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典故叫做“国有三不祥”,你能谈谈对它的理解吗?

雨林中的阳光


我们中学课本上学过一篇文言文叫做《晏子使楚》,实际上关于晏子的典故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国有三不详”,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我个人的观点这个“国有三不详”的典故杜撰的成分非常高,因为意图太明显了

东汉刘向所著的小说集《说苑》中有一篇是这么写的: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我试着翻译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教:

说是齐景公出去狩猎,来到山上遇到了猛虎,来到沼泽之地就遇到了毒蛇,这个齐景公就很郁闷了。回到家,就召唤晏子进宫说道“今天我狩猎,净遇到一些猛兽毒蛇,难道是上天给我不祥之兆的预示么”?

这个晏子就顾左右而言他的说“我听说国家有三个不祥征兆。国家有贤能之人而大王你不知道,此谓之一不详;明知有贤能之人却不重用他,此谓之二不详;重用了贤能之人却不信任他,此谓之三不详。我还听说所谓的不详征兆,没有比这三者更不详的。今天大王到了虎穴遇到老虎,到了蛇窝遇到毒蛇,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么?”

晏子的意图很明确:你老人家还是多琢磨我刚才说的话吧。

这就是“国有三不详”典故的由来了。个人观点就是这个故事纯属杜撰的,国有三不详就是作者编的,且故意安到了晏子的头上,毕竟这样可信度更高,就像今天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鲁迅语录”一样!!!

《说苑》其书

说完了“国有三不详”,再来谈谈《说苑》这本书吧。

它不是如《史记》《汉书》之类的正史,是汉代刘向所著的小说集,且原书2卷,在战乱中大部分损毁,只留下了5卷。今天看到的20卷版本是宋代曾巩搜辑重制的。

还是个二手货,那么这其中所讲述的故事肯定夹带了很多私货,这就变成主观杜撰的野史文集了,更何况还是“宋朝文人”所整理重制的,在文人横行人均怀才不遇的宋朝,就更耐人寻味了。

其实《说苑》中的很多故事都可以和之前的典籍互相印证,但错就错在《说苑》记载“故事”又比这些典籍详实的多,就像是几百年后又亲历了一遍似的。

最典型的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一幕了,简直成了神话故事了。

杞梁的故事原本在《左传》中也有提及,杞梁原本是齐庄公时代的人,到了《说苑》中故事背景放在了秦朝,今天看来,这个孟姜女不只是哭倒万里长城而已,还哭倒了中国的早期历史和中国史书的可信度。

所以说,这个“国有三不详”,个人看法根本就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刻意杜撰出来引起皇帝注意的,就像小孩子装哭引来父母关怀一样的道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嘛。(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