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動了高三學子“學習焦慮綜合症”之奶酪?

經常聽一些學生或家長抱怨:現在高三的學子,滿腦子總愛胡思亂想,神情不定,以致“日不能寧,夜不能眠”,挺焦慮不安的,一時又找不到根治的“靈丹妙藥”,迷茫之中不知咋辦。

咋辦?帶著這個問題,我就聊聊自己的感受,以期和大家共勉。

我們要明白,學習,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必經過程,每個人從娘肚子裡“呱呱”墜地開始,甚至還在娘肚子裡就已經開始(如胎教),我們就不知不覺的踏上了學習的征程。

是誰動了高三學子“學習焦慮綜合症”之奶酪?

然而,高三學習階段,又是我們人生學習最重要的一道分水嶺,因為,前進一步,我們就能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大學殿堂,實現人生的第一次昇華。

那麼,學子們進入高三,滿腦子總愛胡思亂想,神情不定,導致“日不能寧,夜不能眠”,甚是焦慮不安,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就見怪不怪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拿我自己的歷程來舉例吧。

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見慣了長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我發誓要“鯉魚跳龍門”,要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於是我選擇了學習,因為我認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是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

學習,學習,從此,我滿腦子都是學習。

日也學習,夜也學習;

別人學習,我是學習;

別人休息,我是學習;

別人睡覺,我還是學習。

是誰動了高三學子“學習焦慮綜合症”之奶酪?

特別是高三那年,我更是起早貪黑、夜以繼日、不知疲倦的學習,學習,還是學習。

就這樣,“學習”成了我頭上一道揮之不去、無形的沉重枷鎖,“壓”得我氣喘吁吁,而又無可奈何。

眼睛睜著的時候,我想的是學習;

眼睛閉著的時候,我想的還是學習。

久而久之,我滿腦子就愛胡思亂想,越想越急,越急越想,以致晚上別人早已進入夢鄉,我還在“數星星”,焦躁不安。

“日不能寧,不能眠”便是我當時的真實寫照。

那個時候,我還最怕別人說我“不行”、“今年高考沒戲”等風涼話,誰說,我就跟誰急,甚至頭破血流都在所不惜。

現在想來,那其實都是“學習壓力”惹的禍啊!

我們老是擔心這,害怕那的:

擔心自己考不上好學校,辜負父母、老師的殷切期望;

擔心自己上不了大學,前程會是黯然一遍……

也老懷疑自己能力不足,技不如人;

也老喜歡在心中默默追問自己:為什麼別人行而我不行?難道我真的很蠢嗎?……

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感覺到有學習壓力,對學子們來說,當然是件好事,它能促其努力上進,勇攀高峰。

然而,學子們一味的生活在這“學習壓力”的痛苦深淵中,不能自拔,就得不相失了。總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總是 “日不能寧,夜不能寐”,這將嚴重影響學子們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影響其成長髮育,此乃人之大忌。

是誰動了高三學子“學習焦慮綜合症”之奶酪?

那到底怎樣辦呢?

我的觀點是:“車到山前必有路”,何必如此太焦躁?學習不要太過“投入”,避免“陷入”學習的死衚衕,而焦躁不安,不能自拔。學習要做到“勞逸結合”,學習、鍛鍊兩不誤。

在學習階段,特別是到了高三的關鍵時期,學生以學習為主,固然重要;學習的結果如何,也固然要思考,但不能從此就“杞人憂天”,焦躁不安。

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是“一個腦袋兩隻眼”,也有“一雙手來兩條腿”,怎麼都不會比別人差到哪裡去。要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我立足”。

同時,在緊張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做到“勞逸結合”,利用學習的空擋,適當放鬆自己,加強鍛鍊自然不失為好的方法和途徑。

可有人說:“我鍛鍊了,我跑步了!可是我跑步時還在想學習。”

這就是運動量不夠所致,比如跳繩,打籃球,跑步,爬山等,耐心堅持半個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能有效地讓學子們停止相關不必要的思考。

有人說:“我爬山也再思考學習”。

如果我們邊爬山,邊欣賞一路美景,哪還有精力再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呢?要學會“一心一意”,要杜絕“一心二用”。

有人說:現在高三,根本沒有時間鍛鍊,往往睡覺前還想著做題呢。

真的沒有時間嗎?時間要靠合理安排,要靠“擠”,哪有“人會被尿憋死”的?

充分發揮自己的睿智,合理調劑時間,合理安排學習和鍛鍊,設法抽時間強迫讓自己的大腦停下來“休息”一下。這最好的方法當然是鍛鍊,而鍛鍊必須有耐心,至少要持續堅持半小時以上。

是誰動了高三學子“學習焦慮綜合症”之奶酪?

良好的精神狀態,源於合理的調劑休息。

高三,是學子們最為關鍵的學習時期,學子們更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陷入“學習焦慮綜合症”。

願學子們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休息,讓自己時刻保持在最佳競技狀態;

願學子們以飽滿的狀態迎接高考的洗禮,搏出自己的理想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