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放学后不再“放羊”

乡村留守儿童在放学之后没有大人照看,“放学就等于放羊”,已成为一些贫困村的社会问题。2016年9月,笔者到海南出版社定点扶贫村屯昌县南吕镇郭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就在思考如何解决此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巩固扶贫成效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


郭石村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村里有大量留守儿童。笔者决定从帮扶留守儿童入手,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配合村民搞好生产、增加收入。经过与村干部商量,首先在村文化室开设“夜间小课堂”,组建“虫蛙”少儿合唱队,辅导留守儿童读书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极大改善了孩子们“放学就等于放羊”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留守女童成长,关爱特殊家庭的儿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贫困户家庭的在校生进行一对一教育帮扶,劝导辍学少年重返校园,使村中适龄学童就学率达到100%。经过大约3年时间的熏陶,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学习长进,文明素养、接人待物方面也有很大提升,处处显露出让人惊喜的小细节。孩子们言行举止上的变化,对家里的大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乡风进一步醇熟。


让留守儿童放学后不再“放羊”


郭石村儿童之家


海南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单位,在财力和人力上,无法与某些大单位相提并论。社领导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文化属性特点,突出文化扶贫的工作思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技术本领匮乏,致富缺少思路。部分村民在物质上虽然已经脱贫,但精神上并没有真正扭转“等靠要”思想,甚至对政府产生依赖,“扶志”和“扶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影响了脱贫成色。因此,要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大力提倡文化扶贫是重要手段。只有让贫困群众汲取更多文化知识,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提振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从根本上实现稳定脱贫。


要把村民“最缺什么”和帮扶单位“最擅长什么”结合起来,进行精准扶贫。经过与社领导沟通后,笔者制定了扶贫“策略”:首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修建村里的文化休闲场所,修建晒场、书屋,装修文化室,安装路灯等。其次,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相结合,特别是从年轻一代着手。帮助成立“捐资助学基金会”,长期请教育名家和志愿者到村小学授课,邀请县关工委的退休老干部及义工每周六上午给村民及留守儿童授课;为村小学重新安装新黑板、设置读书角并配置新书柜及图书;最后,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成立民间文化传习所,帮助撰写村训、村史、村规民约,每年在村大榕树广场举行“古榕杯”书法比赛,加大力度组织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单位及文艺团体多次到郭石村举办活动,陶冶村风民俗。


笔者渐渐认识到,扶贫,特别是文化扶贫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长远的谋划,除了投入资金做好保障外,更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相信即使扶贫队伍离开村子后,村民也能利用自身的技术、思路和本领,找准经济发展道路,持续发家致富奔小康,早日实现“中国梦”。


让留守儿童放学后不再“放羊”


孩子们在读书室里跟着驻村第一书记学习课外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