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年前,这本多国"禁书",写出了人性与时代撕裂的抗争与妥协


190年前,这本多国

1830年11月,法国作家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出版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小说《红与黑》,而四个月前拿破仑失败与滑铁卢之战,"七月革命"爆发,波旁王朝复辟成功。


190年前,这本多国

年轻时毅然放弃学业,追随拿破仑远征各地的司汤达,把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慨,于快到知命之年时,全部注入到这本写尽那个时代个体与现实交织、对抗与妥协的所有爱恨情仇。


他"预告"着:

"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

我看中的仅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190年前,这本多国

司汤达

司汤达一直被后世誉为意识流派,心理描写的大师,当然也是现实主义批判者,于是在他的笔下,这部《红与黑》极尽现实而锋利的笔触,加上故事里深挖的个体的心理与情绪的"赤裸",迫使这本书在广为流传的谚语:"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下,被多国先后列为禁书。

平心而论,大多读者都是在年少时就被此书,大名鼎鼎的名气所吸引,把《红与黑》当做一本平民逆袭的爱情小说看,更有甚者把它当成X启蒙教育,爱情的理想代表之书看待。

但正如作者司汤达自己的预言也好,后世读者、批评家们的研究也好,这本《红与黑》都可以达到,如东方的《红楼梦》的"红学"一般的复杂程度,或许称之为"西方红学"也不为过。


一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了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其实《红与黑》绝不止是一本爱情小说,或者说,它只是借用世人皆爱,易读的"爱情故事",去包裹作者司汤达对于当时那个时代,个体与现实撕裂般的抗争与妥协。


190年前,这本多国

不择手段的"野心家"VS靠女人上位的"小白脸"

这不是幻想的爱情故事,而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历史纪实

正如我国义务教育的典型"名著"观一样,历来被时间验证,被"多数人"推上 "名著"高台的小说,都会被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推荐,当然,大多都是删减版,或者是委婉地意译"青少年"版,如此一包装,就摇身一变,成为文学的经典之作。

当然,这本《红与黑》也不例外,但是很巧,年少时有个早年"定居外面"的亲戚,循例两三年就会回来探亲,顺便按照年龄带点礼物,于是收到了原版的小说。

被翻译成英文之后,加上推荐语那几个关键联想的,看得懂的"单词",于是费尽心力地啃了一遍,果然,内容很"爱情",或许有点离经叛道,但不管是站在主角于连的立场,还是两位有着各自魅力的女性角度看,其实都能找到"禁忌而理想的爱情"解读。

或许,这些年围绕在于连身上的,读者们始终以爱情故事的角度去理解,会认为他是一个不要脸,为了上位,靠女人的虚伪"小白脸",亦或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他是一个不择手段,宁死也要向上爬的"野心家"。

190年前,这本多国

这些解读其实都"对",但可惜的是没有深入内里,挖掘作者司汤达真正在人生过半所沉淀下来的感悟精髓。

是的,如果只是爱情故事,这本书不会被各国封禁多年,正是因为他把属于那个时代,且超越时代的一种真实而残酷的历史,以及血淋淋的政治"黑暗"都一一展现,所以才显得如此锋利而冰冷。


在法国,一直以来有名字的城市只有巴黎,而除巴黎意外的地区,统统被粗暴地化为"外省",作者司汤达的大半生,都在水深火热地"战斗"着,跟随者拿破仑"南征北战",一刻都不曾停歇,自然他的足迹也遍布整个法国。

于是他把这些年看到的,经历的,那些被铜臭毒害心灵的,被封闭狭隘思想束缚的"外省人"的生活,都化为笔下《红与黑》里那个虚构的小城维里埃的真实场景。

宗教耶稣会的横行霸道,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初露锋芒,以及封建贵族阶级的惶惶凄凄,都交织塞入这个"狭小"的城市,仅仅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利益至上"。


正如《红与黑》的副标题"1830年纪事",作者司汤达把真实的历史"节点"巧妙地运用诸如选举的时间,话剧、歌剧的演出,设计一个"圣会"用以隐射等等,放置在看似虚拟的故事世界里,其实也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查理十世在位"真实而残酷"的时代。

这是一个即使复辟贵族占上风,反动教会蠢蠢欲动,任就被掩埋在停滞、萎缩、丧失活力的"利益社会"。


190年前,这本多国

试想,一个年轻而被"折磨长大"的平民于连,若只靠着他那聪明才智和一心"向上"的毅力,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利益社会"里奋斗,为了实现他的"梦想",却认识到仅有"能力与才气"是不够的。

于是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放弃"自我",开始带着虚伪的面具,一步步"不择手段"地爬向他想要的顶端,但是,当命运的玩笑降临,他正欣喜与自己即将飞黄腾达之时,一封轻飘飘的信,彻底把他打入深渊的"残酷现实"。

他终于被时代打败了,这个即使裹着绫罗绸缎还是"穷乡下人"的真实社会"目光",让他愤怒地"大开杀戒",做最后的反抗,可惜事与愿违,在时代的洪流里,被裹挟着,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反抗,这就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历史中的一个小小"路人甲"。

爱情太浅薄,真爱太遥远,唯有找到"自我价值",才是真正的时代的一份子与镜子的一抹折射。


190年前,这本多国

红色"参军"是光荣的幻灭,黑色"神职"是梦想的死亡

资产阶级"向上"与封建社会"堕落"的激烈碰撞

历来,单就这个名字《红与黑》的解读,或者说象征意义众说纷纭,尤其从整个故事的全局来看,更是意味深长,其中最基本的含义,有赖于当时对"高贵职业",主角于连人生选择的色彩解读。

红色,象征着作者投射在于连身上对"利益",也就是可以得到"足够的面包"的"上流社会"的认识,当时去参军,在战场上光荣地建功立业,是一种平民的"最佳选择",如司汤达本人,一年可以支取约1900法郎,足够支撑他衣食无忧的"上流生活"。

黑色,则是一种对"现世"的"更高追求",也是在这个"复辟王朝"下生存的"最好选择",没错那个或许曾经存在于,少年意气风发幻想中的"建功立业",已经消失在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与波旁王朝的复辟下。

190年前,这本多国

"去当神父!"

这个残酷而唯一的向上爬的现实,是于连看到的德高望重的老法官被一个小小教士打败的幻灭,是一个中年神父就可以得到,拿破仑手下战功赫赫将军三倍收入的打破希望,所产生的新的"野心"。

当然,由此延伸出的革命与反动的象征,激情与死亡的隐喻,黑红相间的于连的"贵族勋章"......


对于连来说,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通往"山顶"傲视众生的助力,于是他开始把握一切"最好"的捷径,与市长夫人"相恋",暴露后还能花钱被送去"进修",然后与贵族小姐从交往到"婚姻"等等。

但与此同时,他也渐渐开始迷失,正如于连从第一段感情的懵懂"被动"获得阶层的上升,而第二段感情,则处于一种互相推拉,欲擒故纵的"男女暧昧游戏"般的恋爱,或许是某人的教导之功,让于连"长大",或许是身处这个"大染缸"让于连成长。

总之,他这次牢牢抓紧了机会,一跃爬上了更高的"贵族阶层",却发现那里太高,站立的位置很窄,他在上面摇摇欲坠,只需要一阵风(一封信),就可以把他打落。

190年前,这本多国

于是"愤怒"的于连,思想与心灵开始撕裂,是的,以为自己这种"资产阶级"是在向上爬,是可以被时代垂青,走向巅峰的,却没想到,一瞬间被奉为"神明"的军旅之路被"封",可以得到"利益"与尊严的"神职"之路被"断"。

好不容易抓住的仅有的"封建贵族身份",却是如此脆弱不堪,成为"堕落"的必然。

于连的"开枪"是冲动吗?

是如"原型故事"里主角的走投无路的"下策"?

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不,其实都不是,他只是厌倦了这个"利益社会",看清了这个逼仄、萎缩的时代,同样也是想重新找回"自我尊严"的反抗行为。

当光荣幻灭,梦想死亡,于连只想在这个残酷而现实的时代里,找回一点点"尊严",只属于自己的"归宿"。


190年前,这本多国

"不疯魔,不成活"

个体对抗的时代——抗争存活,妥协去死

直到现在,这本《红与黑》历经190年的风风雨雨,大多数读者、批评家们,或许还是会对它的结局,于连慷慨赴死的而感到困惑,或者不甘。

明明受害者市长夫人已经不追究了,明明贵族小姐"原谅"他,有能力救他出来的,明明他只是伤人,没有杀人,为什么会有此结局?

190年前,这本多国

其实这或许就源于作者司汤达的"本人投射",都说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像是一面镜子,即照了现实,也映照自己,这本《红与黑》的背景,里面大部分真实设置的时间线,以及里面种种人物的设计,其实都是与他息息相关的"身边人"。

于是,很显然,当于连不再是扁平的故事里的主角,而是作者司汤达对现实社会与当时时代的折射面时,复杂而亦正亦邪的于连,就拥有了"真正"的人性。

没有宗教信仰的于连,没有"因果来世观"的于连,有的只是单纯的,看起来野心勃勃的想要"足够的面包"生活的热血青年,处于底层的他,偏偏被赋予了一件超越时代的有力武器"才学与能力"。

于是他得以在残酷的生活中"杀"出一条血路,一步一步踩着"自我"向上攀登,但越发广阔的世界和认知,让他失去了"自我",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他开始向往更高的"上层社会",而不止于"足够的面包"。

但是很可惜,这种义无反顾,虽九死尤未悔的"飞黄腾达"的勇气,却被嶙峋的现实社会和充满桎梏的时代给"打"入尘埃,头破血流。

190年前,这本多国

之所以"求死",是因为在于连看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谋求个体的"幸福",于此为之奋斗的过程,而当他所有的幻想,光荣与爱都为之破灭,那么与其庸庸碌碌地在现实苟延残喘,不如选择"妥协"式地死亡。

他不愿意向现实摇尾乞怜,不愿意再抗争了,即便可以继续活下去,正如于连最后在法庭上发言的"生命绝唱"一般,个体在时代面前,就像是蚂蚁,永远无法撼动属于时代的参天大树,在红与黑的鲜明色彩中,走向"必然"的毁灭。



写在最后:

或许关于《红与黑》的种种解读多如繁星,但希望深埋在"单纯"爱情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时代的叹息"得以重见光明。

这不是一个个体的不择手段"野心家",或者被唾弃的靠女人上位的"小白脸"的禁忌故事,而是在190年前,属于人性与时代撕裂的抗争与妥协的复杂纠葛演绎。

希望,大家可以试着重新理解这本《红与黑》,或许除了爱情的"真实"之外,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