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杨志青摄影)

金灯寺位于林虑山之巅,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它地势较高,坡度较陡,是驴友们的常选之地。出行方式多种多样,可开车、可骑行、可徒步攀登。这次,我们决定骑行金灯寺。

骑行好处多,既实惠又经济,只需一辆单车,一个背包,简单又环保。迫不及待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吧。查询高德,规划路线:里程约四十公里,用时三点五小时,也是体力可承受的范围。

三月十一日早上八点多。约齐军、云,三个人骑上单车从县城出发了,沿路遇见开门的超市,买了些吃的喝的:两瓶矿泉水、半斤二锅头、一包火腿肠、几个面包、外加几个苹果,这就是今天的午饭了。沿林州大道一路向西。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杨志青摄影)

到达红旗渠岸后向南,途中有驴友听说骑行金灯寺,电话联系要一起前行。于是相约八达村东渠岸边上等齐。等待过程中,军指点山下的歇灯寺和远处的起灯寺。向我们介绍了金灯寺的美丽传说。

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个吃斋念佛的老婆婆,经常去山上拜佛,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下山回家。来回靠灯笼照路。于是周围的居民经常看到一只灯笼,往返于山上山下。后来老婆婆得道成仙,后人就在出发地修建了起灯寺,歇息的地方修建了歇灯寺,山顶修建了金灯寺,从此这里就成了山上山下信男善女们烧香拜佛的好地方。你别说,虽然这里山高路陡。但香火旺盛,那些求财的、求婚的、求子的、求学的,到此烧香祷告,无不灵验。

九点四十分,超终于来了,但云却有事打道回府了。我们还是一行三人,向西出发。骑行直扑金灯寺。


整个骑行可分为四个过程,其一、从家到八达村东渠岸边,距离约有15公里,相对来说算是平路,虽有坡度,但沿路说说笑笑,轻松抵达。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杨志青摄影)

其二、是从渠岸边到花园村西边,长度约有五公里,用时一小时多,全程水泥路。有些坡度,但尚可骑行,短短的五公里,却拉大了我们三个骑行者的距离。超因没有休息,逐渐落在了后面。这段属于居民区,村子里还有不少人在居住,过了八达村,我们也就出了河南省界,花园村隶属于山西平顺县。这里的山民很厚道。当我们询问卖铺在哪?想买点儿矿泉水,答没有卖铺就让我们去家里灌点水,从山上下来的水,他们直接可以喝的水,因我没有喝生水的习惯,只好作罢。当听说我们要骑行金灯寺,就热情地指点道路,告诉我们路况以及注意事项景况。

其三是从花园村西头到七连洞第一洞。这段路程,是骑行中的精华,从山脚向山顶的爬山坡路段,骑行上山难度全在于此。全程大约十公里,但直线距离估计也就一公里多,是利用一面朝阳山坡修建成的盘山公路,曲曲折折数不清盘了多少次。从下面公路可以直望上面公路路基,从上面公路上可以俯视整个盘山公路。盘山公路刚刚铺完沥青。有些地方路基护栏还没完工。大约十一点开始骑车爬坡。每一米都在上升,每一段都在努力爬行,单车前后链盘调成最小组合。骑不动,就推着前行,推着又感觉没有骑着出路,于是重新骑行,骑累了也不敢多休息,稍加停顿便继续前行,渴了喝点水,饿了就吃点零食,累却不敢长停顿,气可鼓不可卸,真怕一松气打了退堂鼓。此时真的体会到“一鼓作气”的精髓,路很陡,也很长,但必须努力向前,不敢松懈。

远远落在后面的超泄气了,面对陡峭的山壁。漫长的山路选择了退却,军还在在努力追赶。前后距离有三重盘山路之隔。远远的可以望见他离开大路踏上小路背着单车徒步攀登而上。路上车辆很多。有上下的轿车,也有摩托骑行者;有一两辆成行的,也有十几辆大组合的;有普通摩托,也有装备齐全豪华组合的专业骑行摩托;有本地的、也有安阳、新乡、郑州的。各有情调,互有乐趣。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站在半山腰上,极目远眺,林州大地被公路分割成一格格,有成片的村庄也有绿油油麦田,拿起相机照相时却发现逆光。加上淡淡薄雾,成像效果很差。远处的山坡上有几座荒芜的住房,也有采矿留下的几处山洞,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就这样,好不容易来到了最上面一盘,却发现前面路更长坡更陡,或许有些丧气,但确实也很累,时间也过了十二点,干脆坐在路边,把吃的摆上路基:一瓶小酒,就着火腿肠,翻看着手机,听着音乐,吃起了午餐。也许是酒精的麻醉,也许午睡的习惯,也许是确确实实累了,饭后最后一盘路从十二点多走到了二点多。真的举步艰难,斗志全无。

其间,军也赶了上来。


其四是从七连洞开始到终点大约十公里,七连洞就是七个隧洞相连,目的是从山前通往山后 ,七洞长短不一,坡度越来越陡,几乎都是推着走过去的。其中第五洞最长,洞中伸手不见五指,借助手机手电筒才小心翼翼通过。此地已是伸手可触山顶,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更有下来的车主告诉我们,转过山洞就是平路。

一时间勇气倍增,信心十足。待转入山后才发现还有很长的一段上坡路,通向山顶。

坡很陡,人很累,几乎推车前行到达山顶,之后便是下坡路。兴奋之余上车秒杀了一公里多。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走了近一半路程,到了通往金灯寺风景区的岔路口,一辆面包车,横摆在路上,一个戴红袖章的人,挥手示停:此路不通,战疫期间,景区封闭。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下山的行人早已告诉我们景区不让去。但心里未免还有失落感。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此时,已三点钟,离我们约定的返程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上帝为我们关闭了这扇门,却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山顶上呼呼作响的风车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去年冬天上班途中,不经意发现了山顶的风车,那时就有开车前去看风车的想法。此时风车就在眼前,沿着施工道路,我们轻松的来到了风车旁,硕大的分车底盘,三四个人合围不住,巨大的风车扇叶,呼呼作响,五六秒就能转一周。

放眼望去,一个又一个的风车,分布在山顶各处,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下山很快,也很轻松。此次骑行,不管是骑行金灯寺还是骑行看风车,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骑行过程。骑着单车从林州县城到达太行山顶,不愧为人生的又一杰作。

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几次趁兴之旅,不枉青春岁月。


特著文以记之。


《骑行金灯寺》石见增

【作者简介】:石见增,林州九中物理教师,林州市作家协会成员,乐山水,善交友,业余爱好广泛,好把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作品经常出现在《安阳日报》、《红旗渠报》上,出有刊物《清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