業,能夠開放迎接外來的商家,同時培訓鄉村經理人,呼喚更多的年輕人回來。

我們鄉村不是需要更多的創業者,我們鄉村需要更多的經理人

政府在講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我最知道創業是啥滋味了,九死一生。你沒有學過的任何課都要用資金去填補那些外部的坑,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創業,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創業成功的。但是很多人通過勤勞和思考,是能做管理的。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十二、原鄉產業的運營模式

鄉村管家和服務員就不用說了,就是我們培訓村裡面留守的人員。做管家和服務的,這也是最後的第一個重點,原鄉產業。從這個模型裡可以看到,鄉村需要什麼?

【和盛城鄉書院】陳長春《鄉村產業運營的共生模式與在地化運營》

鄉村需要資本,需要錢,但是需要誰的錢?錢怎麼花?

比如說政府成立的一些旅投公司,其實他們有很多支援鄉村建設的投資任務,但是這些錢要投到鄉村,往往都是渺無聲息,在目前的局面來說,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我也接觸了很多地方的農投和旅投公司,他們手裡拿著一堆錢,不知道怎麼在鄉村使用。

第二是社會資本,城裡有很多地產開發商,或者說一些有錢的人,拿著錢想到鄉村去找一片藍海,去投資建設、運營,但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進入鄉村,甚至政府還整天在劃出各種紅線來防止資本侵略式下鄉,防止建大別墅和小產權房。村集體和村民更是不知道該怎樣發展當地。

鄉村其實最需要的是鄉建投

我通過做民宿梳理出來,鄉村最需要的是鄉建投,有點類似於城市的“城建投”,這個平臺它的價值在哪裡?它的價值在於能夠把政府、社會資金、集體的資金資源吸引來,共同形成一個暫時還沒有回報的時期,但它有資產的沉澱。

把這些資產放在鄉建投這麼一個公司,或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把村民的個人資產如宅基地、農房這些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託管給外來有經驗的運營公司來運營,這樣一來就實現了一個很好的局面。

社會資本不再具有侵略性,同時因為有政策資本進來,可以去改造一些基礎設施,所以社會資本也就敢進來了。所以政策資本做引導、做配套,社會資本跟進,然後村集體和村民把利益抓進來,將來他們是利益主體。

因為所有的事情到最後收益的必須是村集體合作社,這樣一來就符合十九大講的壯大集體經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外來的力量和內部的力量同政府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同時挑選運營公司。

通過我們自己的實踐和摸索,能夠更好的優化這個模型,找到鄉村的解決之道

通過這樣的模型,整個鄉村哪怕只有一個產業能盤活,如果再有更多的產業進來,它會像燒火一樣不斷地加柴,燒得越來越旺。所以我覺得這麼一個模型拋出來,也許它還不是很完善,我希望跟在座的各位實現進行更多的探討。通過我們自己的實踐和摸索,能夠更好的優化這個模型,找到鄉村的解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