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問診”村居謀劃發展新路

不負春光不誤農時!惠州田間地頭春耕備耕忙,播撒下農民們增收致富的希望種子。抓好春季農業生產,推動農資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穩住“三農”基本盤,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夯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必須高質量如期完成。近日召開的惠州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對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完成“硬任務”,惠州還有最後的硬骨頭要啃。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強調,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決不能有僥倖心理,必須不折不扣完成。當前還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既著眼於當下,同時謀劃長遠。李貽偉提到,惠州將組織動員各方力量深入農村,為每個村“體檢”、“問診”,理清發展思路,在全市開展村居發展十年計劃,走出具有惠州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通過“精準滴灌”補短板強弱項

龍門楊桃、惠城番石榴、惠東梁化青棗、博羅柑橘……受疫情影響,近期惠州不少農產品賣不出去,果農們十分著急。各方力量動起來,開展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強化產銷對接,特別是開展線上直播帶貨,有效緩解了滯銷問題。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征程上,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新問題,需要想方設法來克服,近年來很火的直播帶貨,從實際效果看,就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

2016年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來,惠州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截至2019年底,惠州46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達到出列標準,貧困戶共脫貧15202戶35250人,脫貧率97.23%。

從數據上看,惠州未脫貧率為2.77%,剩餘未完成的任務總量不大,完成難度看起來不大,但這些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比如少數貧困戶存在“等靠要”思想、“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政策措施還存在薄弱環節等等。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隊伍作風,這是惠州隊伍提升效率、擔當作為的一次重要歷練。“行百里者半於九十”,要一鼓作氣、毫不鬆懈,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圍繞目標任務,要進一步查漏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針對剩餘任務的實際情況,出新招想變招,精準施策、對症下藥,把工作做得更細更深更實,正如李貽偉在推進會上所言:“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

挖掘用好資源推動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南崑山上,龍門中坪尾村建起一座座“龍門客棧”,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羅浮山下,博羅長寧鎮松樹崗村發展鄉村旅遊,實現“田園變公園、產區變景區”;

南海之畔,大亞灣澳頭街道東昇村發展特色“漁家樂”,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體驗;

東江岸邊,惠城區江北街道水北社區對集體經濟開展股份制改革,居民有了分紅收入;

……

每個村居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關鍵是要把情況摸清楚,把發展思路理清楚,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才能推動全面發展。

惠州1.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沿江地區,又有發展相對滯後的山區,從經濟結構、地形地貌和區域發展格局上看,惠州是廣東的“縮影”。

各盡其能、各展其長!惠州鼓勵各縣(區)、各部門、各鎮(街)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村居是社會的基層細胞,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重要資源,發展潛力大,關鍵是如何發現、挖掘和用好這些資源,走好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

著眼於長遠計劃和戰略目標,為每個村居“體檢”“問診”,在全市開展村居發展十年計劃,這是惠州開始實施的大動作、新招數。

惠州將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組織人大、團委等相關部門機關幹部,聯合各縣(區)、鎮(街)深入村居,進行“把脈問診”,相比於掛鉤幫扶的方式,這是幫扶工作機制的創新。正如李貽偉所言,“就好比一個人身體覺得不舒服,不知道去醫院找哪個科室就診一樣,我們集中力量一起‘會診’,幫助他早發現問題、早處理問題”。

村居穩則惠州穩,村居發展則惠州發展。

期待通過構建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走出具有惠州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推動惠州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羅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