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追梦”人

——记攀枝花铁矿采矿作业区职工吴丹

吴丹,男,中共党员。1972年10月出生,199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攀枝花铁矿采矿作业区电铲大班党支部书记。“人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吴丹凭借英雄攀枝花般火热的爱岗敬业精神,始终扎根矿山生产一线,不断在坚守中超越自我、于勤奋中努力前行,在电铲司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1992年,刚高中毕业的吴丹跟随父亲的足迹,轮换到攀枝花,成为一名标准的“攀二代”。父亲对他说:“当年我们响应国家的三线建设号召,从老家来到这里,天天在山上打洞子、扛炸药包,用万吨大爆破炸出这座矿山。现在轮到你来这里搞建设,希望你珍惜岗位,干出个样子来!”父亲的一席话成为激励吴丹一生的领航标。从此,他将工作当修行,努力用自强不息的精神累积生命的厚重。

1997年,吴丹转岗成为一名电铲司机,有幸成为攀钢首届电铲技术状元韦东彬的徒弟。吴丹说:“5年之内,我也要像师傅那样,成为攀钢技术能手”。

有人背地里说:“一个转岗轮换工,连技校都没读过,才来几天就敢说这话,口气不小,自不量力!”

可吴丹不管这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师傅潜心钻研技术,学到真本领。只要一有空,他就在师傅的指点下从最基本的定点倒货、扫道、装车认真练起,在“稳、准、快、满、平”上狠下功夫,细心体会每一个动作的操作要领,直到满意为止。


矿山“追梦”人


至今,原采矿车间电气点检员邓建平都会对吴丹的学习劲头交口称赞:“那时候,只要我一上铲,吴丹就会缠着我学读电气图,让我教他判断和排除电常见气故障的技巧,遇到比较难一点的故障,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年轻人在当时还真不多见。”

天道酬勤,成功眷顾努力人。1999年8月,转岗仅两年的吴丹,从300多名电铲司机中脱颖而出,在攀钢集团公司职工技术运动会上一举夺得“电铲司机技术能手”称号,提前三年实现自己的第一个追梦目标。

之后,吴丹继续在师傅的引导下,进一步学习电铲的各种操作要领和维护保养方法。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一边参加成人自考,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借阅《机械基础》《冶金矿山电铲司机》等技术书籍。无数个孤灯夜读,他就像一台充足电的马达,不知疲倦地转着,废寝忘食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先后记下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凭借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吴丹很快成为电铲操作的行家里手,又先后获得2004年、2008年度攀钢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成为攀钢技术状元。

前进之路,总有风吹雨打。2011年,吴丹踌躇满志地参加鞍钢集团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 想要在赛场上一展风采,没想到发挥失误,连前十名都没能进入。这当头一棒让他真正明白什么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他再次暗暗发誓:“决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必须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从鞍山回到攀枝花,吴丹将一切归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钻研操作技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他四处搜集电铲资料,从矿图书室到车间技术员办公室,从老师傅到新分大学生,只要听说谁有资料,他就跑过去软磨硬泡,想尽千方百计把资料搞到手。

“只要是和电铲相关的,我都要学!”长时期的刻苦训练,吴丹的操作技能终于得到质的飞跃。在2012年公司技运会上,吴丹终于一举夺得电铲司机技术比武第一名,被授予“鞍钢技术状元”称号。2016年9月,吴丹又在中国技能大赛——“鞍钢矿业杯”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上,力克群雄,成功夺得“全国冶金矿山行业电铲司机技术能手”称号。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电铲不是生铁,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吴丹抚摸着高大的电铲,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007年,吴丹开始担任电铲大班党支部书记兼大班长。工作中,他发现很多电铲司机都是转岗职工,他们的本岗位从业时间短,操作经验欠缺,动作不规范,经常引发设备事故。曾经有一位维修师傅指着一堆拆换下来的废旧零件对吴丹说:“你看看,这都是你们电铲司机干烂的东西,干活能不能温柔点嘛!”。

老师傅的话让吴丹倍感惭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定要找到一套先进的电铲操作方法,来规范电铲司机的操作行为,从源头上提升职工的整体操作水平”。

跑遍了攀枝花图书馆、资料室和新华书店,吴丹没有找到任何现成的电铲操作法。“没有现成的,那就自己搞出一套来!”吴丹又来了倔脾气。

为了掌握第一手设备资料,吴丹先后自费买回两台照相机,天天背着工具包,提着点检锤,一台电铲接一台电铲地跑,将各种操作方式拍照存档。他亲自操作每一台电铲,定期掌握设备状况和操作性能;仔细检查每台电铲出现的设备隐患,用石笔标注异常磨损和裂纹部位。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也不论是烈日还是寒冬,总能见到吴丹在采场忙碌的身影。晒得漆黑的脸,走出厚茧的脚,吴丹早记不清在采场走过多长的路,爬过多少次铲,只知道每隔四五个月就得换一双劳保皮鞋。

一有空闲,吴丹就把拍下来的视频和图片拿出来反复琢磨,仔细研究每一个操作动作与设备故障的关系,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傅们请教,反复观察每一个挖掘动作对装车循环时间的影响。他在“柔性操作”上下功夫,不断降低电铲作业对零部件的震动和冲击载荷,从操作源头降低设备故障率,在“快速运转”上求突破,努力将电铲作业的单斗运行时间一秒一秒地往下降。

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反复验证,历经上百次改稿,吴丹终于运用“三同时”和“去繁就简”原理,成功总结出“五快七不准”电铲先进操作法,该操作法让电铲的单斗平均装车时间从34秒/斗下降至27秒/斗,有时甚至可达20秒/斗,电铲的平均作业效率猛升17.1%,一举填补了国内没有“WK-4B电铲快速装车先进操作法”的空白。

一线矿工总结先进操作法,很多职工不以为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这当中,就包括刚从排土车间调过来的电铲司机赵伟。他说:“我干了几十年电铲,天天装车,哪里就不先进了?不行咱俩比划比划!” 面对挑战,吴丹欣然接受赵伟掰过来的手腕。

通过现场PK,无论是从装车速度还是在装车质量上,吴丹的操作都明显比赵伟更胜一筹。同时,吴丹还发现赵伟的操作虽然也很快,但在细节处理上还有瑕疵,比如在每次关斗时插销都要撞击底门,这很容易将插销打断,缩短铲斗底门使用寿命。

“是设备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吴丹问赵伟。

“是设备问题,插销短了要滑斗,长了关不上,自然就会打底门”赵伟很肯定地回答。

“那你看我的!”吴丹二话没说,坐上操作椅,启铲装车。只见电铲行云流水般舞动巨大的铲臂,铲斗上下翻飞,插销却开关自如,没有一下磕打在底门上。赵伟顿时心服口服,直接认起师傅:“师傅,我明白了,还真不是设备问题,是我的技术问题。”这事传开后,那些曾经质疑过的职工,也开始信服吴丹的操作水平了。

矿山“追梦”人

回忆起这件事,吴丹豁达地说:“敢于在技术上硬碰硬地掰手腕,其实挺有意思,它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可以对自己的操作方法进一步雕琢,从中享受到技艺升华的乐趣。”

为了进一步把该先进操作法进行推广运用,吴丹将其录制成视频、制作成PPT在全班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得到了本班职工的认可,就连周边的白马、太和铁矿的电铲司机也纷纷跑来学习取经。凭借这一操作法的推广运用,吴丹所在的班组职工的整体操作技能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已拥有高级技师2人、技师6人、高级工45人,17人次夺得公司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2015年,该操作法于被攀钢集团公司命名为《吴丹WK-4B电铲快速装车操作法》,2016年12月,被评为鞍钢集团公司职工先进操作法。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8年如一日,吴丹不断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磨炼自己的心志,变得更加成熟、稳健。在困难面前,他总喜欢拔剑而上,享受攻坚克难给他带来的快乐。

攀枝花铁矿经过50余年的建设,已全面进入深凹开采。电铲岗位面临主体设备老化、矿岩出口减少、作业场地狭窄、深部积水较多,电铲移动频繁等诸多困难,生产组织难度不断增大。但吴丹是个永不服输的班长,他说:“越是困难越要静下心来埋头苦干,能够把干毛巾拎出水来那才叫真功夫,所以我们要在破解生产技术难题上作文章”。


矿山“追梦”人


2019年4月15日, “81号电铲回转减速箱油泵又坏了?不是上周才换的新泵吗?”仅一个月的时间,81号电铲回转减速箱油泵和电机轮流“罢工”,就连油泵内的润滑油也开始“闹脾气”,180公斤润滑油不到一周就全部漏光。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吴丹像热锅上的蚂蚁,茶饭不思,坐立不安。

“机械油损耗大、电机被烧坏,难道必须更换新的回转减速箱?”下班回家后的吴丹也不闲着,满脑子都是油泵漏油的问题。

“咦,难道是油管出了问题?油管使用太久,内壁有可能变小堵塞,无法满足油泵输油要求。”他和81号电铲司机长蒋召贵探讨这个问题时,突然问道。还真有这个可能,要不试一试?他们马上请维修工人更换大直径油管,回转减速箱油泵果然消停下来,再也没闹过“脾气”。

就这样,凭借执着的追求,吴丹针对电铲设备逐年老化现象,率先推行“循环点检·重位重查法”,制作“在线设备六无排查表”,通过“手机云平台”,不断带领职工强化岗位巡检,提高设备故障预知预判能力。

“提升减速机瓦盖螺栓受力面、各部齿面润滑和磨损情况、卷筒支架和A型架是否有裂缝……这些都是我们检查的重点,要是小隐患发现不及时,就会酿成影响生产的大事故”。近年来,吴丹坚持科学制定电铲岗位点检计划,及时引入“它机点验”和TPM全员设备管理法,先后发现提升减速箱齿轮异常啮合、减速箱不上油等50余项设备重大隐患,确保了电铲高效运转。

最让吴丹自豪的是他改进了电铲卷扬大绳的更换方式。原来,更换电铲卷扬钢绳,是一项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是所有电铲司机最怕干而又不得不干的作业项目,既不安全又浪费作业时间。对此,吴丹发誓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大绳更换方式,让它变得安全、便捷。

刚开始,吴丹想为每台电铲增加一套电动卷扬装置来代替人力拖动。但仔细一算,一台5.5kw的电动卷扬机价值8千元,16台电铲则需投入12.8万元,显然不划算!正当他一筹莫展时,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利用提升卷筒自身的旋转拉力来代替电动卷扬机呢?说干就干,只见他一会爬上10米多高的天轮,一会钻进狭窄的A型架下方,仔细观察每一个作业环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和同事们找来50米钢丝绳,利用安全绞扣,反复试验改良,终于成功研制出一副简易更换工具,效果堪称完美。原本需要七个人花四个小时才能更换完的大绳,现在只需要四个人用两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使用这套更换装置,每年可为矿里节约出生产时间66小时,多输矿岩14万吨,比照创效129.36万元,班组职工对这一改进纷纷点赞叫好。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016年5月,由吴丹领办的“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为大力弘扬工匠劳模精神,激发工作室创新活力,吴丹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努力释放“聚才效应”, 践行“聚众力、打造精英团队,提技能、采出精品铁矿,攀新高、服务钢铁粮仓”的工作理念,从提升岗位操作技能、改善采矿工艺流程、改造不合理装置入手,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创新工作。

由于矿山特殊的岩层结构,极易产生大量超标大块,导致矿岩破碎站下料仓口堵塞,严重影响采选流程的有序生产。针对这一难题,吴丹团队认真开展技术攻关,分别从降低超标大块率、减少大块入仓率等方面入手,进行爆破质量优化、实行分采分装与监控优化,并与职工的激励措施挂钩,多方施策,使超标大块堵塞下料口的次数由原来28次下降为4次,同比减少14.6次,创效80万元/年。吴丹将这一研究成果撰写成“浅谈露天采矿超标大块堵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被《科学技术创新》杂志收录发表。这让吴丹意识到:“工作室的许多创新点,都源自于对实际生产难题的破解”。


矿山“追梦”人


工作室成立3年以来,工作室成员也由最初的14人发展至20人,其中2人获“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荣获“攀枝花百岗万人技能大赛一等奖”,4人获得“攀钢技术能手称号”。工作室的攻关范围也从单一的电铲岗位拓展至露天采矿主体设备的操作与维修、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爆破施工监管等多个专业领域,并以攀枝花铁矿为依托向白马铁矿辐射,形成多元化、多角度的专业融合优势。先后完成“1210m大涌水台阶开沟技术研究”等31项技术攻关课题,其中“矿山生产班组OEC管理运用和研究”获得鞍钢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班组、机台核算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工作室成员先后在《现代班组》《班组天地》等多家报刊上发表9篇技术创新论文。其中吴丹的《“反思事故 、规范行为,创新班组安全生产建设》获全国钢劳联班组安全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他先后牵头或参与开展QC质量攻关3项,管理现代化2项,累计创效870万元。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9年11月,刚刚成立不到3年“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时入选“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整个攀钢集团公司传为佳话。

世间有大爱,人间有真情

2020年农历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严重威胁着国人的生命健康。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战“疫”阵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号召全国人民迅速打响抗疫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吴丹在这场抗“疫”战中,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坚守岗位,冲锋在前,努力用实际行动,呵护身边职工及其家人的生命健康。

1月24日,吴丹一接到疫情指令就立即放弃原本的春节出行计划,第一时间回归工作状态。他先是电话通知已经回四川老家休假的3名职工做好防护措施后立即返回攀枝花,同时要求班组5名即将休假离攀的职工立即停止休假,且不得离攀。这一决定,为班组后期工作创造了良好管控条件。

吴丹以小班、机台为单位迅速划分疫情防控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将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到人头。为了尽快提高职工的防控意识,他们及时打印疫情防控标语和口号,张贴在值班室出入口,反复向职工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并从作业区领回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迅速发放给每一位职工,带领班组长每班对职工的口罩佩戴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开展体温检测并做好登记工作。成立“党员抗疫突击队”,每班对值班室、会议室和作业机台进行卫生清扫和病毒消杀,并制作废旧口罩回收箱进行集中回收处置。至3月10日,累计开展体温检测1890余人次,领回并发放各类防控物资1593件。

随着疫情的不断扩大,原本7天的假期被延长至2月10号上班,上级要求白班人员除值班外,一律居家不得外出。虽然是居家,吴丹却比平时起得更早,经常早上6点就起床关注班组疫情,一直坚守到晚上12时,将所有文件传达、处理完才休息。

吴丹坚持利用电话、QQ、微信对班组疫情进行掌控,不管是上级下达的疫情防控文件或具体防控要求,还是班组出现的每一个细小疫情动态,他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到上传下达,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判断,拿出具体措施将各项防控指令落实到每一位职工。大年初三,有职工向正在现场值班的吴丹反映能否增加机台消毒,吴丹立即将这一情况向作业区领导汇报,在当天下午就落实好现场电铲、钻机、泵房等作业点的消杀工作。2月2日,吴丹得知家住仁和、炳三区的倒班职工在疫情期上下班乘坐的公交车上有部分乘客防范意识较差,不戴口罩,造成职工存在接触病人的风险,他马上向矿里反映,并提出通勤车更改线路和发车点的建议,在矿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该问题很快得到圆满解决,消除了职工心中的顾虑。

吴丹常常教育班组的职工:“越是在疫情防控艰难期,就越要抓好安全生产”。他说:“我们绝不能在安全上疏忽大意,为抗疫大局添乱”。他和其他班长一道,主动坚持轮流值班,确保生产现场天天有人负责。

电铲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人员的配置和设备运行状态密切相关。疫情爆发以来,吴丹积极带领职工努力克服假期外协施工方全停、配套工序延期复工等诸多困难,不断优化班组岗位人员配合,坚持强化与相关工序的协调配合,带头搞好设备维护保养、加大岗位点检力度,确保设备维护到位,运转可靠,有序投入安全生产。

为了提高铲装作业效率,吴丹和他领办的“吴丹露天采矿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全体成员,深入作业现场,通过手机“云平台”,加强技术交流,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疫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1月27日中午11点,重点输出矿石的82#电铲出现行走异响单边动,经检查是左行走电机对轮螺栓断裂,必须动用吊车进行更换。起吊行走电机只能通过司机室左前方不到30cm的空间下钩,场地十分狭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安全事故。吴丹立即赶到82号电铲担任危险作业专门安全管理员,他一边对维修现场所有作业项目进行安全监管,一边积极配合维修人员进行设备修理。只见他和维修人员上下联动,精准发出指令,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直到14:30将电铲修复并正常投入生产,才返回值班室吃午饭。

就这样,在疫情期间,吴丹始终坚守岗位,用勤劳的工作、睿智的汗水浇灌每一天的矿岩采装作业,先后处理各类生产技术难题5项,组织长距离移动电铲16次,为电铲推进部位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疫情爆发初至2月28日,在吴丹的精心组织下,不仅确保了电铲大班92名职工、400余名职工家属无一人出现新冠肺炎感染,还实现了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稳定,产量不降反增,累计超进度计划9.17万吨。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吴丹每天都会对通过电视、网络关注疫情防控动态,及时引导每位职工坚定疫情防控的必胜信心。他还定期与三名返攀居家隔离的职工取得联系,及时传达上级疫情防控要求,了解和掌握职工及其家属身体状况,对他们送去无微不至的关心。

随着疫情的延续,武汉的防控物资出现短缺。吴丹和他的工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定要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他把这一想法讲给身边的职工,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国家有难,武汉有难,我们应该献点爱心!”党员邱建钢第一个响应,他说:“吴书记,我愿意为疫情防控捐款400元。”

就这样,一场自发捐款行动由此展开。吴丹牵头成立的“金兰行职工爱心互助联盟”成立于2011年,其职能是职工生病住院时,联盟成员利用休班时间前去照顾。此次疫情面前,联盟成员纷纷慷慨解囊,100元、200元、500元……短短几天时间,大家通过微信捐款7750元。2月27日,吴丹再次通过支付宝向武汉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他说:“虽然捐款不多,但它体现了我们一线职工内心深处的那份爱与担当。不管是在08年汶川大地震、还是在16年工友病重期间,我们的职工都能无私地献出爱心。我们不仅要让这份爱在矿山这片热土上自然而然地流淌,还要用实际行动,扛起这份责任与担当,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正是凭着这份对工作的热爱与坚守,吴丹先后被评为鞍钢工匠、四川省劳动模范、第十批攀枝花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于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3月被评为“攀枝花市英才”。

成绩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此刻,吴丹站在攀枝花铁矿采场,深情地眺望脚下这片土地,心底陡然泛起波澜。他明白,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决定了他的前途和命运。在这片矿山热土之上,他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里都是他一生追寻梦想的地方。(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蒋明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