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90年代的六倍!高溫使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川加速流失,本世紀末或引發影響數億人的洪災

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在一份聲明中說,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在過去30年裡已有6.4萬億噸冰消逝。

而現在這種融化速度有增無減,到本世紀末可能會引發影響數億人的洪災。

速度是90年代的六倍!高温使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加速流失,本世纪末或引发影响数亿人的洪灾

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原融化加速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根據衛星觀測,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現在的冰川流失速度是上世紀90年代的六倍。

如果目前的融化趨勢繼續下去,將會達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設定的最壞情況,即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7英寸(約17釐米)。

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報告主要作者安德魯·謝潑德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不是一個好消息。”

科學家說,上世紀90年代,這兩塊冰川每年加起來損失810億噸冰。而2010年,這兩塊冰川損失了4750億噸的冰,損失速度達到差不多6倍。

謝潑德表示:“如今,冰蓋的融化在海平面上升的因素中佔據三分之一的比例,而在上世紀90年代,冰蓋融化在其中的佔比很小,差不多是5%。這對沿海地區未來遭到洪水有著重要的影響。”

由此產生的融水讓全球海平面上升了0.7英寸(約合1.8釐米),其中60%來自格陵蘭島的冰層融化,40%來自於南極洲的冰原融化。

NASA表示,這項發現是由來自50個組織的89名極地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發表的,是迄今為止對冰蓋變化最全面的評估。

這項研究上週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新聞多看點

今年2月初,南極接連迎來了破紀錄的高溫。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消息,2月7日位於南極半島的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蘭薩記錄到了18.3℃的氣溫。而在2月9日,巴西科學家說,南極洲的西摩島(靠近南極半島)測量到了20.75℃的高溫記錄。

世界氣象組織報道稱,南極半島地區是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在過去50年間溫度上升了將近3℃。

速度是90年代的六倍!高温使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加速流失,本世纪末或引发影响数亿人的洪灾

//

南極出現大量“血雪”

//

因為氣候變化,南極再次面臨危機。近日,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血雪”現象,雪地一夜之間染成大片腥紅色。科學家表示這其實是極地雪藻從休眠狀態甦醒,迅速增生的情況。

速度是90年代的六倍!高温使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加速流失,本世纪末或引发影响数亿人的洪灾

而這樣的景象,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饋。

專家指出,這些微生物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了,在世界各地的雪地裡都有所發現。它們在冬天蟄伏在雪地裡,但當溫度升高時,就會開始迅速生長。“血雪”的現象並非首次出現。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經在《自然諸短篇》中記錄過這一景象。但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出現頻率正在不斷增加。

速度是90年代的六倍!高温使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加速流失,本世纪末或引发影响数亿人的洪灾

更讓人揪心的是,研究人員警告說,這種血紅色藻類可能會引發氣候變暖的惡性循環。這樣血紅色的場景,對藻類有好處,但是對南極的冰不好。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地球生物學家Stefanie Lutz博士說,這種鮮為人知的藻類可能會使雪反射的陽光減少13%。藻類呈深紅色,反射的陽光較少,因此吸收的熱量就會增加,於是周圍的冰融化得很快。冰融化得越多,藻類擴散的速度就越快。

無論如何,全球氣候變化對南極洲的影響已不容忽視,南極正在面臨多重危機。

//

世界氣象組織:20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達歷史最高值

//

當地時間3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聯合國新聞發佈會上共同發佈《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該聲明顯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糧食安全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隨著全球持續變暖,目前的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

該聲明表示,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十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十年更熱。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而2016年,由於受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古特雷斯在該聲明序言中指出:“我們已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

佩蒂瑞·塔拉斯表示:“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仍將持續。最近十年的預報表明,未來五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下新的年度紀錄。這只是時間問題。”

該聲明由世界氣象組織與多家聯合國機構、各國氣象和水文部門,以及來自全球多地科研機構的專家共同編制,闡述了氣候領域的最新科學發現和數據,強調了採取氣候行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決策者提供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權威信息。

該聲明利用大量篇幅討論了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人口遷移、生態系統等方面影響,主要內容包括: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2018年,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全球平均二氧化碳的濃度為百萬分之407.8±0.1,甲烷濃度為十億分之1869±2,一氧化二氮為十億分之331.1。初步數據顯示,2019年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預計將繼續增加0.6%左右。

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2019年,海洋熱含量已深入到深度2公里的海洋,打破2018年創下的紀錄高點。北極海冰持續長期減少得到證實,其9月的月平均範圍是有記錄以來第三低。南極海冰面積自2016年起一直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這一年,全球海洋平均經歷了近2個月的異常高溫,約84%的海域經歷了至少一次熱浪。海洋酸化、海水含氧量減少、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以及南北極海冰與格陵蘭冰蓋縮小,嚴重破壞海洋和冰凍圈生態。

20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極端高溫嚴重損害人類健康。2019年,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均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其中日本的嚴重熱浪導致100多人死亡,18000人住院治療。法國去年6月至9月間的熱浪致使1462人非正常死亡,2萬多人因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前往急診室就診。與此同時,氣溫升高還加劇了登革熱病毒的傳播,最近數十年來,全球登革熱發病率急劇上升,目前約有一半人口面臨感染風險。

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2019年末的異常強降水是非洲之角地區暴發大規模沙漠蝗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當地25年來最嚴重、以及肯尼亞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預計蝗災在今年6月仍將進一步擴散,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2019年上半年,襲擊非洲東南部的熱帶氣旋“伊代”、南亞氣旋“法尼”和加勒比颶風“多里安”,以及發生在伊朗、菲律賓和埃塞俄比亞的洪水使670多萬人因災流離失所,預計全年的“氣候難民”總人數將接近2200萬。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熱帶氣旋活動高於平均值,北半球共經歷了72個熱帶氣旋,南半球則為27個。其中非洲東海岸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氣旋“伊代”致使馬拉維、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近78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超過18萬人無家可歸。在亞洲,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緬甸今年共有2200多人在季風季節的各類洪災中喪生,而美國2019年因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預計達到200億美元。

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澳大利亞在歲末年初遭遇極端高溫,並在12月18日創下41.9℃的氣溫紀錄。今年該國的火災季也異常持久且嚴重,多次發生重大火情,截至2020年初已導致33人死亡,2000多處房屋受損,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的過火面積總計達700萬公頃。此外,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等高緯度地區也發生了遠甚於往年的火災,甚至連北極也“著了火”,這在以往極為罕見。亞洲的印尼,以及美洲巴西亞馬孫雨林地區的火災數量也高於近十年的平均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