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德州!拓宽“招才路” 有智有谋

3月18日是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挥更好的科技力量,我市今年将加大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和柔性引进科技人才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引进外智,为更多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发挥重大作用。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大力统筹“政府、高校、企业”合力,整合“导师、学生、企业家”资源,梳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全市将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0家以上。进一步对接京津冀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企业科技创新平台,选拔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柔性选派到企业担任周末科技特派员100名。同时,发挥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平台优势,优化外国专家服务环境、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大“外专双百计划”引才工程和“海外离岸创新基地”建设培植力度,努力扩大增量。

“数”说德州人才

2937人次

截至目前,市级以上人才工程认定高层次人才2937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86人次,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1101人次,德州市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假日专家等市级人才1750人次。

1288家

深入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288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48家,山东省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省级平台488家,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平台752家。

4届+837个

自2016年起,我市连续举办4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累计组织72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近3万个岗位需求;邀请30多个国家、5000多名专家人才开展对接合作,签约人才引进合作项目837个。

10倍

出台《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试行)》,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限时间,自由便捷地来德州创新创业,构建以用为本、灵活高效的柔性引才体系,打造“1小时人才圈”。2015年来,全市柔性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15人,是历史存量的近10倍,其中院士56人、合作项目91个。

150.5万平

截至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685处人才公寓,竣工664处,完成建筑面积150.5万平方米、1.8万套。

6.5亿元

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无到有,2013年首次设立2000万元,2015年提高到每年1亿元。2015年来,全市共兑现落实人才奖补资金6.5亿元,其中市本级3.1亿元。

30条

2015年11月,重磅推出《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即

人才政策“黄金30条”,配套出台28个实施细则,构建起有序衔接、全面覆盖,错位发展、梯次支持的政策体系,政策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以“黄金30条”为引领,近年来又先后出台“人才改革25条”“企业家队伍建设12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48.3万人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8.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13%。发掘培养国家级、省级高技能领军人才220人,建成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14个,建立技工院校17所,为全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人才政策“黄金30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山东省试点,着力打造人才智力密集、创新创业活跃、人才流动顺畅、公共服务便利、人才效益突出的“鲁北智谷”。

我市发挥北依京津、南靠省会济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1小时人才圈”。出台《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地来德州创新创业;支持用人单位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合作、委托开发、成果转化等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引才汇智。2019年,评选认定首批德州市“假日专家”19人,发放薪酬补贴38.2万元,目前与我市合作的院士达到56人。自2013年起,我市策划实施“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工程,先后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6个、高层次人才129名,遍布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这些人才团队,先后集聚技术骨干914人,申请授权专利355项,获得科技奖项102项,制定技术标准66项,实现销售收入38.83亿元,成为支撑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认定的高层次人才2937人次。其中:国家级86人次,省级1101人次,市级1750人次。从人才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跨越,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实现了双丰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